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防洪六大病灶填湖致肾萎缩,管廊

中西ABC,在转型时代寻找多元共识。请按图中任意你喜欢的元素,识别   

5

“细胞老化”:小水库危若累卵

方华已经好几天没睡觉了,这名大别山区的乡镇干部不断应对着各种险情:山体滑坡、交通受阻、断电断网,但对于方华来说,每天夜里最让他不能安神的则是镇头附近的水库,“那是顶在头上的一池水呀!”

这座水库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农田水利大建设时代建成的,此后偶尔有些小的修补,但一直没有集中治理,现在已是险情四伏。“近年来,水库承包给个人后,政府管得就不多了,偶尔巡查发现问题提出来,最后还是要看承包人是否会执行。”方华说,“都是包一年算一年的心态,自己投入肯定先算经济账。”

与中小河流问题频发一样,中小病险水库是我国目前防汛工作中又一隐患集中区。基层水利专家指出,小水库已经成为我国防洪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和最大的安全隐患。

水利部总规划师兼规划计划司司长周学文曾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新中国成立以来建立了8.6万多座水库,其中小型水库有8.2万多座。这些水库大部分都是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建的,经过几十年的运行,现在大批水库成了病险水库。

“通过对各省病险水库的调查发现,40%的水库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安全隐患,很多未除险加固的水库基本都是带病运行,有的已经变为空库、死库,旱季不蓄水,汛期老出险,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财产和生命安全。”三门峡库区建设工程局王智军曾这样发出警告。

这位经验丰富的水库专家分析说:首先,我国大部分的小型水库均建于20世纪50~70年代,当时条件有限,很多未进行充分勘测、分析、认证,施工水平也不高,导致小型水库先天不足;二是养护经费不足,维修不到位,大部分水库坝体、溢洪道等工程主体出现损毁,有些水库承包给了个人,过度经营缩短了水库寿命;三是大多数病险水库属于超期服役,大多运行30~50年,多数工程老化严重,这也是小水库出现病险的主要成因之一。

病险水库问题在近30多年变得日益突出。从新中国成立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上下普遍重视农村水利设施的兴建。当时,不仅集中修建了一大批水库,对一些重要的水渠和水库水塘也不时组织人员进行清污、疏通、整饬,当时虽然财力物力紧张,但每家每户做得都很扎实。随着农村实行承包经营后,村民各种各的地、各管各的田,很多小水库和山塘作为集体水利设施,疏于管理,年久失修,堤坝斜坡上杂草丛生,容易出现蛇洞蚁穴多、涵管老化、坝体渗漏、放水渠漏水、下游渠道淤塞等现象。

“其实,6年以后,中央已经发现这个问题,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并且年均增长接近50%。各地财政部门也积极筹措配套资金,资金到位率达89%,算是地方资金落实最好的项目之一了。”水利部灌溉排水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仰斌分析称,但是政府投入再大也解决不了8万座小水库的维护整治问题,目前的现状是由农民来管,国家进行监管,机制还是有一些问题。

湖北省湖泊局副局长熊春茂说,湖北不是没有作为,“十二五”期间全省对多座小型水库进行了除险加固,但是全省仍有00多座水库带病运行,尚未被列入规划实施除险加固。

越是偏远,整治越难。江西省都昌县水务局工会主席陈永林告诉记者,都昌县万立方米以上、0万立方米以下的山塘,有0多座,万立方米以下的数量就更多了。

当地水利部门的工作难度也超乎想象。例如,加固堤坝需要大量质量好的黏土,可因为农村土地都已经承包到户,想协调到高品质黏土很难。“起土要给钱,价格低了还不行,这个水库国家投资很少,很多工程没有预算这个钱呀!”陈永林说,“至于水利设施的‘毛细血管’,也就是延伸到田间地头的水渠,其清淤、维护更成了一大难题。”

“这些财政顾不上的小水库,大多位于山区河流上游地势较高处,点多面广交通不便。”熊春茂说,“一旦遭受短时强降雨等极端天气,极易发生漫坝、垮坝等重大灾情。它们就像‘高悬头顶的利剑’!”

6

“神经末梢麻痹”:废弃的小水利

6月,汛期即将到来,在安徽省怀远县,一座排灌站的命运引人







































北京白癜风专科哪里最好
专业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ongchengzx.com/tcsly/400711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