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人胡一虎形象在风骨nbsp价

胡一虎:论道天下的桐城子弟

吴勇来源

安庆政协网

胡一虎,男,年出生于台湾高雄,祖籍安徽桐城。曾经连续5年成为“台湾最受欢迎的十大主播”之一,更被国际著名时尚杂志《COSMOPOLITAN》的女读者评选为“全台湾最性感男主播”。年进入凤凰卫视,实现了他主持两岸三地新闻时事节目、拉近全世界华人距离的梦想。特别热衷国际新闻的他,曾独家专访南非总统曼德拉。现为凤凰卫视《一虎一席谈》主持人。

他是凤凰卫视主持人,主持《一虎一席谈》、《凤凰全球连线》节目。他毕业于台湾辅仁大学大众传播学系。曾经连续五年成为“台湾最受欢迎的十大主播”之一,更被国际著名时尚杂志《COSMOPOLITAN》的女读者评选为“全台湾最性感男主播”。他的机智和潇洒令他在“中国电视节目榜”赢得“最佳文化、生活及专题类节目主持人”之美誉。他是谁?他是胡一虎。

人生经历

年,胡一虎的父亲,23岁的胡其廉背井离乡,从安徽桐城老家出发,经上海,过太平洋,到达台湾高雄,在“眷村”安顿下来。高雄眷村,聚居着当时追随国民党前往台湾的中国大陆各省的居民。他们被台湾本地人称为外省人,所以注定是一群寻找身份认同的人们。年8月19日,妻子临盆在即,医院,未至目的地,婴儿便呱呱坠地。42岁的胡其廉将幺儿取名为:胡一虎。

在封闭而贫困的环境里,胡一虎在父母的精心教育与呵护下,同四个兄姐一起度过了快乐的童年时光。从小就喜欢说话、辩论的他,在父亲“胡家一席谈”的锻炼下,得到了后来作为主持人的启蒙训练。

大学毕业的“滑铁卢”

为了培养幺儿,父母拿出自己攒下的一大笔血汗钱,把胡一虎送进了当地著名的贵族学校——道明中学,可是谁知,一向自信、爱说话的胡一虎却在这里第一次体会到了痛苦,经历了三年压抑的“失声期”和青春岁月。在经历了高中时期的自我回归后,胡一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台湾著名学府辅仁大学的大众传播系,而这个专业,在当时那个注重工科的年代,并不被人看好。大三那年,胡一虎做了人生中第一次打破常规的事情,谎报年龄考入了当时台湾三大电视台中的“中视”。可大学毕业正式报考三大台时,自信的他却遭遇了“滑铁卢”,在“中视”和“台视”的面试中惨遭淘汰。关键时刻,父亲为他抓住了最后一个报考机会--华视的考试,并鼓励他不要气馁。最终,胡一虎以第一名的成绩,进入了“华视”,开始了他的媒体生涯。

从一个跑新闻的小记者,到担纲多档节目的主播,胡一虎用了整整十年时间,奠定了自己在台湾电视圈的位置。谁会想到,一个台湾电视台的小记者,竟然在南非大选时,独家采访到了当时新当选的南非总统曼德拉;谁会想到,第一次上主播台,就被人骂“瘦得像打了安非他命一样”的新人,后来竟然被时尚杂志评为“全台湾最性感男主播”,受到很多女性观众的追捧。

然而,就在更辉煌的未来摆在胡一虎面前的时候,他却做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离开台湾,加盟凤凰,这意味着,他将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放弃过往的名和利,一切从零开始。在凤凰资讯台刚刚成立的三个月里,胡一虎没有自己的节目,每天和众多同事一起穿梭于早中晚不同时段的新闻播报中。连续24小时,如同一个跑江湖的“艺人”一样不停地到各处赶场,这无比的忙碌就是凤凰给他的“见面礼”。

在经历了“大牌”新人的冷门阶段后,胡一虎终于有了一试身手的机会。《媒体大拼盘》是他进入凤凰后第一个挑大梁的日播节目。如果说《凤凰全球连线》给了他站在全球华人的平台纵览天下、沟通世界的视角,那么《纵横中国》认识中国,体悟中华文化,书写事业、家族和自己一并交汇的宏观格局的机会。而真正让胡一虎展现自我,大呼过瘾的节目,是《一虎一席谈》。他用简单的发问,引导出自然美妙的对话。他如同一个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的战士,享受着思想交锋带给自己的胜利的快感。

我是新·华人

从台湾眷村到香港凤凰,从香港凤凰到首都北京,从北京再到祖国各省,在人生的不断转场中,胡一虎也在不断探寻着自己的身份认同感:台湾人?香港人?大陆人?他想要告诉所有想知道这个答案的人:“我是新·华人。”新·华人拥有的是“清净心,正知见”,以包容,宽容看待历史与人生的悲剧。新·华人不再以地域之分,不再以意识形态打架,不再以区隔历史的悲哀来分割你我他。主播台上的胡一虎

正如胡一虎在书中所写的:“当我只能做一个地域概念上的中国人的时候,我就永远离不开中国的大地;而当我是一个新·华人的时候,我就可以转变为视野无国界的地球人,为自己的国家,为他人的国家,为整个人类的福祉尽心尽力。和自己的职业优势勾连,当我在以新·华人的面孔与气度,借势凤凰的浩广翅膀,与世界点对点连线的时候,我就可以点对面倾情倾力传播华人之光,让世界万千族群一起来领略中华文化之醇美,之悠长。”

年,胡一虎度过了40岁的生日,由此也引发了他对人生的感悟。在《我是谁》这本书中,他对自己过去的4个10年进行了总结。同时,《我是谁》也表达了胡一虎对过世父亲的怀念。胡一虎说,“父亲给予我生命,将我带到世间的同时,给予了我两样最隆重的礼物:“争的能力”与“让的风度”。正是这两样礼物,让胡一虎在艰难时不放弃,不抱怨,始终默默坚持,该争取时争取,该忍让时忍让,最终走到了新闻的最高点和人生的成功面。如今,年过40岁的胡一虎,依然坚守着父亲所给予那两样最珍贵的礼物:“争的能力”与“让的风度”。

最难忘采访曼德拉

年南非实行历史上第一次多种族选举,呼声最高的是黑人领袖曼德拉。但南非境内和多反对分子却经常制造爆炸事件,前去采访可能会被充为“炮灰”牺牲生命。这时,胡一虎的父亲说:“危险在哪,机会就在哪,去南非是你的机会。”

到南非后不久,胡一虎得到消息曼德拉会在另外一个城市德班出现。此时,有一个采访时任白人总统的德克乐克的机会,如果飞到德班,却采访不到曼德拉,就意味着两头落空。为了不留下毕生遗憾,胡一虎飞到了德班,来到曼德拉将发表演说的露天广场。当时,广场有25万人,想要接近曼德拉几乎是不可能的。胡一虎急中生智,混入进行文艺表演的人群中。当看到曼德拉经过自己所在人群的方向时,胡一虎果敢的取出话筒,用当地土语喊道,“天佑南非,曼德拉万岁。”曼德拉看到一名黄面孔的东方人用土语问候他,也马上激动起来,走过来紧紧握住胡一虎的手。紧接着,胡一虎用早已背熟的英文向即将成为南非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的曼德拉提问,曼德拉也给予了积极的回应。正是这次采访,让大家认识了胡一虎,记得了这个充满勇气和智慧的记者,也让胡一虎走上了人生的高峰。

桐城情节

生活中的胡一虎是恋家的,他以自己是安徽人骄傲。生命常常如此巧合,23岁的父亲当年离开安徽到了台湾。33岁的胡一虎,那时候离开台湾到了凤凰,他的父亲是安徽桐城人,把安徽传统文化的习俗一直保留着,比如过年贴春联,别人家年年都一样,唯独他们家年年有创新,胡一虎在华视,父亲的春联横批就是:欢迎收看华视。后来到了凤凰,父亲的春联又变成了“收看凤凰”。“他把传统的东西和现代结合得很好,让春联变得幽默风趣。”小时候,一虎爱吃父亲做的皖南名菜锤肉。“每次父亲都说,你要有了成绩,就有锤肉可以吃。”

从小深受父亲影响,胡一虎对安徽的感情很深,对桐城派文化耳濡目染,他说黄山从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安徽男人的特性:“倔强。你看山上石头缝里长出来的植物,很顽强,那么恶劣的条件下,越是开花。我们安徽男人也是这样,不管外面人怎么看安徽,我们始终存在心里的倔强。”

胡一虎曾数次来安徽合肥和桐城参加各种活动,对于桐城,胡一虎这样写道:“故乡桐城就像父亲的大手将我稳稳托住,又轻轻放下。”“我无从知晓黄浦江水是否和故园的龙眠河贯通相连,我也不知道从皖西南小城桐城到大都会上海有多远的路程。并非我不会计算,而是我从未向父亲询问过自故乡出发奔向梦想之地时,他走的是陆路还是水路?从小学、国中、高中到辅仁,我的履历表格中籍贯一栏中永远不变的是“安徽桐城”4个字。”“我所接受的养分,最主要来自安徽桐城。”……

(本文根据胡一虎《我是谁》改写)

胡一虎自传中的故乡桐城

关乎父亲的那些缤纷往事,我无力触及的还有故乡桐城。我无从知晓黄浦江水是否和故园的龙眠河贯通相连,我也不知道从皖西南小城桐城到大都会上海有多远的路程。并非我不会计算,而是我从未向父亲询问过自故乡出发奔向梦想之地时,他走的是陆路还是水路?从小学、国中、高中到辅仁,我的履历表格中籍贯一栏中永远不变的是“安徽桐城”4个字。不同于我在主持《纵横中国》初始曾将“贵阳、桂林和贵州”混淆为同一个地方一样,“安徽桐城”于我来说是个无比熟悉,但又无比陌生的地方。在无数个场合我自诩为“桐城子弟”,直到我真的身临桐城实地,我才懂得这4个字具有足金的成色,才得以窥见父亲昔日的家世门风。于我来说,走进桐城是年《纵横中国·安徽篇》最大的惊喜,在我走近但还未走进它的时分,桐城—这个本不应在拍摄计划内的城市,这个和胡氏家族密切相关的地点,忽然让我有些望而却步。纵横中国东西南北,费尽心力做着一档牵涉“人文,文化,风情,社会”大文章的电视栏目,我这个来自台湾高雄的孩子忽然要在这里发现另外一个“父亲和自己”,父亲是谁?我是谁?这个问题瞬间又让我感觉无力驾驭,就好像要在现场应对一个大师权威的提问,我却发现自己的知识储存“很薄”一样,有尴尬,有恐惧,有心虚。

还好,故乡桐城就像父亲的大手将我稳稳托住,又轻轻放下。

明清老街纵贯古城,世家宅第连缀成片,桐城给予我的震撼是既新鲜又有力的,在那些历经千年风雨的深宅大院和残园陋室之外,我感受到的是翰墨飘香的千古文脉。在我小的时候,每逢过年,台湾很多传统的家庭都要贴春联庆祝,当时我就发现,自己家的春联跟邻居家不太一样。同样是贴春联,别人都在贴什么“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之类的,而父亲就不赞同,说:“每年都不一样嘛,为什么老是贴‘天增岁月人增寿’呢?去年贴今年就不要贴,要贴就贴我自己写的春联。”我们家春联的字都写得很大,要写到春联纸两头的纸边上,父亲告诉我们说,这叫做顶天立地春联,这个字的头要顶到天,立到地。重要的是我们家的春联都是有含义的,都寄予了父亲崭新的期望在里面。

在桐城有着“九弄十三巷”的南大街和北大街,我发现了每家每户的对联都是和父亲一样的“顶天立地春联”。听当地人说,他们会把自己对家人的期许都写在这门联上,看着春联就知道今年家里发生了什么大事。听到老乡的解释,我初到桐城的陌生和局促感顿时释然,此刻看到街边来来往往的老乡,我忽然感觉其实他们之中就有父亲。我在注视他们,他们也在注视着我,千山万水,岁月流转,我作为桐城的孩子终于来到了他们面前。究竟什么是故乡?就是这些和你的灵魂有致命的亲切和亲近感的地方吧。

故乡除了特色对联,还有美轮美奂的礼制性建筑,就像小时候父亲常常领我去的台南孔庙,故乡也有桐城文庙。与台南孔庙“全台首学”的美誉相对应的是桐城文庙里集存的“桐城文学流传至广,支流余裔蔓延天下”的浩大“桐城派”文库,这支自悟义法、递相发展的文学流派从繁荣到衰微持续了两百多年的历史。可以想象自小在故乡私塾耳濡目染“古文义法”的父亲,他的文字吸纳了多少桐城派大家的遗风余韵。就在他承继了故乡千古飘香的文脉南下海岛,作为儿子的我自小就领教了父亲的深厚学养和儒雅风度。就在父亲以自己的文风哺养我的时代,我看到的只是文字,却看不透文字中的灵魂。当我进入凤凰卫视,有幸纵横中国大陆,当我的主持风格被评价为“和别人真的不一样”的时候,我只知道和父亲有关,直到来到桐城,才终于知道我和这座城市有着生生不息的关联:纵横中国我仰仗的底蕴和底气原来早已隐藏在父亲的一呼一吸之中,成为父亲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父亲成就我的“遣词造句,提升勾连”的职业主持人之看家本领,原来是有着“文都”盛誉的故乡冥冥之中的赋予。我终于知道了故乡的爷爷奶奶为父亲命名“根深”的寓意。

父亲出生在安徽桐城一个比较富裕的地主家庭,是家里的二少爷。自小父亲很少向我说起故乡的事情,可能是由于我是家里的幺子,可能是18岁我就离开高雄去台北读书的缘故,以至于在父亲往生的时候,我发现自己竟有很多事情都不太了解。在我的记忆中,父亲在讲自己故乡的时候,最常讲起的就是他的母亲。自小失去母爱的父亲并没有因此失去爱心。每当收租的季节,父亲总是一个乐善好施的少年,对待乡亲尽其所能去帮助他们,“善良的二少爷”是父亲自小就落下的好名声。父亲有时候给我提及祖母,常常会讲着讲着就落泪下来,然后默默走进房中,此时的父亲就像电冰箱里的那盏灯,关上门以后没有人知道他在想什么。

“没有祖产,无祖可祭”是跟随国民党来台的外省人的隐痛。我始终没有问过父亲,他有没有后悔过。来到台湾后不久,父亲就与他的大伯父走散了。凤凰卫视曾有一部纪录片《:大迁徙》,讲述的就是那时国民党刚刚接手的台湾:满街都是日语、日式招牌和木质拖鞋的吱嘎声。一个23岁的孩子,一下子从一个地主家的二少爷,变成了一个无家可归的孤儿,站在陌生的十字路口,听着混杂的口音,也许当时在年少的父亲的衣兜里,还揣着来自家乡的食物,但梦想中的“香蕉”它在哪里?当花朵离开花瓣,名为“根深”的父亲也许刻骨铭心的只有“恨深”。恩雅说:“每个人都有一条根,每离开故乡一步,都会异常疼痛。”安徽,桐城,这些字眼在当时带给父亲多大的痛楚,我不清楚,因为在我出世的时候,父亲已经42岁了,这种痛也已随着时间慢慢消退。但是我知道,来到台湾之后,就在父亲明白了真的回不去故乡的时候,他把自己的名字改为胡其廉,而将“根深”这两个字,深深埋进了心底。

父亲的自祭文:生不逢辰,国难频仍,从军报国,三十六载,陆军空军,均有献身,无奈命骞,有志难伸,傲骨天生,不善逢迎,活该受罪,又能怨谁?东山战役,枪林弹雨,奋不顾身,九死一生,化险为夷,论功行赏,榜上无名,生不甘心,死不瞑目。少校停年,十四载余,三军少有,独我一人,非我不才,不甘枉法,贪官已死,我则当存,谁谓无报,善恶分明。

就像当时每一位大陆来台的外省人一样,当兵从军,是父亲的唯一出路。也许是因为文笔好的缘故吧,父亲做过海军一军区正二科科长,正二科是专门负责做海报、文书之类的部门。不同于其他的外省父母,习惯于把逃难史以及故乡生活的种种,编成故事以飨儿女……

胡一虎:我问故我在

廖翊来源

《环球》杂志

机会和名利似乎特别眷顾这位俊朗潇洒的年轻人,他曾连续5年被评为“台湾最受欢迎的10大主播”之一,连续多年当选华视“最佳新闻节目主持人”……

在写下这个标题时,想起了原央视主持人杨澜几年前出的一本书——《我问故我在》。同样5个字,排序不尽相同,一个“问”在前,一个“在”居先。前者强化职业之于人生的作用,后者忠于生命存在的本来价值——活着,就要关问生灵、心灵,乃至整个社会和人类。

很难鉴别两者之区别,或许,都是实现生命意义的不同表现。在跋涉求索的过程中,或许会相互转化,殊途而同归。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胡一虎属于后者。作为一个新闻主持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一种自觉担当。他做的很自然,在进入职业生涯的第14年,仍然蕴含着激情。在日益喧嚣的新闻圈,他保持着淡然和平静;在主持人日渐明星化的浮嚣中,他掸去自身明星资质的诱惑,固守本色,日益凸显真诚的力量和魅力。

他得到了华人世界的普遍欢迎,被认为是当今最优秀的华语新闻主持人之一;“tigr”,这一亲切称谓,成为他的代名词,也成为凤凰卫视的一个品牌。

“我在凤凰!”这是他在给父母的电话中最爱说的一句话,他强调“在”的意涵,珍视“在”所体现的蓬勃创造力。

“在”是现在时,也是过去时——它连结着过去;当然,“在”也是未来时,预示着其后的走向和归途。所有追问都是求证“在”的理由,为此,记者与胡一虎对坐于香江之畔。

形象在于风骨

儒雅洒脱,大气庄重,这是胡一虎展现在亿万观众前的形象。台下的胡一虎,与屏幕形象十分一致。

他表示,这一形象的呈现,源于自己敬重的偶像——父亲,父亲给自己以挺立之风骨,给了这份与众不同的存在。

胡一虎出生在台湾高雄一个典型的传统家庭。“父亲名字里有一个‘廉’字,他看得很重,”胡一虎说,“他要我们练书法,讲究行姿,要求甚严。”

父亲尊重传统,但并不刻板,表现出丰富有趣的内容。逢年过节,或有喜庆,父亲总是亲拟对联,力求出新,妙笔连连。一次临过年,父母拌了嘴,其父在卧室贴上自写的对联:“柴米油盐酱醋茶;炒来炒去都是情。”横批“越炒越香”。两口子的怄气化为无影。

家里并不只是父亲唱独角戏。中秋节时,父亲会在月饼里夹上字条,或让孩子猜谜,或让孩子即情吟诗,或让孩子用诗词、成语概括家事和社会大事。有一年,全家大小在报纸副刊上同时发表文章,一时传为佳话。父亲确定了这个多子女家庭的上进基调。

对胡一虎影响最大的一件事是大学联考前,作为公车处负责缉查的父亲秉公办案,誓将贪污公共汽车收入的司机与售票员查办到底,结果腿上被黑社会砍了数刀。然而,即便鲜血淋淋,他也决不低头。父亲的义举和正直,让胡一虎震撼,对父亲更为崇敬。“我小时候体弱,跟黑社会动刀子动不过,就想做一个新闻记者,维护社会公正。”就这样,胡一虎放弃了读台湾大学的想法,报考了辅仁大学大众传播学系。

大学4年,能言善辩的胡一虎如鱼得水,很出风头,甚至大学未毕业就被“中视”录用,但是,父亲从来没有任何赞许。在出席胡一虎大学毕业典礼时,父亲才对他说:你做了一个正确的选择。

“他是想挫挫我的锐气。”胡一虎说,“现在看来,何其有益!他在用他的方式传承中国文化,教育他的孩子。”

终于有一天,胡一虎回到父亲的出生地——“桐城文学”的发祥地安徽桐城,“我来这里,是想寻找我自己身上最原始的东西,想寻找父亲何以如此伟大的答案!”胡一虎说。

短短5小时的“寻根”之旅,他找到了桐城孔庙,“这是文化传承的基石。”他又来到著名的桐城中学,在方苞种下的杏树前激动不已:

“我当时大声说,作为桐城的子弟真是沾光啊,我绝不能有辱祖先!”

令他困惑的是,今天的社会,可以大声炫耀自己的标新立异,但一谈到传统似乎意味着过时和落伍,“其实,我身上现代的东西,全赖传统的养分支撑。”

价值在于良知

年,服完兵役的胡一虎进入台湾“华视”,正式开始其记者与主播生涯。在华视,他曾独家专访南非总统曼德拉,访问过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及美国前总统布什;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研究所进修期间,他又设法与美国CNN著名节目主持人拉里·金(LARRYKING)进行了1个多小时的交谈,从中获益匪浅。在任何场合,他都不停地、想方设法地发问,以“我问”显示“我在”。

机会和名利似乎特别眷顾这位俊朗潇洒的年轻人,他曾连续5年被评为“台湾最受欢迎的10大主播”之一,连续多年当选华视“最佳新闻节目主持人”……

但是,对于胡一虎来说,最令他感到宽慰和有纪念意义的却是从业8年后的一次普通采访:台中某女中的一名女生因卷入婚外情而自杀,岛内媒体都以“少女卷入不伦之恋”大肆渲染,使该校师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甚至误解,拒绝与媒体接触和对话。

被困校外的胡一虎给教务主任当即写信说:新闻记者扮演与社会沟通角色,如果沟通的大门被关,他只能用错误和偏见与社会沟通。他的真诚打动了校方,破例允许胡一虎独家进入校园采访。

他诚恳地对同学们说:“我像你们这个年纪时编织了新闻的梦想,但这么些年过去才知道今天的记者是如何为人所不齿。一提到记者,人们就联想到偷拍、乱来、不负责任,我要向你们证明不是所有的记者都是这样的,请你们给我一个赎罪的机会……”他给了同学们表达真实心情的机会,同时,给了他们控诉不义媒体的机会,并不加任何剪接地播出。节目播出后,在整个台湾社会引起强烈震动。

“我认为,这是我记者生涯中最完美的一次表现!”胡一虎说,“学校后来专门给我来信,改变了对记者的看法,有的同学表示将踏上新闻这条道路。”

然而,在追求收视率的情形下,良心道德只能拯救个人灵魂,却无以改变现状。“在台湾视野太小,做新闻是用放大镜,任何小事都被夸大。”“‘台湾’的‘台’下面有个‘口’字,政党间永远有打不完的口水战!”胡一虎对此十分感慨。

进步在于视野

年春,胡一虎离开台湾,飞往香港,在凤凰卫视中文台落脚。父亲为此拟了一副对联:“凤飞香江一鸣惊人;凰出幽谷展翅高飞。”

“这是人生十分艰难而又极为重要的抉择。”胡一虎说,“最大意义和收获在于拓展了我的视野,她让我不仅看到了两岸三地,还让我放眼世界,让我每天都面对着新的挑战。”他认为,凤凰卫视本身是个文化交流的平台,特别欣赏和喜欢她各种不同风格的交融。

扎实的基础,长期的积累,广阔的舞台,胡一虎的才情在凤凰卫视得以淋漓发挥,《纵横中国》中的睿智和潇洒,《凤凰全球联线》的机敏和沉着,显示着他驾驭现场、控制话题的过人能力,进入凤凰卫视不长时间,便成为最受欢迎的主持人之一。

但是,他自己认为,凤凰卫视带给他的远不只是这些,大视野带给人更高的境界。“在华视时,我的理想是做全台湾最受欢迎的男主播,但到了凤凰后,自我的期许有了很大改变——不要跟任何人竞争,而是跟自己竞争,尽量把自己所有的才情都发挥出来。”

酷爱音乐、能弹一手好钢琴的胡一虎来香港后,迷上了高尔夫球。他说,这是球类中惟一不与他人发生冲撞的运动,只是跟自己比,很符合自己现在的心境。

谈到“明星”主持人和主持人“明星化”时,胡一虎表示,“铺垫很重要”,对时下主持人“一炮而红”成为“明星”感到难以苟同,“CNN著名节目主持人拉里·金何以令人信服,他是用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在主持!”他觉得,主持人是否愿意“明星化”在于其本人,而在“常青树”和“快卖品”之间,他永远选择前者,并时刻提醒自己:“我还处在开花阶段,远没有到结果的时候!”

大境界更表现在对新闻的把握及对功利的超脱。胡一虎介绍说,当著名华裔弹道鉴定专家李昌钰在台湾鉴识陈水扁、吕秀莲枪击案时,他所在的“全球联线”完全可以请李昌钰进行联线采访,但他决定放弃,“因为办案比新闻更重要”。他认为,这在过去是不可想像的,而他的决定立即得到了凤凰台有关领导的认可,更使他感到欣慰。

不变的是真诚。胡一虎理解的真诚就是“用心”,当7名中国人在伊拉克被扣押后,胡一虎在主持“全球联线”的开场白中表示:我们不仅要追踪这一不幸事件,更要责无旁贷地营救这7名中国人。当凤凰卫视与《环球》杂志驻伊记者共同为营救中国人而出力的画面传遍世界各地时,在海内外炎黄子孙心中激起了强烈的感情共鸣。

思虑在于情结

在与记者的交谈中,胡一虎多次谈到他主持的介绍中国文化的《纵横中国》。这个深受观众欢迎的节目曾获“中国电视最佳文化、生活及专题类节目”,胡一虎也因之获得“最佳文化、生活及专题类节目主持人”荣誉。

胡一虎认为,收获远不只这些。他为此走访了全国近30个省市、自治区,饱览了中国壮美的山河和动人的人文景观,“只有在两岸三地真正地游历和工作过,才算对中国有大致的了解,我感到很幸运,”他说,“几年来纵横中国,我对中国的发展抱着乐观的态度。台湾应站在祖国大陆这个巨人的肩膀上,才可能看得更远;两岸应促进人员往来,更好地加强沟通和了解。”

他觉得,与他10年前第一次回祖国大陆所见相比,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生活的色彩不再单调,由单音节变成了多音节,成为了变奏曲。

但是,他对中国大陆贫富分化的现象深感忧虑:“当中国大陆由单音节变成变奏曲时,从低8度跳到高8度时,不能变调;所有的音符都要同时升降,而不是主音符的升高。走过中国大陆,我看到的最大问题是贫富不均,如果这个问题不能得到解决,不是所有人都能共享这个美妙的变奏曲的。”

胡一虎深情地说:“我们中国地大物博,但在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要注意环境保护,千万不能变成‘地大污博’;有些地方硬件似乎跟上了,但软件却差得很远。”

他说,他这种思虑源于无法释怀的情结:“我对中国社会有很大的期望,我







































今年白癜风最新治疗方法
北京白癜风医院治疗方法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ongchengzx.com/tcsly/400593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