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桐城市 >> 桐城市美景 >> 文都桐城

文都桐城

距离安庆二十多分钟的车程,有一座在中国文学史上赫赫有名的城市——文都桐城,影响清朝文坛数百年的散文流派——桐城派便源于此地,有所谓“天下之文章,其在桐城”之说。

桐城历史悠久,夏商时期这里属于扬州。周朝的时候封有桐国,“因地宜桐”而得名,伯爵,偃姓,其国君为皋陶(读为“高尧”。皋陶与尧、舜、禹并列为上古四圣,后世尊其为司法始祖)后裔。春秋时,因为国家小,先附楚,后归吴,再归越,前年,楚灭越,桐国复归楚。

《史记》中记载的“成汤放桀于南巢”的南巢则位于桐城之南。

楚汉相争时,项羽重要谋士,号称“亚父”的范增是桐城人,西汉宣帝朝做过大司农的朱邑也是桐城人。三国时,陆逊败曹休的硖石之战也位于这里。

晚唐昭宗时,桐城(当时称舒州)出了个诗人曹松,以七十岁高龄考取进士。他的作品风格类似贾岛,留下过“一将功成万骨枯”的名句。

泽国江山入战图

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

一将功成万骨枯

《吊贾岛二首》也不错,特别最后一句,不知道苏东坡是否受过启发,才写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先生不折桂,谪去抱何冤。已葬离燕骨,难招入剑魂。旅坟低却草,稚子哭胜猿。冥寞如搜句,宜邀贺监论。青旆低寒水,清笳出晓风。鸟为伤贾傅,马立葬滕公。松柏青山上,城池白日中。一朝今古隔,惟有月明同。

宋朝画家李公麟也是今天的桐城人,他在晚年隐居家乡的龙眠山,号龙眠居士,故被称为李龙眠。下图是其代表作《五马图》的局部,该画描绘的是北宋元祜初年,由西域进献给皇帝的五匹矫健的名马,分别称为“凤头骢”、“好头赤”、“锦膊骢”、“照夜白”和“满川花”,每匹马前面均有一牵马人。画家把盛行于唐代吴道子时代的“白画”发展为“白描”,这幅画就是确立这一画种的标志,史称宋画第一。苏轼称赞李公麟说:“龙眠胸中有千驷,不惟画肉兼画骨”。图中的书法非画家墨迹,乃是乾隆的手笔,呵呵。

此画现在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图片来自网络

另一幅名画是《西园雅集图》,卷中以写实的方式描绘了画家自己与苏轼、苏辙、黄鲁直、秦观、米芾、蔡肇、李之仪、郑靖老、张文潜、王钦臣、刘泾、晁补之以及僧圆通、道士陈碧虚在驸马王诜府中作客聚会的情景,主友共16人,加上侍姬、书僮,共22人。“西园雅集”是自从东晋王羲之、谢安等人的“兰亭雅集”之后,中国文坛的又一盛事。由于画中都是名人,这幅画被后人多次临摹或重新创作,马远、刘松年、赵孟府、钱舜举、唐寅、尤求、李士达、原济、丁观鹏等,都曾画过《西园雅集图》。

米芾为此图作记,即《西园雅集图记》,云:“水石潺湲,风竹相吞,炉烟方袅,草木自馨。人间清旷之乐,不过如此。嗟呼!汹涌于名利之域而不知退者,岂易得此哉?"此画在民国初年从故宫流出,如今也在流落在海外。

图片来自网络

明清之际,桐城水路交通发达,有七省通衢之称。枞(枞阳)、汤(汤沟)、孔(孔城)、练(练潭)四大名镇商贾云集,经济繁荣,也造就了璀璨的文化,号称“文章甲天下,冠盖满京华”。

明朝万历年间,知县营建砖城。周长六里,有城门六座。形如金龟,意为永寿。张献忠曾多次攻打桐城未克,因此被称为“铁打的桐城”,二战期间,为便于百姓疏散,城墙被拆,下图是复建的东作门城楼。

非常令人激动的是,桐城内很多街巷内的古建全部被保留了下来,原住民也还都在。虽然显得有些破旧,居住条件也不甚好,但目前正在逐步地修缮。走在没有义乌货的小街上,看两侧的居民来来去去,被这烟火气感动到了。丰糕是当地人的一种主食,看上去很像北方人的大馒头,因为太大了,没法买来尝。下面的制作方法来自网络:制作方法是将籼米洗净后用水浸泡一天以上,待米骨浸软后用小钢磨磨成米浆,再按一定比例加入老面、酵母或浑酒做粬,搅拌均匀后发酵,待发酵起泡时加入白糖,再揉搓成面团,放在模具里做成糕坯,并在其表面撒些青红甜丝,再放入蒸屉,大火猛蒸四五十分钟,待空气中弥漫着透人的甜香时就可以出笼。出笼后的丰糕雪白如玉,状如圆盘,松泡绵软,中间点缀着红丝,犹如雪中红梅,象征着日子蒸蒸日上,红红火火,格外喜庆。圆形丰糕的“丰”与“糕(高)”寄寓“丰收,丰满,高贵,高寿,高兴,圆满”等愿望。

这种小点心也是米做的,名字忘掉了,微甜。

东作门外的古桥

桐城文庙始建于元朝延佑年间,扩建于明朝洪武初年,大修于清朝的同治年间,距今七百多年的历史,全国重点文物。下面这个棂星门是年重建的,四柱三门冲天式石坊,柱头为云头纹式,柱身属于华表造型。棂星是天上文星,以此命名意味着孔子为天上星宿下凡,古人以尊天之礼尊孔。

泮池和泮桥是明朝初年的古迹,砖砌拱桥。只有得上秀才以上的人才能从这个桥上走到大成殿祭孔,其他人必须绕过泮池,因此民间也称其为状元桥。

孔庙之后有一个桐城派文人纪念馆,只有一些文字介绍,如果开辟成公共图书馆或者书院该多好。桐城派的创始人是方苞,他针对清朝初年文坛的重道轻文、无病呻吟的不良风气,主张继承归有光的遗绪,寓革新于复古,倡导“古文义法”,把“雅洁”作为品评文章优劣的标准。后来他与刘大櫆、姚鼐被尊为桐城派三祖。乾隆嘉庆时代,桐城派迎来了鼎盛时期,姚鼐被称为桐城派的集大成者,桐城派这一名称也是姚鼐时期确定的。中学时读过的方苞的《狱中杂记》、《左忠毅公逸事》,姚鼐的《登泰山记》等名篇仍然记忆犹新。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桐城派式微,胡适、陈独秀等人对桐城派进行了非常恶毒的攻击,冠以“桐城谬种”之名。这一时期桐城派的代表人物有严复、林纾等人。

桐城古城内还有一个很有名的去处——六尺巷。话说康熙年间,张英(就是张廷玉的父亲)担任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桐城的张府与吴家为邻,两家院落之间有条巷子,供双方出入使用。后来吴家要建新房,想占这条路,张家人不同意,双方起了争执。后来张家人写了封信送给张英,要求他出面解决。张英看了信后,在回信中写了一首诗:

千里来书只为墙

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张家人看到回信,就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主动让出三尺房基地,“六尺巷”由此得名。

沧海桑田,如今张府和吴府都已不存,后人都不知到哪里去了,只留下这故事和复建的六尺巷和牌坊供后人凭吊,走过不胜唏嘘:礼义廉耻是要同讲同样道理的人讲的,倘若遇到不知廉耻的人,怕只能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唯一的结局就是陷入囚徒困境,呵呵。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ongchengzx.com/tcsmj/403422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