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哪家医院最专业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84414714911368070&wfr=spider&for=pc
近年来,桐城市把社会组织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的重要力量,积极号召、鼓励先进,动员全市社会组织以更大的力度、更强的责任、更实的举措深入参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年以来,全市共有个社会组织承接个村、65个帮扶项目,投入帮扶资金余万元,惠及群众3万余人。
完善政策体系,坚持高位接续推动
制度保障“强”作风。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切实抓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制度和组织保障,严格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要求,及时调整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健全优化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等专项小组,进一步厘清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构建合力共抓的良好局面。
以上率下“带”作风。健全市领导包镇(街道)、单位及驻村工作队包村、干部包户责任机制,全市四大班子27人联系27个重点村,帮扶45户脱贫户,定期开展走访调研、帮扶指导。以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名义印发《关于坚持做好年度桐城市直单位定点帮扶工作实施方案》《桐城市市直定点帮扶单位工作清单》的通知,扛稳抓牢、责任到人。
考核问效“护”作风。着重将社会帮扶工作开展情况纳入年底综合考核内容。市乡村振兴局联合市委组织部重点对市直单位、镇(街道)常态化帮扶责任落实情况、日常社会帮扶开展情况、驻村干部履职情况等方面进行考评,对于单位在考核年度内对结对帮扶村积极落实扶持资金的,或引进项目使村级得到重大发展的,对于干部在驻村期间为村集体作出重大贡献的,优先考虑评优评先。对于工作落实不到位、被动应付的进行扣分,严重者给予通报。
凝聚社会力量,彰显民企责任担当
把牢“产业发展”这个根本,为乡村蓄能攒劲。全市个社会组织在促进乡村振兴过程中发挥各自优势,行业商会利用自身行业影响力,推动会员单位开展对口帮扶,建立产业发展基地,打造包装业、印刷业等本地特色产业。培育“桐城小花”特色茶叶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现全市各类茶叶加工厂家左右,年产干茶吨,一产产值达4.6亿元,综合产值达11.2亿元。黄甲镇成立食用菌协会,根据《桐城市年产业帮扶暨实施方案》,利用50万元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对种植采购菌棒、村办实体生产菌棒等环节给予补助。
聚焦“公益事业”这个关键,为乡村保驾护航。组织开展慈善捐助活动,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去年国轩慈善基金会向桐城市捐赠万元,支持桐城市教育和乡村振兴事业发展,其中万元用于“教育基金”,万元用于“大关镇乡村振兴资金”。年,全市社会组织已累计开展公益活动20余场,捐赠款物余万元。
突出“万企兴万村”这个导向,为乡村助力增效。“万企兴万村”助力乡村振兴行动是“万企帮万村”专项行动的巩固和延续。年,桐城市成立以市委统战部牵头,市工商联、市农业农村局、市科经局、市住建局、市商务局等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行动领导小组,制定出台《桐城市“万企兴万村”行动工作方案》,将“万企兴万村”专项行动纳入全市乡村振兴战略中。截至目前,录入全国工商联万企兴万村系统有家民营企业个兴村项目,项目资金达7.4亿元,其中确定安庆市实验项目2个、桐城市实验项目8个,推荐全国及省实验项目各1个。
着眼部门职能,推动成果有力巩固
驻村工作更加巩固。全市现有94名驻村工作队队员,平均年龄47.1岁,其中45岁及以下28人、46至55岁20人,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53人,均有“三农”工作经历。常态化联合镇、村干部以及网格员开展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紧盯“三保障”和饮水安全、家庭收入、稳定就业等方面情况,综合研判是否存在返贫致贫风险,做到应纳尽纳、应帮尽帮。截至目前,全市识别监测对象户人,已全部制定并落实针对性帮扶措施。立足村情,挖掘优势,助力村级发展。帮助村级修订完善村级发展规划和村庄规划,对接帮扶单位、谋划产业项目、拓宽销售渠道、引进能人回乡,助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对口帮扶更加有力。优化帮扶力量。在维持原有帮扶基础上对单位定点帮扶和干部结对帮扶进行了优化调整,重点对一般脱贫户和未消除风险的监测对象继续开展帮扶,实现单位帮扶全覆盖。调整后,全市余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定点帮扶个村,0余名职工干部参与结对帮扶,帮助制定帮扶措施。拓展帮扶实效。帮扶单位从夯实基础设施、调整产业结构、加强技术服务入手,与帮扶村结对共建,整合小农水项目、农村公路建设、种养殖技术等项目和资金,着力改善乡村面貌。今年以来,帮助村集体引进帮扶资金万元,协调各类项目27个,通过直接采购、帮助销售农副产品共计余万元,其中直接采购余万元,帮助销售余万元。
民生兜底保障更加主动。坚持写好脱贫攻坚“后半篇文章”,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聚焦审计指出的问题,强化动态管理,确保“应享尽享”“应退尽退”,切实兜准兜牢民生底线,有力保障各类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年1-5月,发放低保金人次.74万元,惠及97人;发放特困供养金人次.66万元,惠及人,发放特困人员护理补贴.03万元,城乡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达到67.65%,发放临时救助人次46.76万元,承保公司赔付特困供养人员住院护理人次15.82万元。(李宝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