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光斗因与杨涟疏劾大宦官魏忠贤二十四大罪

似此狂诞之徒,岂容滥厕清华!”

刘大櫆著有《海峰先生文集》10卷、《海峰先生诗集》6卷、《论文偶记》1卷、编《古文约选》48卷、《历朝诗约选》93卷,纂修《歙县志》20卷等

而一个与洪门有关的巧合则是,方以智生于辛亥,卒于辛亥,洪门最后的革命也成于辛亥(1911)

因本邑桐城发生农民暴动,时局动荡,方以智被迫迁家南京这一时期,他往来于桐城、南京、湖北等地,时而帮助桐城官兵守城,时而奔赴其父在湖北的部队与张献忠农民军作战,更多的时候则是在南京主盟复社,臧否政治,探求兴国之道而在抱负不能施展之时,他也会“逃到”秦淮河的画舫上去,求醉于温柔乡中,算是暂时纾解一下内心的憋屈和困顿

第3页 :桐城文士饱受劫难

因与同乡戴名世交往甚密,又曾为《南山集桐城市教育局偶钞》作序,方苞被株连下狱,定为死罪,后经康熙重臣李光地多方营救,方免死出狱康熙六十一年(1722)充武英殿修书总裁雍正九年(1731)授左中允,次年任翰林院侍讲学士,后升内阁学士,充《一统志》总裁乾隆时授礼部侍郎,先后为《皇清文颖》《三礼义疏》副总裁,“经史馆”总裁75岁告老还乡

左光斗秉性爽直,少时好读节义传记,后精研程朱之学他洞悉世态炎凉,为人不易,故名其桐城县城住宅为“啖椒堂”,被捕时家乡父老头顶明镜,手端清水,拥马首嚎哭,“缇骑亦为之涕零”著有《易说》《左光斗奏疏》《左忠毅公文集》等

“六君子”为东林党代表人物,即杨涟、左光斗、周朝瑞、魏大中、顾大章、袁化中等六人

刘大櫆(1698—1780),清桐城人早年抱“明经致用”之志,但屡试不中桐城市在哪个省,遂“退而强学栖迟山陇间”刘大櫆好工文辞,以才气著称其文学活动主要在乾隆时期,创作了大量诗歌、散文他的文章既少歌功颂德、妆点“盛世”,也不多指斥时政、揭露现实黑暗,代表着下层正统知识分子的一般思想状况

左光斗虽死,但其门生史可法却在明末抗清战争中一柱擎天虽不足以支撑腐朽不堪的大明江山,但其以身殉国的壮怀之举,也足以彪炳青史,告慰恩师

左光斗万历三十五年(1607)进士,授中书舍人,擢迁御史,奉命办理屯田事务,在北方大兴水利,垦水田,种水稻天启三年(1623)擢大理少卿,次年拜左佥都御史

是案发生后,清政府对《南山集》进行过两次大规模的清剿第一次是在“南山集案”发生后,第二次是《四库全书》编撰时期

目前学术界较为一致的看法是,桐城市教育局地址桐城派古文运动滥觞于雍正朝内阁学士、乾隆朝礼部侍郎方苞

方苞的《左忠毅公逸事》形象描述了史可法潜入东厂监狱,涉险探望左光斗一事

方苞之后,刘大櫆继之成为桐城派中坚人物

因区划调整,上述人士中多人原籍地今属枞阳,如黄镇、章伯钧、朱光潜等

吴汝纶(1840—1903),字挚甫,桐城(今属枞阳县)人桐城派后期重要作家,中国近代功不可没的教育家严复曾撰联吊唁吴汝纶曰:“平生风义兼师友,天下英雄惟使君”

百年根脉当代犹在,区划变更影响传承

日本考察结束后,吴汝纶返归原籍,借安徽巡抚衙门南院,筹建桐城学堂,即今桐城中学之前身,自认堂长其亲笔题写的“勉成国器”和“后十百年人才奋兴,胚胎于此;合东西国学问精粹,陶冶而成”的楹联,此后一直是桐城中安徽省桐城市邮编学的校训

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攻入北京,方以智作为明朝旧臣被逮下狱,后趁机逃脱,一路南下南明永历皇帝屡次三番下诏征他,甚至拜他为东阁大学士,但已看透朱明王朝颓朽之势的方以智均坚辞不受,在云贵湖广、湘西岭南一带到处躲逃

第1页 :安庆铜陵此消彼长

乾隆三十八年(1773),清廷开四库全书馆,姚鼐被荐入馆充纂修官《四库全书》成,44岁的姚鼐乞养归里,不入仕途大学士于敏中、梁国治先后动以高官厚禄,均被辞却

吴汝纶为清同治四年(1865)进士,授内阁中书曾国藩重其才,留佐幕府,为“曾门四大弟子”之一吴汝纶与李鸿章关系亦密切,先后在曾、李幕府任事,曾、李奏议,多出自他的手笔在先后出任深州(今河北深县)、冀州(今河北冀县)知州后,吴汝纶弃官从教,任保定桐城市人民政府文件莲池书院山长

乾隆六年(1741),刘大櫆由方苞举荐应博学鸿词科,却被大学士张廷玉压制落选张后知刘大櫆为同邑,深为惋惜乾隆十五年,张廷玉举其参试经学,又未被录取60岁后为安徽黟县教谕,数年后告归,居枞阳江滨不再出游,以文学教授生徒,默抑以终

建校百年来,桐城中学的杰出校友主要包括:原中顾委常委、文化部原部长黄镇,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农工民主党首任主席章伯钧,北平市首任市长何其巩,当代美学宗师朱光潜,两院院士孙德和、慈云桂、陆大道、程和平、吴曼青、杨善林,哲学家方东美,古文论家马茂元,著名作家方令孺、叶丁易、舒芜,中共十七届中央委员、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原书记储波,解放军少将曹新国、张国威、程尚武等

桐城派古文之传,自方苞安徽桐城市天气预报以文章称海内,同乡刘大櫆继之益振,传至姚鼐则集大成,有“桐城家法,至此乃立,流风作韵,南极湘桂,北被燕赵”之说

桐城文士饱受劫难,气节风骨令人称叹

明亡后,方以智出家为僧,法名弘智,发愤著述致力于思想救世的同时,秘密组织反清复明活动康熙十年(1671)三月,因“粤难”被捕,十月,于押解途中逝于江西万安惶恐滩

乾隆三十九年(1774),乾隆谕旨各省督抚,“将可备采择之书,开单送馆”这是清政府对学术著作的一次大规模清点,凡是有诋毁清朝之义的书籍被系统收缴销毁,戴名世的《南山集》自然也不例外

法国当代汉学家戴廷杰所撰《戴名世年谱》认为,清廷为戴氏定罪下狱,在《南山集》中查出有悖逆之语的主要是六篇文章,分别为:《与余生书》《赠许亦士桐城市第九中学序》《送释钟山序》《送刘继庄还洞庭序》《赠刘言洁序》和《朱翁诗序》

这些版本中,一个堪称大胆离奇的推论是:方以智是洪门领袖,反清复明地下组织天地会的创始人

在方以智逝世40多年后,他的桐城晚辈戴名世,也因牵涉前朝政治被诛杀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大学问家,桐城当代作家白梦却用一个“逃”字来概括他的一生

桐城派晚期大家马其昶的《戴南山先生传》一文指出,戴名世“学长于史,喜考求明季逸事,时时著文以自抒湮郁,气逸发不可控御余读其文,悲其有史才而不自韬晦爱重以成其志也”

桐城三祖文坛成派,天下高文归于一县

可以说,戴名世的愤世嫉俗、遗民心态,及其籍一人之力为晚明作史鉴的夙愿,为其招来杀身之祸

戴名世少年才思敏捷,尤留心明代史安徽桐城市人民政府事,纲罗放失,访明季遗老,考求史实1702年刊行《南山集》,其中多收录方孝标《滇黔纪闻》所载南明抗清之事57岁中进士,三年后被参劾,以“大逆”罪被杀,为清初著名文字狱之一

而面对此次划归铜陵,上述枞阳籍人士却也已经分不清楚,桐城派文化对他们来说究竟是历史的财富还是融合的障碍?

方以智(1611—1671),字密之,号曼公,又号龙眠愚者,法号弘智,字无可,号药地,桐城(今枞阳)人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画家、哲学家、科学家,“明季四公子”之一

方苞(1668—1749),字凤九,一字灵皋,号望溪,桐城人,清代著名文学家,桐城派散文创始人

嘉庆十五年(1815)九月十三日(公历10月15日),85岁的姚鼐卒于南京钟山书院,后归葬桐城杨树湾

散文方面,戴名世提出了“精”、“气”、“神”三主张,认桐城市为作文应“率其自然”,“修辞立其诚”,不仅要有变化,还应有“独知”后人多推其为桐城派开山祖之一

划归铜陵之前,枞阳和桐城就已在名人归属方面展开了竞争:桐城中学立有黄镇纪念碑,而枞阳县城也建有黄镇图书馆

“(左光斗)则席地倚墙而坐,面额焦烂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尽脱矣史前跪,抱公膝而呜咽公辨其声而目不可开,乃奋臂以指眥,目光如炬,怒日:‘庸奴,此何地也?而汝来前!国家之事,糜烂至此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拄者!不速去,无俟奸人构陷,吾今即扑杀汝!’因摸地上刑械,作投击势史噤不敢发声,趋而出后常流涕述其事以语人,曰:‘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

刘大櫆修干安徽桐城市天气预报美髯,性格豪放,纵声读古诗文,韵调铿锵,喜饮酒,好吟诗雍正四年(1726),刘大櫆初至京师,年富才盛,文动京师方苞得其文,赞他是韩愈、欧阳修一流人物,一时名噪京城,士大夫多愿与其结交

有清一代,桐城派雄霸文坛200余载,拥有作家1200余人,传世作品2000余种,影响力跨越桐城江南,遍及全国,连晚清一代重臣、学界领袖曾国藩也“膺服于”桐城,其余声至今仍回响不绝

3

姚鼐(1731—1815),清代著名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在今安徽省桐城中学内),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桐城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进士,任礼部主事、四库全书纂修官等40余岁辞官南归,先后主讲于扬州梅花、江南紫阳、南京钟山等地书院40多年著有《惜抱轩全集》等,曾编选桐城市人民政府电话《古文辞类纂》

姚鼐幼即嗜学,伯父姚范授以经文,又从刘大櫆学习古文刘大櫆对姚鼐特别器重,称其“时甫冠带,已具垂天翼”,“后来居上待子耳”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授庶吉士

戴名世(1653—1713),清桐城人,散文家,字田有,号南山、夏庵等,康熙进士,曾任教习、知县、翰林院编修

及至崇祯朝(1627—1644),魏忠贤集团覆灭,东林党一度东山再起,“六君子案”也平反昭雪,左光斗被追赠太子少保,谥忠毅,建专祠

也许是因为物至极则必反,在先贤们付出血泪乃至生命的代价后,桐城文士迎来了学术发展的黄金时期:桐城成派,并涌现出方苞、刘大櫆和姚鼐三祖大家

2

事实上,近现代以来,桐城和枞阳依然走出了在各领域有重大影响的代表人物

方以智的第一逃为“流寓南京”,发生在崇桐城市教育局地址祯七年至十二年(1634—1639),其时方以智24至29岁

方以智在哲学、文学、书画、音韵、天文、地理、律学、医药、物理等方面都有深入、系统的研究,他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把知识分为自然科学(物理)、社会科学(宰学)、哲学(物之至理)三大类著有《通雅》《正叶》《切韵源流》《物理小识》等50多种、百万余言的传世之作

方以智9岁能文,15岁博览经、史、子、集,20岁著书数万言以文会友,与陈贞慧、侯方域、冒襄等交往密切,议政论文,是为著名的“明季四公子”崇祯十三年(1640)进士,授翰林院检讨,可出入禁廷,尽阅内府文献典籍,常与德国传教士汤若望讨论医学、天文等科学

康熙五十年(1711),左都御史赵申乔上疏,参劾戴名世“妄窃文名,恃才放荡前为诸生时私刻文集,肆口游谈,倒置是非,语多狂悖桐城市天城中学今身膺恩遇,叼列巍科,犹不追悔前非,焚削书版代表作有《答吴殿麟书》及《论文偶记》等篇章

左光斗(1575—1625),字遗直,一字共之,号浮丘,明安庆桐城(今属枞阳)人,著名水利专家,东林党主要成员,累官至左佥都御史,万历“六君子”之一

客观而论,戴名世并无反清之意,只是他在《南山集》中提出清朝应从康熙元年算起,触犯了时忌

上一页

吴汝纶大力提倡学习西方科学文化,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并深入探求西方的科学和哲学他竭力支持严复的翻译工作,并为其翻译的《天演论》作序他博学多才,著有《易说》2卷、《校定尚书》1卷、《尚书故》3卷、《夏小正私笺》1卷、《文集》4卷、《诗集》1卷、《尺牍》7卷、《深州风土记》22卷、《东游丛录》4卷

此三者的共同点是桐城市人民政府论坛,均因政治原因不为其世所容,并最终被当权者斩杀(方以智逝于押解途中)

也是在此次寿筵上,姚鼐所作《刘海峰先生八十寿序》,成为宣告桐城成“派”的点睛之笔

第2页 :区划调整呼之欲出

乾隆四十二年起,姚鼐先后主讲扬州梅花书院、安庆敬敷书院、歙县紫阳书院、南京钟山书院,致力于教育,其弟子门生遍及南方诸省其中声名显赫者如本邑方东树、刘开、李宗传、方绩、姚莹,上元梅宗亮、管同,宜兴吴德旋,阳湖李兆洛,娄县姚椿等这些门生多笃守师说,遵桐城家法,对桐城派的传播作用甚大

史学界人士认为,《南山集》案发,在一代史学巨星陨落的同时,清政府高压滥杀的文字狱政策,也使得大批知识分子如履薄冰、噤若寒蝉文史学术思想的发展和解放受到极大宜昌市物价局压制,其对中国学术文化思想发展的负面影响难以估量

多位枞阳籍人士向澎湃新闻指出,随着时代发展,行政区划调整有其必要性,但也不能仅从经济角度考虑,“区划调整对文化传承的负面影响应受到足够重视”

方苞治学尊崇宋儒程朱之说,治经求其义理于空曲交会之中他将道统和文统结合起来,首创“义法”说,为桐城派散文理论奠定了基础其著作总名《方望溪全集》,其中《左忠毅公逸事》《狱中杂记》《辕马说》《田间先生墓表》等都是传世之作

左光斗因与杨涟疏劾大宦官魏忠贤二十四大罪,又草奏弹劾其三十二斩罪,于天启五年被魏忠贤构陷下诏狱,酷刑拷讯致死

戴名世“南山集案”是清朝大兴文字狱、严控知识分子思想的典型代表

学界人士多视方以智为一位百安徽省桐城市天气科全书式的大学问家,其成就不仅体现在文学艺术上,更多的拓荒性贡献却是在自然科学方面科学界的说法是,方以智的分光实验比牛顿要早30年,他还曾与利玛窦讨论过地日中心距离,纠正过利玛窦的讹误他在《物理小识》中甚至说到了茶树的扦插技术,被认为是关于茶树无性繁殖的最早记载;他的《切韵声源》被推为提倡汉语拼音化的最早著作

直至清顺治七年(1650)十一月,清兵打到广西,方以智再度被捕彼时他已经落发着了僧袍为逼他归顺,替新朝效力,清帅马蛟麟左置冠服,右架刀剑,令其从中择一方以智慨然向右,口占一谒:“百折不回横一剑,岂畏刀枪重煅炼狮子尊者肯施头,仲连焉可错射箭”他“将头临白刃,犹如斩春风”的豪迈意气让马蛟麟为之折服,竟不忍杀之桐城市教育局地址,任他出家为僧,只是相约不仕新朝,但也不得再为旧朝效力

逝于明亡前的左光斗某种程度上是幸运的,他不用亲历明清鼎革之变中山河凋零、生灵涂炭的悲戚惨剧,而这一幕却恰又成了方以智终其一生也无法逃脱的宿命

然而,在其出家为僧20年后,康熙十年(1671),以“粤难作”为由,方以智再度遭到抓捕,并由江西庐陵押往岭南受审十月七日夜间,船泊万安惶恐滩,忽然风雨大作,方以智逝世

培养这些人物的一个重要平台,就是桐城派晚期大师吴汝纶于1902年创办的安徽省桐城中学

原文配图:桐城历史悠久,有丰富的文化底蕴,明清进入鼎盛期,其中代表“桐城派”更是长期享誉中华文坛图为桐城老街

有清一代,桐城文派“天下高文归一县”的殊荣为历朝所罕见但在此之前,桐城士桐城市属哪个省大夫所遭受的血泪劫难,却也堪称历代所鲜有

桐城派发展到乾嘉时期,刘大櫆门生姚鼐学冠群贤,学界视其为桐城派的“集大成者”

方以智的突然离世一直是学界之谜目前为止,史学界未能找到“粤难”出处,更遑论考证其真相,方以智的故去也因之被演绎为多个版本

桐城中学1958年被确定为安徽省首批重点中学,1999年被命名为安徽省示范高中学校现有高中教学班58个,在职教职工180人,在校学生4000余人

方以智是一位深具传奇和悲壮色彩的桐城历史人物,其短短60年的人生,却被他同时演绎出格物学者、秦淮浪子、前朝遗老、隐逸高僧甚至是洪门领袖等重重角色

姚鼐的开馆授徒在很大程度上源自其师刘大櫆的启示刘大櫆最终未能在官场争得一官半职,但却教授出一大批高足弟子他的弟子在荆州市人民政府全国各地为官,也就将其文风文脉播洒至四面八方,桐城派的影响逐渐坐大刘大櫆80大寿时,各地弟子纷纷来贺,一时间冠盖云集,雅士满座,其情其景堪与战国时期的邹鲁稷下学宫相媲美

1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虽然“天下高文归一县”的辉煌于桐城和枞阳而言已成过去,但百年根脉犹在,传承至现当代的桐城派也并没有完全沉寂

赵申乔上疏引发了当时震惊全国的《南山集》狱案,被诛戮者甚多康熙帝御批戴名世从宽免凌迟,著即处斩方登峄、方云旅、方世樵俱从宽免死,并同妻、子充发黑龙江该案应斩绞及为奴流徙人犯俱从宽免罪,著入旗

第3页 :桐城文士饱受劫难

明天启朝阉宦集团的代表是魏忠贤,士大夫集团的代表是东林党人在这两派你死我活的斗争中,宦官集团占了上桐城市第八中学地址风,最终酿成万历“六君子惨案”

该文声言:“为文章者,有所法而后能,有所变而后大维盛清治迈逾前古千百,独士能为占文者未广昔有方侍郎,今有刘先生,天下文章,其出于桐城乎?鼐曰:夫黄、舒之间,天下奇山水也,郁千余年,一方无数十人名于史传者独浮屠之俊雄,自梁陈以来,不出二三百里,肩背交而声相应和也其徒遍天下,奉之为宗岂山州奇杰之气,有蕴而属之邪?夫释氏衰歇,则儒士兴,今殆其时矣”

以朱光潜为代表的8位海内外院士校友,是桐城中学杰出人才的典型代表

在这为数众多的历史人物中,左光斗、方以智和戴名世的事迹,又属其中最令人动容者

方苞幼聪颖,六岁即能背诵诸经,24岁至北京入国子监,以文会友,声誉鹊起,被称为“江东第一”,毕节市人民政府大学士李光地称赞他的文章是“韩欧复出”32岁举乡试第一,39岁中贡士,以母病告归,未应殿试

这些劫难背后的主人公,其才其学,其行其德,其气节其风骨,今人读之思之仍不免泪湿衣襟,击节称叹

光绪二十八年(1902),在被清廷任命为京师大学堂总教习后,吴汝纶自请赴日本考察学制,编成《东游丛录》一书,为中国最早介绍日本的专著


保护自身皮肤可预防白癜风吗
专家谈白癜风不祛之谜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ongchengzx.com/tcsly/222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