北京治白癜风比较好的医院 https://wapyyk.39.net/hospital/86297_lab.html
很早的时候就知道桐城有个六尺巷的故事,对张英那首打油诗也是倒背如流:“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后人将其与做人、做官联系起来,似乎只要做到让人“三尺”,就是一个好人、好官,就能够净化心灵,崇德重礼,流芳千古,甚至封妻荫子。你看,张英不就是祖上世代为官,其子嗣依然世代为官,据说都源于这个“六尺巷”。
张英何许人也?据史料记载,张英为清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用今天的官位衡量,咋也是个副国级。副国级的家人与人争执,别说在封建社会的清代,就是今天,有几个敢惹的?别说副国级,就是副省级、副市级、副县级、副镇级,甚至副村级,你惹惹试试,轻则给你“跨省”,重到打你个半身不遂,下半辈子生活不能自理。可就是这个官至副国级的封建官吏,居然有如此胸怀,让几百年后的围观群众仍在纷纷点赞。
早有去六尺巷沾沾运气的念头,今年终于如愿以偿。不过说实话,走进六尺巷,第一个感觉就是它的规模与它的名气实在不成正比。如果不是距巷口不远的“懿德流芳”的高大石牌坊,谁都不会想到里面居然藏有誉满华夏,被后人推崇备至的六尺巷。顾名思义,六尺巷宽六尺,其实长也不过多米。六尺本来就不宽,加上两边的高墙,走在巷子里更显得有些压抑。
六尺巷,给后人留下无数的解读从两面粉饰一新的高墙分析,六尺巷已不是本来的面貌,然而从碎石铺就的地面上,还是能够还原当年的模样,走在不太规则又有些高低不平路面上,脑海里自然会情景再现当年商贾吴家与官宦张家为了三尺弹丸之地剑拔弩张几乎火拼的场面。一方是当朝宰相的家人,一方是富甲一方的土豪,那是谁也惹不起的,一桩难断的公案便成就了张英的好名声。毕竟张英是读书人出身,当朝宰相,对这块弹丸之地根本看不上眼,于是,一纸飞鸿了结恩怨,并得以流芳千古,为后人传颂。
但是,如果我们仔细品味,张英为何能有如此“高风亮节”?先看看张英的家世和所处的历史背景。张英7岁那年,清军入关,可以说他亲眼目睹了“国破山河在”的亡国之乱。张家在明朝是官宦之家,曾组官至陕西布政史,祖夫为抚州知府(相当于今天的市级领导),叔父张秉文官至山东布政史,另一位叔父张秉贞官至兵部尚书,说起来都是省部级干部。在这样家庭中长大的人,对国破家亡难免有一种切肤之痛。
幸运的是,勤奋好学的张英遇上中国历史上较为出色的皇帝,让张家东山再起。从时间上看,张英当朝拜相时,距满清入关也不过30多年,想想当年威权一时的大明王朝灰飞烟灭,从“朕即国家”到多达百万的朱家人被满门抄斩,不过一夜之间;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一贫如洗,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到头来都是为他人做嫁衣裳。别说一堵墙,就是给你万里长城又如何?于是,从内心发出了“长城万里今犹在,不减当年秦始皇”的无奈与悲凄。
如今人们解读六尺巷,多是从修身与做人的角度考量。不错,三尺之地,确实可以换万古流芳,与我们如今强调的和谐社会理念极为吻合。走在多米的六尺巷上,确能够触及灵魂,发人深醒。然而当我们重新回到历史的原点,审视张英在那个时代的社会心理,其历史意义远不止于此。
那是一种对社会大变革之后的清醒认识,同时多少流露出对曾经的国家在内心深处的一种哀婉。他告诫人们,人如果胸无大志,天天计较眼皮下的那一亩三分地,最终也会和秦始皇与大明王朝一样,江山社稷变了颜色不说,连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机会都没有。穿越历史,秦因为太残暴,被满族抄斩,成为第一个被灭族的帝王家,而大明王朝似乎更惨,延续多年,后代多万,距今不过多年,却找不到任何一个后裔。
年11月,王岐山造访六尺巷。从公开报道看,他并没有留下只言片语。但相信他的内心绝不止于局限在“做官先做好人”那么简单。媒体的解读不过拾古人牙慧而已,连小孩子都懂的道理还需要多说吗?也许,他的眼睛穿越了历史的迷雾,看到了金戈铁马的沙场硝烟,家国情怀、快意恩仇岂止是小小的六尺巷能够容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