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名声如雷贯耳,共同撑起了中国文化的唐宋盛世。“唐宋八大家”之名,始于明代“唐宋派”古文家茅坤所编的《唐宋八大家文钞》。那么,在另一个堪称文化勃兴时期的明清时代,有没有具备类似地位的文学家可以并称呢?
年,国学大师钱仲联便提出了“明清八大家”的概念并主编了八人文选。被他选入八大家的文学家有:
明代刘基、归有光、王世贞。
清代顾炎武、姚鼐、张惠言、龚自珍、曾国藩。
名列“明清八大家”之首的刘基(-),字伯温。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他的散文体裁多样,风格古朴,讽刺小品尤为出色,《明史》本传称其“所为文章,气昌而奇,与宋濂并列为一代文宗”,作品编为《诚意伯文集》,代表文作《卖柑者言》。
归有光(-),明中“唐宋派”代表,时称“今之欧阳修”,可见在明朝归有光的文学地位已经极为崇高。他崇尚唐宋古文,散文风格朴实,感情真挚,后人称赞其散文为“明文第一”,于水利、经学方面也很有建树。代表文作《项脊轩志》。
王世贞(-),明代文坛“后七子”领袖,与归有光不分轩轾。他主张做诗效法盛唐,崇尚汉魏文章的古朴,宣扬做诗应重拾文学性。对戏曲、书画、史学皆有深入研究。代表文作《艺苑卮言》。
顾炎武(-),清初“三大儒”(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之一,清代学术的开山之祖。顾炎武散文贯彻着经世致用的写作原则,体现出作者对社会、人生的高度关怀,语言简洁凝练,文风朴实无华。代表文作《吴同初行状》、《书吴潘二子事》。
姚鼐(-),清代“桐城派”代表,姚鼐文宗方苞,师承刘大櫆,主张“有所法而后能,有所变而后大”,在方苞重义理、刘大櫆长于辞章的基础上,提出“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发展和完善了桐城派文论。为桐城派散文之集大成者。代表文作《登泰山记》。
张惠言(-),清代“阳湖派”代表,经学家,精于《易》学,专研虞翻、郑玄等人论述。在散文创作和散文编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其文风受桐城派影响,综合唐宋古文之长,文笔朴质。代表文作《送钱鲁斯序》。
龚自珍(-),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他的文章批判封建统治的腐朽,呼唤统治者进行改良,思想内容丰富深刻。龚文区别于唐宋和桐城派的古文,是上承先秦两汉古文的一个独特的发展,开创了古文或散文的新风气。代表作《病梅馆记》。
曾国藩(-),晚清时期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书法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湘乡派”创始人。他的古文散文音韵铿锵,气势恢宏豪迈,宗法桐城,但有所变革、发展,对清末民初文坛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唐宋八大家#
本文由异色阳光故事会原创,欢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ongchengzx.com/tcsms/40361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