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医院假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5153151.html
本文载于《中国社会报》(民政部主管)年3月15日第7版。
年3月6日晚,安徽省桐城市在央视中文国际频道(CCTV-4)第二季《中国地名大会》第七期节目上精彩亮相,通过“一庙”“一街”“一巷”的展演,让亿万观众品赏到了桐城“文都”的韵味,可谓历久弥香。
桐城“抵天柱而枕龙眠,牵大江而引枞川”。夏商时期,桐城属扬州之域。周置桐国,因适宜种植油桐而得名。秦为舒县,隶九江郡。西汉初为枞阳县,隶庐江郡。唐至德二年(公元年)改为桐城县,隶盛唐郡,此为桐城县名之始。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桐城撤县设市(县级),由省直接管辖,委托安庆市代管。
桐城依山傍水,文化昌盛,是文坛“桐城派”故里、黄梅戏之乡,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享有“文都”盛誉。桐城文庙是桐城地方官学“庙学合一”的标志性建筑,也是桐城派传播儒家文化的重要场地。文庙始建于元延祐初年(年),后在元末兵火涂炭中销毁。明清两代,曾经修葺了十九次之多。
虽然迭经废兴,但终于在新时代的桐城人手中还其格局严整、古朴典雅的原貌。或许是文庙的兴盛,促成了桐城的尚文重教。据史料记载,明清时期桐城“城里通衢曲巷,夜半诵声不绝;乡间竹林茅舍,清晨弦歌琅琅”。正因为有这样浓厚的读书传统,明清时代桐城考中进士者人,举人者人,以此步入仕途者人。
清康雍乾时期,桐城人张英和张廷玉父子先后位居宰相,为清朝的固国安邦,促进满汉团结和文化融合,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张英康熙六年中进士,历任工部尚书、礼部尚书到文华殿大学士。
他任宰相期间,相府家人与望族吴氏因百米巷子地界发生纠纷。双方互不让步,将官司打到县衙。县官怕招惹是非,不敢轻易了断。张家人便千里传书,告知京城的宰相。张英读信后,附诗一首寄回:“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人收到书信后,主动撤诉,让地三尺。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让地三尺。这样一来,两家之间就留出了一条六尺宽的巷子,故称“六尺巷”。这段桐城佳话被广泛传诵,带给后人不尽的思索与启示。
桐城历史悠久,诸多名门望族比邻而居,结成联袂共生的学术纽带,形成鲜明的区域人文气象。
桐城张氏(张英、张廷玉为代表),有“父子翰林”“兄弟翰林”“祖孙翰林”之誉。桐城姚氏(姚鼐、姚莹为代表),清朝以来以政绩、儒学、文艺、义行等而闻名,成为中国著名的文化世家。桐城方氏(方以智、方苞为代表),明清两朝有28人考中进士,在全国著名世家中也较为罕见。
从明朝中叶开始,桐城学术兴起,士人多结社讲学,“能振笔为古文者,代有传人”。桐城派是我国清代文坛史上最大的散文流派,方苞、刘大櫆、姚鼐并称为桐城派三祖,他们对桐城派的兴起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方苞尊奉程朱理学和唐宋散文,首创“义法”说,为桐城派散文理论奠定了基础。在任翰林院侍讲时,编成《古文约选》。乾隆初年该书成为钦定古文教材,“义法”理论由之受到士林普遍重视。
刘大櫆提出了“神气”说,强调神气、音节、字句的统一,重视散文的艺术表现,是继方苞之后桐城派的中坚人物。
姚鼐在继承方苞、刘大櫆已有成就的基础上,提出文章的核心在于“义理、考据、辞章”三者的相互为用,成为桐城派散文之集大成者。姚鼐编纂的《古文辞类纂》风行一时,被世人称为古文读本的经典著作。“天下文章,其出于桐城乎!”
桐城派至姚鼐,文章风气影响遍及全国,形成了后世众多桐城派的别支,如以恽敬、张惠言等为代表的“阳湖派”,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湘乡派”,以严复、林纾为代表的“侯官派”。其中曾国藩、薛福成、方东树、吴汝纶、严复等人,在为政为学为文方面,都为变法图强作出了突出贡献。
桐城派崛起于康熙年间,兴盛于乾嘉时期,衰亡于民国之初,传承了六七代,前后二百余年,汇聚作家千余人,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桐城文化昌盛、影响深远,究竟有何密码?
一是家族文化传承,在数百年间都有着非常稳定的延续。元末明初由于战乱等原因,许多徽州、江西等文化水准更高地区的移民纷纷落户桐城。经过数代人的耕读传家,通过科举入仕,这些移民逐渐发展成为声势显赫的名门望族。诸多望族的联袂共生,为明清时期桐城文学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重视教育培养人才,奠定了桐城派兴盛的深厚人文底蕴。清朝以来,桐城许多有识之士秉承“穷不丢书”的优良传统,回乡兴办了培文书院、天城书院、丰乐书院、毓秀书院和白鹤峰书院,培养人才、泽被乡里。
此外还有一些桐城人,在异乡或为官,或办书院,讲学授课、传承学术。特别是吴汝纶,提出了废科举,兴“西学”,办新式学校的主张。他在家乡创办桐城学堂,聘请国内知名学者和日本教师教习中学和西学,成为晚清教育改革的先行者。他为桐城学堂亲撰楹联:“后十百年人才奋兴胚胎于此,合东西国学问精粹陶冶而成”,匾额“勉成国器”。
百年兴衰,弦歌不辍。桐城学堂经过几十年发展,终成一方名校——桐城中学,先后培养出朱光潜、方东美、马茂元、方令孺、疏松桂、陆大道等一大批优秀人才,使“文都”桐城代有传人。
一庙传承、一街风韵、一巷底蕴,尽展桐城教育与文化的良性循环。皖中名邑、江淮明珠、千年古城孕育出深厚的文化传承。不由使人感叹:美哉桐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