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草民·追思
我住在路北,姚璜先生住在路南,认识近20年,真正走近了还是在十一年前,经李永革先生推荐协助姚老师筹办“姚丹坡杯”保定市书画大展赛。因为后来家父生病住院,所以我在大赛接近尾声的时候,退出团队,但是我和姚老师的缘分算是结下了,之后偶尔去姚老师家闲坐闲聊,酒场对饮。他喜欢酒瓶收藏,我也是;他喜欢谈古论今,我也是……在姚老师幽默诙谐的欢声笑语中,我们总能找到共同的话题,逐渐成了无话不谈的忘年之交。
姚老师是世家子弟,但是说话时候没有那么多的讲究,更多的是率真和随性,然而看了他的画作,总能生出一种超凡脱俗、游离于世外的感觉,我非常希望自己能够写一下姚老师的传奇往事,所以与他聊得比较深,他对我这个晚辈也不设防,把自己知道的老保定往事、掌故以及书画圈内的逸闻趣事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当然也包括他自己的那些故事……
因为成长于世家,很多家庭内部环境的熏陶是别人望尘莫及的,比如说,他在背着书包上小学的时候,就已经靠着自己的誊写功夫挣外快了——嘴里的糖块、手中的玩具都是自己挣来的,每当说到这些童年旧事的时候,他脸上还能洋溢出小小年纪、自力更生的那种得意——我看不出是自鸣得意,因为这么多年,少年老成的人,我只是遇上姚老师这么一个人!
因为家庭环境熏陶再加上个人努力,这位多才多艺的世家子弟也学成了自己独到的“手艺”——他参加工作后,便成了商标印刷厂的设计师,保定市在六七十年代的很多注册商标便出自于姚老师之手,现在“玉兰烟”等商标还在延续使用……我也暗想:若当时就注重版权的话,姚老师肯定早就先富起来了!看似简单的标识,也凝结了姚老师的心血,他说当时总是逛商场,站在柜台前揣摩外地的商标,一站就是老半天!这个习惯一直保留到老年——我送给给他几张当年“春美香”烟盒纸,老人家如获至宝,摩挲着端详了好半天!这种干什么吆喝什么的精神,这些年,我也只是从姚老师一个人身上发现过,所以说,成功没有捷径!背后的功夫,肯定是没人留意的!
被扫地出门赶出老宅“半弓园”的日子,姚老师一家三代人挤在一间筒子房里,他和爱人朱阿姨两个人的微薄工资收入,负担家里七口人的生计,窘迫可想而知,但是姚老师还是凭着自己的“手艺”能够将生活维持下去:一些单位请他去画伟人像是没有报酬的,所以在年关大集的时候,他也会去农村卖自己制作的“工艺画”作品补贴家用,其中有个细节说的是“洒金纸”,那时候是买不到的,但是这难不倒姚老师这样的能工巧匠,他把烟盒里的“金纸”弄碎了,如此这般,洒金的底面就出来了。七十年代的农村大集我是不陌生的,也曾见过卖工艺画的,但是没留意,可是那些当年买画的人,谁能想到摊位后面蹲着的是一位后来名声享誉全国的著名书画家呢?
从姚老师这里我粗略知道了张布舟先生的一些轶事,我们也同时慨叹那一代老艺术家们的生存不易,布舟先生与姚老师的父亲姚兆仑先生是老朋友,每次见姚老师都要一拱手:贤侄!听到这里,我便神游起来,心思早在沉浸在古城特有的文墨遗风里了!
姚老师在壮年时进了日报社做美编直到退休,早期很多精彩的刊头题花很多出自于他的手笔,他跟我提起西大街缺少名家匾额,很多都是打印体,这也让我联想到我们的刊头,于是跟编辑部沟通后,便请姚老师为报社的“府河柳烟”题字了,姚老师慨然应允,还动员自己的朋友和学生写,在年后,我们用姚老师题写的“府河柳烟”好一阵子,为本报增添了书卷气,着实添色不少!
姚老师的学生在纪念文章中提到他最厌恶“混子”,关于“混子”我们也曾就这个话题讨论过,为了让姚老师看得起,自己也暗自发誓不做“混子”,要用作品说话,这也是我在报社的一个新起点,自此开博客、挖掘历史资料,坚持到今天,也算是有了一些积累,这其中也有姚老师的一份功劳呢!
我和姚老师最不齿的是“混子”,但是最终我们还是被一个市井“混子”狠狠地耍了一把,这个人知道我和姚老师的关系后,近乎于天天缠着我,说了一大圈子车轱辘话,开始我没搭理他,但还是禁不住对方的软磨硬蹭,跟姚老师开了口,姚老师准备好资料和作品后,混子却不承认了,好在作品没送出去,也算是没有损失,但是我却没脸见姚老师了,当时姚老师因病已经不大方便了,这是我最愧对于他的……等他玩儿手机了,我们也加了好友,还互相发过一些东西。那一段时间,我赶编一部书每天早出晚归,等我忙完后早上遇上朱阿姨知道消息,姚老师已经去世了近一个月了!
一直想写一点关于姚老师的文字,却每每为“混子”那件事所困扰,姚老师都去世两周年了,某日梦见姚老师,依旧讨论关于“混子”的话题,姚老师还是用地道的老保定话大笑道:所谓的“混子”不过是一个屁,放了就是了!醒后释然,颇有恍然大悟的意思,方才静下心来,断断续续追溯那些并不遥远的片段……
年初看望朱阿姨时,在张台的提议下,我觉得很好,于是经过筹划,在这个《人世间》版面编发了三期关于姚老师的追忆文章,其中有感激、有痛惜,也有愧疚,烟云往事,人间过客,姚老师给我们这些在世的人留下了一些念想,一些积极向上的念想,音容笑貌犹存。仿佛就在昨天——只是姚老师这样的人,多乎哉?不多也!
姚璜,(.8—.9)生于河北保定,先祖姚鼐,乾隆进士,“四库全书编修”,书法大家“桐城派”领军人物之一。曾任《保定日报》美术摄影部主任编辑、高级工艺美术师,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保定市书法家协会、美术家协会顾问,保定画院艺委会副主任、河北省政协委员,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代表作品《水墨国画》《隶书书法》。
曾祖姚丹坡,清末举人,两任知县,晚年回归故里任河北大学校长;祖父姚锷和父亲姚兆伦皆为享誉一时的书画家、教育家。幼年,受家庭文化氛围之熏陶,得家父及名师之指教,识文断字,蒙童早发。临帖习画,“学乎其上”。稍长,得曾祖门人李志超、王雪涛诸名家点拨,获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