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能否保住百年“东洋楼”
?
舟山群岛新区,开发方兴未艾,绵延5六十千米长的城区主干道两侧,高楼鳞次栉比,不乏CBD、综合体。就在普陀勾山浦西综合体楼宇侧面,一片宽阔的农田中央,挨河一方,矗立着一座二层别墅。
?
据知情者言,这楼建于1906年,当地人称其为东洋楼。主人李拙子,出身舟山本岛,但其一生很是传奇,他集学者、商人、善士于一身,早年留学日本,有一名日本妻子;他曾追随孙中山一起参加同盟会,谢绝参与袁世凯政府内阁。在抗日期间,他曾充当舟山辛德勒般的角色,从日本人的抢口下救下一批父老乡亲。
?
但是,实地踏访发现发现,已成为普陀文物保护点的百年“东洋楼”如今却岌岌可危,牵动着当地许多有识之士的心绪。现任舟山市文联《海中洲》杂志主编黄立宇,前几年在担负舟山市政协委员时就提交建议,他认为,李拙子的慈善业绩、社会公德,值得全社会提倡,他建议恢复“东洋楼”及周边原貌,打造舟山文化景点,到达文物保护与文化产业建设相结合之目的,并希望能修缮李拙子另外两三处风雨飘摇的故居。
?
“作为1物资文化遗产,‘东洋楼’是不可再生的文物。”原舟山市文广局副局长徐荣木表示,可把它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场所,先保护好,再发掘研究相干人文历史资源。
?
李拙子堂弟的外曾孙——原浙江省政协海外特邀委员姚海涛博士,于2010年8月来故乡舟山寻根,在参观了先辈李拙子故居后说:“希望着力保护好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可以成立一个基金会,召募资金修缮一下东洋屋,作为纪念馆,比如在正厅可以竖一个雕塑,两边摆设些旧照片。剩余资金还可作为慈善基金,帮助当地需要帮助的困难群众。”
?
近10年来,在舟山,无论是文博部门还是新闻媒体,对此屡次呼吁,但这幢百年建筑还是险遭拆迁。因屡次有开发商看中这片土地或想将其征用,当地有识之士担心其有朝一日会毁于推土机下。
?
走进百年“东洋楼”
?
11月17日上午,与当地收藏达人傅方达老人一起,冒着绵绵冬雨探访李拙子的足迹。这已是第二次踏入这片田野,半个多月前,由于租住该房的主人外出,没法进入“东洋楼”。
?
这是一幢糅合了日本和晚清风格的建筑,坐北朝南,面阔三间,庑殿顶,砖石结构,建筑面积100多平方米。在一批绿色植物的映衬下,百年老楼却也焕发出一股生机。
?
进入屋内,正中1间墙壁还写着“向烈士致敬”字样。傅方达老人告知,舟山解放以后,这楼前后被用于民兵训练队驻扎地、农技站站点、烈士陈列室,前几年,该房本来要被房地产开发商拆迁,所以本来的烈士陈列室就搬到别处,终究,在当地文化界人士的呼吁下,才保存下来。
?
里面没有像样的物件,更谈不上装潢,有的窗户没有玻璃,框已腐朽,听凭日晒雨淋,空壳房内有几间还堆放着一些杂物。门前一块石碑上镌刻的“普陀文物保护点”字样也模糊难辨。
?
李拙子本名李哲诚,1871出生于舟山普陀勾山黄雉村,父李肃铭曾授内阁中书衔,封通奉大夫;弟哲浚于民国5年任吉林省财政厅长。他天资聪明,8岁就读私塾,民国初又留学东瀛,前后在东京早稻田大学就读法学、日本帝国大学学医(1说东京政法学院习法律)。3年后回沪上经商。虽然其经商历程现不为人知,但上世纪初他回归故乡后,能置千亩良田,足见其经商之成功。
?
“建这幢‘东洋楼’,那是他携妻子松本英子归来后的事情。”对李拙子颇有研究的傅老先生告知。在日本留学时,有一次李拙子生病,作为同学的松本英子给予他无所不至的照料,两人逐产生感情并结为连理,后李拙子回国,松本英子相随而来。
?
回到故乡后,李拙子夫妇先在堂兄家住了一段时间,待“东洋楼”造好搬进,由于语言不通等因素,入驻楼内的松本英子平时很少外出。
?
在黄雉村曙光路207号,看到李拙子堂兄家的老房子,前后有10余间房,内有四合院,由于年久失修,租借于人,老房子已显得陈腐破落。
?
建校修码头治疫病
?
在舟山本岛勾山、平阳浦、浦西一带,说起大老板李拙子,略微上年纪的人几近无人不晓。
?
平阳浦夏新村村民李建林今年101岁,看上去仿佛才七八十岁,他回想道,现在平阳浦的一些桥、石板路很多都是李拙子出资捐助的,当时还造码头。从一份复印的民国22年8月27日《定海舟报》看到,平阳浦码头落成时,该报专门进行报导,报导说,虽然由于李拙子经常捐款,致使家道渐衰,但看到当地无码头至小船翻侧溺死农民3人,逐仍然出资3500用于建筑码头,用时5月终究落成,当地百姓无不交口称赞。当日该报一版还刊发署名舟子的社评,给予高度褒扬。
?
在勾山黄雉村李家塘路旁的一口大池塘边,傅老先生告知,这塘也是李拙子当年捐资发掘。与塘边正洗芹菜的几位村民交谈,他们都说知道大老板李拙子是个善士。
?
拐过池塘,不远处就是如今的勾山小学。94年前,治疗白癜风要多久这里矗起两排平房校舍,那是李拙子捐资4500所建,名为“延武小学”,占地约10亩。
?
延武是李拙子儿子的名字,1921年,李拙子的儿子李延武曾赴日本求学,后来抑郁而死。延武小学一办就办了30多年,后期,李拙子财力日薄,但他宁可自己过着清贫生活,也让学校照旧运转。
?
据《定海舟报》报导,1933年夏,舟山勾山一带疫病流行,李拙子不顾本身安危,出资开办义诊室抢救,同时,动用英子在日本的人脉寄回大量药品,广济百姓,有效控制疫病蔓延。其时宁波多地染疫者前来求助,他也慷慨施救。
?
舟山版辛德勒
?
“那年恰好是正月里,我正在田里浇麦,忽然听到附近路上枪声响起,原来是途经的日本兵被游击队伏击。”百岁老人李建林讲起抗战期间一些亲眼目睹的场景,恍如记忆犹心。
北京白癜风医院哪家好?
“当时这一带被日本人烧掉200多间房屋,”李建林忿忿地说,“烧杀抢掠,这对日本侵略者来说是家常便饭。”
?
1944年2月11日早上,一队遭游击队伏击的侵华日军,为实行报复,开着三辆大卡车进入勾山板桥头,在烧掉部份民房后,他们把100多村民羁押于板桥头畔,进行鞭挞询问,让他们交代游击队员的着落。见村民们都很坚强,他们先拉出4个村民枪杀。并宣称如还不交代,将把他们全部枪杀。
?
就在这关键时刻,李拙子出现了。他走到板桥头,用日语大声呵斥日军,并向日本人保证:“这些人都是老百姓,我都认识他们,没有你们要找的游击队员,你们不能伤害他们!”
?
日军军官见李拙子手持洋拐杖、气度非凡、装束西化,日语又流利,便刺探他有何来头。来到“东洋楼”,日军军官一番张望,竟然惊骇下跪。一场屠杀就此化解,100多位村民幸免于难。
?
据专家分析,这是由于日本人看到了“东洋楼”门框上方菊花徽标——代表着日本皇室的徽标,才如此恭敬。当地很多还健在的老人当年都见到过“东洋楼”上的花状徽标,也有很多人屡次看到过日军跪在“东洋楼”前。惋惜风吹雨打,现在的“东洋楼”门框上仅能看到模糊痕迹。
?
也是在那一年,李拙子离开人世。据老人们回想,由于长时间捐助慈善,他走时,家里几无财产,困难时,他以薯为食。
?
《拙言》奇书显风骨
?
李拙子不但以乐善好施、开启民智等践行昭示后人,还留下1本近7万字的《拙言》奇书。该书1925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浙江大学图书馆有收藏,2006年由浙江大学出版英文版,并列入高等学校中英文图书数字化国际合作计划。
?
“这是上世纪“五四”运动以来,难得一见的中国笔记体小说集。也是近代普陀区乃至舟山市籍作家最主要的作品之一。”舟山文化专家孙和军介绍,该笔记小说采取文言和白话相结合,篇幅短小,通过对社会上流传的人物、动物的逸闻轶事、鬼神奇异故事等,进行真实的描述和记叙,曲折反应了社会现实、表达了人民的爱憎和对美好生活向往。
?
这是李拙子从49岁到51岁写就的二百多篇笔记的集纳,孙和军认为,这需要我们以崇敬的心情和瞻仰的眼光去认真赏读。
?
岁月荏苒,芳华摇落。作为海岛人民念道的善士李拙子,虽作古已70余年,但舟山一些文化界人士强烈呼吁,希望政府能重视并保护位于普陀勾山黄雉村的百年建筑——李拙子“东洋楼”,并把它开辟成一处宏扬社会公德、增进中日交换的园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