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白癜风要光照 http://m.39.net/baidianfeng/a_9146205.html
刚刚,
据中国作家协会第七届
鲁迅文学奖评奖办公室
发布的最新公告,
桐城籍著名诗人陈先发斩获鲁迅文学奖。
安徽终于结束了
自年以来的“鲁奖零纪录”。
据《鲁迅文学奖评奖条例》称:鲁迅文学奖是中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奖之一,旨在奖励优秀中篇小说、短篇小说、报告文学、诗歌、散文杂文、文学理论评论的创作,奖励中外文学作品的翻译,推动中国文学事业的繁荣发展。鲁迅文学奖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每四年评选一次。产生提名作品和获奖作品的投票,由国家法定公证处公证。
陈先发此次凭借他年10月在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诗集《九章》,斩获鲁迅文学奖中的诗歌奖。早在—年首届鲁奖评选中,安徽作家陈桂棣曾以报告文学《淮河的警告》入选。此后的二十多年,自古才俊辈出的安徽一直与这项国家级重要奖项“绝缘”。
陈先发诗集《九章》
“《九章》是陈先发最近三年的作品集成。全书包含16组九章作品。“九章”这种当代诗歌写作的独特形式,是陈先发近年创写的一种全新体例,充满了鲜明的个人风格。每组由独立的9首短诗构成,9首之间内在气息上相互融通、主旨与结构上呼应连接、语调语速上时驰时缓,构成一个有机而通邃的整体。这些九章,有的承袭了古汉诗的行吟主题,如《敬亭假托兼怀谢眺九章》、《入洞庭九章》等,有的则充满哲思意味,如《不可说九章》、《黄钟入室九章》等。这些九章,状物与玄思融于一炉,本土气质与现代语言技艺共同发酵,迸发出强悍的艺术表现力。
九章系列作品近年在国内外诗界和读者中的影响力日渐增强。《诗刊》、《十月》、《诗歌月刊》等多种主力刊物,陆续以头条形式推出其中选章。其中“颂九章”获得中国作协和诗刊社颁发的首届陈子昂诗歌奖。国际翻译界大名鼎鼎的美国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中心《文学交流》杂志、《人民文学》的意大利文版、英文版等,多次推出九章作品翻译专辑。《九章》英文版,已由哈佛大学梁枫博士译成,即将出版。本书出版后短时间内,迅速登上较权威的一些读书榜章。年3月,本书入选“花地文学榜”,评论家蓝海在羊城晚报发表的推荐文章中写道:“在《九章》中,陈先发不只是对一首诗要求完美,他开始追求整个结构的完整,体现了一种史诗意识和史诗抱负。这史诗既是他自身的一种心灵史和精神史,同时也包含着社会史。这个结构富有开放性,是把社会各方面,天地万物、社会经济、众生百态都整体涵盖其中的一个体系。在这方面,陈先发达到了一个典范性的创作状态”。年12月,安徽省委宣传部、安徽省文联在合肥联合举办陈先发九章作品研讨会。霍俊明、李少君、钱文亮、何言宏等十多位知名评论家从文本特征、精神气质、诗学实践等多个维度,对九章作品进行了深入剖析与研讨。
”下面,六尺巷文化推荐同样是桐城籍诗人、文艺评论家何冰凌女士撰写的《作为日常生活的乌托邦:诗人陈先发评传》部分内容,以飨读者:
在以“天下文章其出于桐城乎”(清乾隆四十二年即年,姚鼐在《刘海峰先生八十寿序》中语。该文第一次提出了“桐城派”的说法)一说著称的安徽桐城,县城东南向约13公里外,有一座别具风格的千年古镇:孔镇。
据资料载,孔镇在明末到清中晚期,曾相当繁盛:“主街一道,横街两条。另有七巷十三弄。街、巷、弄均为麻石铺筑,店铺房舍多具飞檐翘角,木楼花窗,栉次鳞比”。镇东大沙河,平沙浩瀚,夕阳照射,宛如白雪,有“孔城暮雪”之称;镇西南界荻埠河,碧波粼粼,渔歌唱晚,挂帆返棹,有“荻埠归帆”之说。
此二处,均列入了旧“桐城八景”。年农历10月初二夜间,当代诗人陈先发出生在孔镇九甲(民国时,将该镇分为十甲管辖)外,一个叫“埂头”的小圩子。
陈先发在家乡桐城市孔城
陈先发家乡孔城
不过,在陈先发的个人记述中,孔镇已显得凋敝了:
……大概有三公里多的大青石板街,还在。小时候(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最喜欢撒开蹄子在上面乱跑,沁凉入骨的。每天早上,街上挤满了七里八乡来街上卖鱼、卖菜的小贩子;炸油条、炸春卷的大油锅也当街摆出,贩子们做完了小生意,把扁担一扔,就蹲在油锅四边的小板凳上“扯闲白”。
那些年,最大的几个铺子,是用白石灰刷掉旧商栈名号又重新开业的供销社,卖些化肥、农药之类;或者是叫“合作社”的那种,卖些日杂、小百货。中间夹着些剃头铺子、小照相馆、棺材店、铁匠铺子,白天也没几个客人,老板们笼起袖子,听旧版的黄梅戏《小辞店》,或者,坐在门槛上发呆。
孔镇虽小,却自古是个出人物的地方。最叫镇上人津津乐道的是“一儒一侠一书院”。一儒,指的是清代大散文家戴名世(—),年他刊行的《南山集》,因内容多采方孝标《滇黔纪闻》所载南明抗清之事,而遭劾下狱,两年后以“大逆”罪被杀,此案牵连数百人,为历史上最著名的“文字狱”之一。一侠,指的是年11月13日在天津草厂庵的居士林,孤身刺杀北洋军阀孙传芳的女侠施剑翘;一书院,指的是曾被清代全国书院所奉崇、并载入《皇朝政典类纂》的“桐乡书院”。这个书院的旧址,与陈先发家的老屋子隔河相望,“相隔不过百余米。事实上,我小学与中学的大部分时光,是在书院旧楼改造成的教室里读书”。关于孔镇一带的史上人物,陈先发还介绍说,往东不出数里,还有一代宗师朱光潜的故里。“这一带的大文人,很奇怪的一个特点,是习武任侠的多,像方以智,不仅是大哲,居然也是洪门、天地会的创始人,很有传奇色彩。”而这些人物,仿佛蛰伏在陈先发的潜意识里,他在年的早期诗歌《与清风书》中,劈头第一句就是“我想活在一个儒侠并举的中国”,不知是否有这种源起?
陈家在孔镇,是个小姓,一直过着单门独户的日子。陈先发曾多次说:“小时候,总觉得自己是个异乡人。这个感觉,怎么也排遣不了!”但有一些“异事”,让这家小户,叫当地的几个大家族的人另眼相看。年,陈先发的祖母,一个缠小脚的乡村老太太,靠着年青时几乎是沿途乞讨积累起来的钱,重建了当地已坍塌多年的旧寺“迎水庵”,当这座小寺香火大炽时,老太太领着三个孩子,吃糠(稻谷的壳)和野菜,过了好几年。年,在席卷全国的“破四旧”运动中,小寺再次被毁,陈先发的父亲冒着危险,把寺中的屋脊梁偷回,藏匿在家里。
陈先发的父亲陈俊,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小镇上开始有了一些声望,这得益于两点:第一,他是当地少见的熟练拖拉机手,能娴熟地把拖拉机开到坡度很大的山梁上,会拆解、重组那些当时很稀罕的机械零件;第二,他是一个常年在外漂泊的人。那些年,他替镇上的“综合厂”推销羊毫毛笔,跑遍了除台湾外的全国每一个省、区。小时候,等着父亲归来,“是一件大事”。陈先发说,“常常的,在除夕,当别的人家开始放鞭炮、吃年夜饭时,我领着三个弟弟妹妹,眼巴巴地站在屋后的河堤上,等着父亲回来。他回来时,会带回一些奇异的东西,比如贵州苗族某个山寨的食品,都干掉了,像一块旧砖头”。
陈先发在复旦读书时照片
陈先发小时候的读书生活非常有趣。他母亲倪桂芳,生于镇上的一个“鞭炮世家”,几代人靠做鞭炮讨生活。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陈家与邻居也合作开过一个制作鞭炮的小作坊。那一阶段正当“文化大革命”,城市里被清除的各种书籍,以废物的名义作为鞭炮的原料纸,运达孔镇的大小作坊。
“这些作坊里,废书们堆得跟小山似的”,什么样的怪书都有,从竖排版线装的绘图本《水浒传》、《七侠五义》,到《红楼梦》、《唐诗选》,李义山的书,鲁迅的书,陈独秀的书,都读过,甚至还在一些书中读到过泰戈尔的诗。许多书的边沿上,有人作了密密麻麻的、稀奇古怪的批注。可惜的是,看这些书,是囫囵吞枣式的,因为“做鞭炮”的速度非常快,没几天,这些旧书就会被切割,包进硫磺和黄土,然后在空中炸成纷纷扬扬的碎片。
母亲是个苦水中泡大的女人。她十二岁时,以小学堂第一名尖子生因穷辍学,开始挑土修河堤,“挣工分”养家;十八岁时嫁人并生下陈先发。因家中男人常年在外漂泊,她的脾气有点暴躁,因儿子常从旧书堆里翻出“歪书”看,她常用柳条子追着儿子抽打,儿子窜得快,她追不上,就捂着脸,一个人站在那儿哭。可她是那么的聪慧,在街上买菜时,她伸手一抓说“八两”,你若不服,用秤一称,果然就是八两。镇上一些老人,遇到一点为难的事,都喜欢让她帮着拿主意。
法国文学网站推出的陈先发诗歌专辑
在男人成长过程中,尤其是一个男性诗人的成长史中,母亲的影响力是无法估量的。陈先发在他多年断断续续创作的组诗《孔镇》中,就有一些是写给母亲的,其中以《母亲本纪》最为动人。“秋天的景物,只有炊烟直达天堂/桔红暮光流过她的额角,注入身下的阴影。/她怀孕了,身子一天天塌陷于乳汁/她一下子看懂了群山:这麻雀、野兔直至松和竹/都是永不疲倦的母亲。她幸福得想哭/爱情和死亡,都曾是令人粉身碎骨的课堂/现在都不是了。一切皆生锈和消失,只有母亲不会。/她像炊烟一样散淡地微笑着/坐在天堂的门槛上喃喃自语”。(陈先发《母亲本纪》)。
评论家宋子刚说,“一般我们了解,所谓‘本纪’,是司马迁写帝王级人物传记时的专用名称;陈先发把这至高无上的尊号献给了母亲”。而在他的长篇小说《拉魂腔》中,他也把许多孔镇的习俗,和有关母亲的许多细节,“移植”到了书中的淮河流域。里面有个故事说:他为了不让母亲伤心,出门时将“布鞋”穿上,而从家到学校的途上,都是脱下鞋赤脚走过的,到了教室门口,再洗洗脚穿上鞋子。一双鞋,穿了很长时间还是崭新的,但后来鞋子却小了,再也穿不上了。这一节读来令人心酸不已。
上个世纪70年代,孔镇的河边,两岸全是高大的桦树,枝叶繁密的苦楝树。陈先发家老屋子的后窗,正枕着河堤,“夜间树叶的沙沙声、流水的声音,清晰可闻”。一些论者认为,植物意象在陈先发诗中,打下的烙印,其深刻与迷幻程度可能是任何一个当代汉语诗人都无法比拟的。
陈先发是当代创造力最为充沛的代表性诗人之一。年10月他生于文风鼎盛、清代曾称“文章甲天下、冠盖满京华”的安徽桐城。年毕业于复旦大学。著作主要有:诗集《春天的死亡之书》(年)、《前世》(年)、长篇小说《拉魂腔》(年)、诗集《写碑之心》(年)、随笔集《黑池坝笔记》(年)、诗集《养鹤问题》(年台湾版、年香港中文大学版)、诗集《裂隙与巨眼》(年)、诗集《九章》(年中文版、年英文版)等。
他曾获得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十月诗歌奖”、“十月文学奖”、“年――年中国十大新锐诗人”、“年中国年度诗人”、“年至年中国十大影响力诗人”、“首届中国海南诗歌双年奖”、首届袁可嘉诗歌奖、天问诗歌奖、中国桂冠诗歌奖、年桃花潭国际诗会中国杰出诗人奖、陈子昂诗歌奖、安徽文学奖、扬子江诗学奖等数十种。年与北岛等十诗人一起获得中华书局等单位联合评选的“新诗贡献奖”。作品被译成英、法、俄、西班牙、希腊、意大利等多种文字传播。
领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
?精华推荐?
两名桐城人联手,把天舟一号送入太空!
科学家摇篮姚塝中学,都来聊聊母校
厉害了!桐城这下要在全国出名了!
这位桐城科学家,震惊了全世界
习近平握手的这位桐城籍科学家,有多不简单?
青草:科技人才的故乡
这个桐城人当选欧洲科学院院士
小小桐城震惊世人
这位桐城籍院士当选全国人大常委
习主席任命一批大使,有位桐城人!
喜讯!院士之乡桐城再添一名院士!
对不起,我要去桐城了,别再找我!
儿子,我好想回桐城老家,不想呆在魔都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