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桐城的寻访,方宗诚为我寻访的第二位,前往勺园寻访方宗诚当年的藏书楼九间楼。由桐城中学步行至勺园约十几分钟,勺园在小街左手边,园门口上面有“勺园”二字,旁边墙壁上镶有文物标牌“方氏九间楼”。勺园大门虚掩,由门缝中可以看见里面是个小菜园。于城市中见菜园,令我极好奇,忍不住推开一扇门向内窥视,见小菜园后面为一栋老房子,两个孩子在圆形门口玩耍。睹此世外桃源之景,更令我兴致盎然,却又不敢冒昧进去。这时,一路过的老先生驻足向我微笑,我也笑着向他道了“你好”,然后问:“这里面可以进去吗?”他不说话,只笑着点头,示意我不妨进去,遂大着胆子推门而入。
古朴
园中种着几种不同的蔬菜,还有一块巨石和假山,角落里还有一口古井,屋檐下停着一辆女士电瓶车,两个孩子在月洞门口跳来跳去。月洞门后是一极小的天井,然后是一个前后无门无窗的过厅,过厅两边皆是旧时木板,两边木板墙上分别贴有崭新的世界地图和中国地图,靠墙而放的是八十年代的旧时沙发及八仙桌等物,一切皆流露出旧时岁月的味道。厅后又是一天井,天井处屋檐下有几块大石,看得出是旧时厅堂内立柱下的基石,有些尚有花纹。两个男子坐在屋檐下聊天,我上前问了“你好”并问道:“这里是当年方宗诚的藏书楼九间楼吗?”其中一个面对我坐着的男子指了头顶说:“这就是。”我问:“可以拍照吗?”他无所谓地说:“拍吧。”然后仍旧若无其事地和另一男子聊天。另一男子似乎不太喜欢被外人打扰,转过身背对我。我继续问:“请问这里还是方家住着吗?他有后人在吗?”一个孩子极兴奋地说:“他就是方家的人,他是方家的女婿。”男子站起身走了,我极尴尬。
门楣上嵌着堂号
文保牌称之为“全县”重点保护单位
孩子又主动地说:“那里面住的也是,我去帮你叫他!”我极担心不礼貌,但孩子已蹦跳着进去了,我也只好跟过去。里面出来一位60岁左右的阿姨,我向她问好,说明来意,称特意来访藏书楼,她其和善地指了刚才那人同指的方向说:“就在上面,以前就是藏书楼,但是现在什么都没有了。”然后把我带到一个楼梯前说:“你自己上去吧,我就不上去了。小心点,楼梯陡。”这倒很意外,许多藏书楼都只有从外面看的缘分,没想到这里居然可以主动让我上楼。向主人道了谢,于是上楼。
园日涉已成趣
远景
楼梯极窄极陡,仅容一人上下,而且几乎是立着的,又堆满杂物,灰尘扑面,显示废置已久,光线亦极暗,仅由木板间漏些光线进来。楼梯上面是阁楼,左边小间里堆着一些不知何物的杂物,右边比较开阔的阁楼里较为空旷,正中一个木厢,脚下则是条状木板。略走两步,听得下面阿姨大声说:“你小心一些啊。”忽然意识到下面是人家的正房,也许是卧室也未知,如此行动,楼下必然灰尘扑落,故不敢行走,拍下几张照片就下来了。问阿姨为方宗诚第几代后人,她也说不清楚了,只知道方宗诚是她们老祖宗,说当年这里就叫勺园,一排房子共有九间,故称九间楼。她还说:“现在政府已经保护起来了,但修理什么的还是自己掏钱,比如尚在的瓦呀,保护就是不让拆的意思。”
依然是旧时光
说话间,一个年轻姑娘走了过来,似有防范之意,我向他再次说明来意,表明自己特意来访藏书楼,问方宗诚与方东树可是一脉,并提起前天特意去到鲁谼山访方东树的半天山居,可是去到山下后,天色已晚,实在没有力气再爬三小时来回,只好放弃。这时,姑娘脸色缓下来:“你去到鲁谼山了?那是我们的发源地,要走很久才能上去,是,不通车的,我们都是爬上去,都说那里离天只有半尺高,所以才叫半天山居。”我翻开随身的小本给她看,告知自己对藏书楼的热爱,以及不久前访五桂楼、烟屿楼等的记录。她颇吃惊地说:“烟屿楼?还真有这个楼吗?在哪里?”我告诉她真的有,在宁波,现在被政府作为街道办事处在使用。
窗棂依旧完好
此时姑娘已很和气了,告诉我说方东树与方宗诚是一族的,但与方苞又不是一族:“桐城有三个方,三个方是不相关的,分别是鲁谼方,就是我们这一支,又叫猎户方,因为这一支在山里,以前是打猎的。方苞他们是桂林方,还有一个叫会宫方。我们这一支还有一个作家在北京,前几年刚刚去世,叫舒芜。”说话间,她母亲拿出一本方囗淳的文集,说这也是他们家族的祖辈。离开时,走出月洞门,看见门口的小菜园以及刚才进来时的小院门、两扇门板后的门栓,一切如此亲切静谧,能够保留到现在,真好!
褪了色的心愿
那位小姑娘提到的“舒芜”本是方管的笔名,方宗诚应该算是方管的曾祖父,而马其昶则是方管的外祖父,马其昶的女儿就是方管的母亲,可见方管的的确确是桐城派的正传。对于勺园,方管曾有这样的说法:“勺园今已无知者,也是当然。今人只知九间楼、凌寒亭、方东树家庙,其实那都是勺园的一部分。因为大门没有了,一部分又成为荣军学校的房屋,所以‘化整为零’了。归化厅尚完整。勺园即在其南。”
拾阶而上
貌似自由的天空
虽然有箱子在,依然可称为空旷
按照舒芜有这样的出身,应该感到骄傲,然而我在一篇报道中却看到了这样的评论:“舒芜接受唯物论后,对于桐城文化,丧失起码的温情的敬意。把自己成长的积极因素——文化世家,看得很淡。”
人气
舒芜抱得大名跟他在“文革”中的经历极有关系,他最初极其崇拜胡风,曾经跟胡风有很多的通信,后来他把胡风跟他的通信以及跟其他朋友的通信都上交给了有关部门,后来这些信件成了胡风等人反党的证据。《人民日报》把这些信件进行整理之后发表了出来,于是胡风的问题成为了反革命事件,而跟胡风观点一致的这些人被归类为“反革命集团”。正因为舒芜提供的这些信,使得学术争论变为了阶级斗争。这场宏大的政治斗争就是由舒芜所引起者。
讲述者
关于舒芜的行为,这几十年来遭到太多人的痛恨和口诛笔伐,但也有人替他辩护,说在那场大的运动中,他只是受了社会思潮的影响,并不是他的本心。究竟舒芜是怎样想的,我没有看到他的忏悔,也许他不认为自己的行为值得忏悔。可是方宗诚如果知道他有这样一位后人,而这位后人的一些举措在社会上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这要比他的《俟命录》在社会上所造成的影响要大得多,我不知道他会做出怎样的评价。
不知道他怎样看眼前的这一切
eili
藏书家韦力的古书之媒
白癜风的发病因素有哪些白癜风能治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