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豆腐,大家最先想到定是白豆腐(大豆制作)。史书记载:淮南王刘安喜欢喝八公山珍珠泉水磨出的豆浆。一日,他在炉旁看炼丹出神,竟忘了手中端着的豆浆碗,手一撒,豆浆泼到了炉旁供炼丹的一小块石膏上。不多时,那块石膏不见了,液体的豆浆却变成一摊白生生、嫩嘟嘟的东西。这是后来名扬天下的淮南八公山豆腐的来历。
我对豆腐家族有着特殊的感情,因为它是串起我童年快乐时光的一颗颗珍珠。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山区,逢年过节,每家会自制白豆腐。做白豆腐至少有八个步骤:第一,头天(豆子浸泡时间长短不一,夏季时间短,冬日则长)将黄豆用水浸泡,胀发至豆皮破裂;第二,将发胀好的大豆用石磨碾磨;第三,用豆布服筛豆水混合物,滴下豆浆,挤出豆渣;第四,将豆浆倒进铁锅中加热至沸腾;第五,盛出豆浆倒入大缸或水桶;第六,待缸中豆浆冷却至七八成热,用烧热的石膏碾磨细粉,加适量的水来点卤;第七,半个小时后,揭开大缸,豆浆已华丽转身为豆腐脑,再将豆腐脑舀进豆布服,用筷子划拨弄碎块状豆腐脑,将豆布服四角对折压紧,上加一锅盖,锅盖上加一重物(一桶水或一块大石头);第八,二十分钟后,掀开豆布服,四四方方的豆腐呈现在眼前。用菜刀横竖划几下,豆腐分块成功,将其一块块小心托起,放入盛有清水的器皿中。
这个过程虽复杂,但却充满着期待。我最怕的是磨豆腐和烧豆浆,磨豆腐是重体力活。祠堂那口石磨好厚,两百多斤,一人拉不动,两人凑合;因为大豆加水倒进磨口,拉起来更重。每次外祖母下豆子,母亲带领哥哥和我拉磨,哥哥与我可轮流休息一次,母亲则自始至终。五升大豆磨完,要个把小时,母亲后背全湿透。
烧豆浆则是细致活,因为豆浆不像水,一旦到了沸腾点,就像大海涨潮,溢满整个锅台。所以只知埋头烧锅是不行的,还得时不时伸头看一下锅中的豆浆,当然提前准备一瓢凉豆浆很是必要。一见豆浆开始上涨,迅速将凉豆浆倒入,后立即将锅灶里的柴火熄灭。记忆中,我曾在烧豆浆时犯过错,一锅豆浆溢出只剩下三分之一。母亲虽没责备,可之后,我却再也没犯同样的错。
最期待的是筛豆浆。筛豆浆需要从屋梁上拉根绳子,系上豆腐架,再将豆布服四角系在豆腐架上四个孔,将碾磨好的豆水化合物舀进豆布服,双手握住豆腐架,一上一下,左右摇换,豆渣渐渐融合成球状,豆浆渗出成细流。等母亲摇好放置一边后,只剩少量豆浆渗出,我和妹妹合作,一人一边,她推过来,我推过去,像给豆渣荡秋千。当然豆腐做好,撤走豆腐架,我和妹妹总央求母亲,不要拿走屋梁上吊下来的那根绳。我们用绳子系上倒过来的中板凳,自制荡秋千神器。随着秋千的高高荡起,屋内充满着尖叫、欢快的交响曲,绕过屋梁,飘进左邻右舍。
最神奇的是点卤。村里一爷爷是点卤高手,每次做豆腐,大伙儿都请他来点卤。点卤是技术活,需要掌握石膏烧制时间,还有粉与水的混合比,更会用手来衡量热豆浆的温度,那可是千百次经验的总结。原本一大缸豆浆,只见爷爷将石膏水一点点地倒入,再用锅铲轻轻搅动。搅动停息至豆浆平静,见证奇迹的时刻到来,豆浆分子隐隐约约向中间聚拢,越来越稠,盖上锅盖,将缸中热气捂住,再屏气等上一刻钟。掀开锅盖,热气腾腾的豆腐脑呈现在眼前。看见白嫩嫩的豆腐脑,长辈们好高兴,这预示着明年是个好年成,凡事皆顺。来一碗热豆腐脑,加点白糖,美味无比,酣畅淋漓。遗憾的是那位爷爷去世后,没有人传承这手艺,后来大伙儿只会用冲卤。卤水点的豆腐比冲卤的少些石膏杂质,味道更细腻。
▊除了人们熟悉的白豆腐,生活在偏远山乡的我,还吃过黄栗豆腐与观音豆腐。它们不曾抛头露面,只停留在山间农家人的饭桌,却承载起我对乡村的无限依恋。
黄栗豆腐,顾名思义,由栗子制成。大别山区,山间多栗树,如橡栗、毛栗、板栗、油栗等。黄栗属橡栗家族,秋季成熟,随风落地。我家屋前池塘边,有两棵树龄在百年之上的黄栗树,树冠散开,可覆盖方圆一丈开外。每到秋风扫落叶时,栗子散落一地。一有空,外祖母就去捡,还嘱咐我们放学归来时捡些。积少成多,一个月左右,树上栗子落尽,家里已储存满满一大筛子。
做一次豆腐,这些远不够。周日,我们兄妹三人会上山采橡栗,橡栗比黄栗个头大一点。哥哥用长棍捣,我和妹妹蹲在地上捡。一下午,我们可收获十来斤。幸福的记忆中,有一年冬季,外祖父在山坡上挖地窖,以存储越冬的红薯。一不小心挖到松鼠(当地叫叼老鼠)窝,那是装栗子的粮仓。外祖父喊我们拿箩去装,我不知有多少栗子,提着个小竹箩,结果幸福来得好突然。松鼠洞不大,但好深。妹妹一头钻进去,双手往外捧,小竹萝不一会儿装满。我只得回家取个大竹篮再来,那一洞的栗子,竟然有二三十斤。归来的路上,我和妹妹看着满满的栗子,突然可怜起松鼠来,不知它们冬天如何过?
收获的黄栗经翻晒后去壳,果肉用石磨碾成粉,烧一大锅开水,将栗粉倒入,并搅拌均匀,等到变稠凝固后,取出摊凉,切成块状即成。制作显然比白豆腐简单些,难度在于给栗子去壳。黄栗豆腐均呈黄褐色,光滑而微透明,配以红辣椒、腌菜等同炒,添加生姜、大蒜和香葱等作料。烹制时有讲究,做到锅热油老,慢慢煎炸,切忌乱翻,否则易碎。风味独特,观之如美玉凝脂,食之柔嫩爽滑,鲜爽清香,美味可口。
观音豆腐,不要说城里人,就是山区之外的农村人可能也没见过。当然,我家饭桌上也不曾有,那只是儿时小伙伴们的杰作和美食。长辈们说山上有一种灌木,叫观音柴,它的叶子汁多,揉碎挤汁加草木灰,做成观音豆腐。因为其呈绿色,故又称绿豆腐。
暑假是做观音豆腐的最佳季节。小伙伴们选择大人们午休时间,聚集在村子东头的泉水池边。大家按人数分工,有的负责采观音柴,这种灌木遍布村东头小山坡;有的从家带脸盆、搪瓷缸、纱布或手帕;另外两人负责带点干柴火(松毛、枯草或树叶)和火柴。待食材和工具准备齐全,我们开始动手。
将观音叶冲洗干净,放入装适量水的脸盆,双手反复揉搓,待树叶揉烂,再用纱布或手帕裹好挤汁到脸盆,因纱布和手帕小,挤汁要分多次才能完成。将汁液放置一边,寻块平敞的石头,点火烧草柴。带柴火烧尽,剩下草木灰;采集草木灰,放入装水的搪瓷缸搅拌,再用手帕过滤。将过滤好的草木灰水,滴入之前准备的汁液中。不一会儿,见证奇迹的时刻,稀绿的汁液变稠,脸盆里凝聚成一块晶莹的圆绿玉。小伙伴们飞快地溜进家,取饭碗、盐巴、水辣椒,最好能带点芝麻油。主事的姐姐用小刀划割在圆绿玉,每人一块,就着简单的佐料,似果冻般爽滑可口;加上泉水的清凉,一碗下肚,暑气全消。
因为食绿豆腐的人少,唯有记载的是陈能雄《泰顺绿豆腐》,诗曰:“茎叶盈香溢远清,虽非嘉卉亦含英。青浆凝作脂酥润,绿冻裁成软玉莹。触手已堪消暑去,入唇直觉沁凉生。与君坐语无觞饮,聊致冰心共碗盛。”诗人果然是高手!
▊电脑普及,我查阅其功效:富含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和氨基酸,有清热解毒功能,是盛夏防暑降温的佳料,是提取果胶的好原料,是纯真的自然绿色食品。可能是因为草木灰的加入,大人们觉得不卫生,不大愿意让小孩吃。
原料不同,豆腐家族呈现给人类多彩多味的盛宴。可惜的是,除了白豆腐还占据着平常百姓的餐桌,家乡的黄栗豆腐、观音豆腐已成山区70后的记忆。
▊豆腐家族中的黄栗和观音,你我情深,奈何缘浅,大山里相识,却相忘于江湖!
?精华推荐?
那些年,我们在牯牛背水库坐过的船
大爱桐城醡肉香
黄甲人知道:汪河,有这样一条小河
白癜风有什么偏方哪专治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