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庙传承,彰显天下文章出桐城的文坛盛誉;
一街风韵,点燃凝聚千年时光的烟火气息;
一巷人文,道出谦和礼让的民间佳话……
近日,安徽桐城市亮相《地名大会》,用16分49秒,以一庙、一街、一巷为脉络,向世人讲述着文都桐城的前世今生与悠悠文脉。
品文都古韵,悟礼让之美。放眼桐城,流传千年的文化记忆已然融入寻常百姓生活,构筑起特色鲜明的精神图谱,成为桐城人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的动力之源。
以桐为名文脉之光生生不息
从地名看文化,一个桐字蕴含着一座古城的神秘与魅力。
翻开史料,桐城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早在三千年前的周朝,因盛产油桐树而得名的古国桐国乃兵家必争之地,烽烟过后,该地建县,历经汉朝、隋唐,终在唐至德二年(公元年)以桐城之名正式载入史册,至今已有余年历史。
抵天柱而枕龙眠,牵大江而引枞川。纵观桐城,这里自古河埠陆驿发达,有七省通衢之称,境内秀水绕城、山川俊秀,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
纵情山水,文风昌盛,以桐城地域命名的桐城派崛起于康熙年间,名家辈出、卷轶浩繁,可谓风靡全国、久盛不衰,无疑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座丰碑。
久负盛名的桐城画派,以宋画第一人李公麟为始祖,发展至明清自成体系,与桐城文派、桐城诗派一起构筑了延续余年的天下文都盛景。
李公麟《龙眠山庄图》(局部)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桐城歌,起源于唐,兴盛于明,经久流传,成为黄梅戏形成、发展的基因,在人们耳畔久久回荡……
回望千年,历经沧桑的铁打桐城,将圆融智慧内化于心、逐显于世,孕育出桐城派系的人文光辉与丰厚底蕴。如今,桐城派故里、黄梅戏之乡,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等美誉声名远扬,构成了桐城文化的鲜明印记。
和谐礼让淳美家风涵养古城气质
在桐城西后街,一条宽约2米,长不过百米的小小巷道,叫作六尺巷,虽然走完全程不过两三分钟,但因为一个典故,这条巷子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桐城地标。
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多年前,清代大学士张英挥毫作诗,成功化解邻里之争,让出了一个名扬天下的六尺巷,谦和礼让的江左第一家风也随着这条小巷被传为民间佳话绵泽后世。
时至今日,六尺巷蕴涵的谦德之美、礼让之风,正闪耀着超越时空的思想光辉,在桐城大地焕发活力。
创新传承中,一个六尺巷调解工作法应运而生,不但彰显了借古喻今、借力调解的桐城智慧,更在化解邻里纠纷中运用自如、蔚然成风。
六尺于心,源远流长。无论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还是在时代发展的峥嵘岁月里,桐城人以礼为先以和为贵以让为贤的淳美家风已成为一种文化符号,散落在桐城的每一个角落,浸润着这座千年古城追求和谐、礼让、清廉、爱民的文化气质……
崇文重教桐城派故里造就一方传奇
穷不丢书,富不丢猪。说到文都桐城,崇文重教是桐城人传承数百年,烂熟于心的古训。
这里孕育诞生了统领清代文坛两百余年的散文流派——桐城派。至晚清,桐城派学子遍及全国,传世作品余部,素有天下文章出桐城之说。
放眼桐城大地,一座文庙恢宏壮阔,承载着桐城派故里文章甲天下,冠盖满京华的辉煌传奇;一座状元桥熠熠生辉,见证了元、明、清三代余名进士走出桐城、出仕入朝的卓越风姿。
时序更替,华章日新。步入新,这里又先后诞生了三千余名博士、近二十名院士,被誉为院士之乡,成为重要的人才输出地。
从桐城派故里到院士之乡,古往今来,文都桐城崇文重教薪火相传,世代书香蔚然成风,一道文在城中、以文化人、以文兴城的传承之光正照亮这座千年古城,在人们心间闪耀。
桐国故里,皖中名邑。看文化之河长流不息,听和谐礼让声声悦耳,叹荟萃人文惊艳时光……千年千古韵,此处是桐城。
作者/来源:安徽旅游资讯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