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桐城桐城文化是体现自然和谐思想的精致范

?提示:点击上方"最桐城"↑   桐城历史悠久。早在中石器时代,人类就在这块丰腴的土地上播下文明的种子。现存的丁家冲遗址、鲁王墩遗址即保留了桐城先民们胼手胝足、刀耕火种的劳动成果。夏商时期,桐城属扬州之域;周置桐国,因适宜种植桐树而得名;春秋战国时代为桐国。秦汉以后,朝代更迭,建置沿革多变。唐朝至德二年,也就是公元年,正式设桐城县,此为桐城得名之始。余年来,虽然隶属关系变迁不居,但域名一直相沿袭用,并逐渐成为中国版图上响亮的称号。

  桐城文化源远流长,且有着古朴雅健、多姿多彩的丰厚底蕴。在上古文明的肇始阶段,桐城文化深受楚地影响,民风好动果决、激越昂扬;中古时期,随着儒道释三教合流,以及江西等地移民的大量迁入,风土习俗渐趋平和淳质、守礼尚俭;明清之际,程朱理学的传扬在桐城勃然兴起,尊儒重教之风盛行,读书求学、谋取功名成为民间共识,城乡莘莘学子以“穷不丢书,富不丢猪”奉为家训,寒窗苦读,不舍昼夜,赢得了科举道路上极大成功。一大批杰出人物竞相登上历史舞台,并跻身社会的主流和中心位置,逐步建立起全国性的文化影响力。

  在历代青年子弟凭借科阶进取仕途的同时,诸多本籍官宦退隐后又返乡执教,形成了学仕相携的良性循环。几十家大户望族代代相传、世推儒门,保证了桐城崇文重教的传统在数百年间都有着非常稳定的延续,即便在晚清西学大潮中也能够迅速转入新式教育。所谓“城里通衢曲巷,夜半诵声不绝;乡间竹林茅舍,清晨弦歌朗朗”的尚学氛围,至今未变。依托“经世致用”理念而不断固化的桐城文化风习,非常完整地体现了中国传统型城市在历史演进中的独特命运。

  考察桐城文化发生发展的历程,不难发现楚文化与吴越文化以及中原文化多元交融的特点,它既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又具有突出的时代性,更具有强烈的创新性。其深厚的历史价值集中体现了师法自然、承接传统、精忠体国和兼容再造的中国式特征。

  从文化价值取向看,桐城文化是体现自然和谐思想的精致范本,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摹写与自觉实践。主张天与人一,道与艺合,师法自然,顺理成章。在人与自然关系上,讲究抱朴守素,不近纷华,随遇而安;在人与人关系上,强调将心比心,互敬互爱,谦和礼让;在人与社会关系上,崇尚道德,尊重理性,追求正义,勇于担当社会责任。

  从文化理论图式看,桐城文化是儒家正统文化的综合载体,是对程朱理学思想的一脉相承与扩大改造。桐城文化在本质上贴近中庸而绳之程朱,于政治观念、道德伦理、学术建树、农耕经济、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各个方面,都体现了典型的儒家文化价值。一方面,桐城思想家尊奉儒家正统,兼容百家之学,自“百科全书式大学者”方以智开启影响南北诸省的桐城学派,至嘉(庆)道(光)之季,桐城遂成为阐扬程朱理学的大本营。另一方面,桐城文化又侧重整饬庶民百姓的日常规范,言行法度倾向世俗的生存境况和生存秩序,具有很强的入世特征和实用价值。

  从文化培育功效看,桐城打造了江淮地区人才输出的高地,崇文重读、应举报国的乡风世代流传,硕果累累。据统计,明清两朝,桐城一邑之地中进士者人、举人人、贡生人,中榜人数为国内县域少见;由科举步入仕途的七品以上官员人(大学士3人,尚书9人)。发达的古代教育至今仍具有标本式研究价值。20世纪以来,桐城人文依然昌盛,精英名流层出不穷,最著名的有美学泰斗朱光潜、一代大哲方东美、史学大师严耕望、新月派诗人方玮德、文艺理论家舒芜、革命家外交家黄镇、农工民主党创始人章伯钧、钢铁之父孙德和、计算机之父慈云桂、经济地理学家陆大道、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等等。另外,由京师大学堂总教习吴汝纶创办的桐城中学已是百年名校,该校历届毕业生中有多人当选为中科院院士。

  从文化主体影响看,桐城建立了我国封建古典文学的复兴中心,桐城文化将中唐以来的古文运动推向了高峰阶段。“天下文章出桐城”,这是《四库全书》编纂者对当年桐城文学盛况的赞誉。以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为代表的作家,开创了体系庞大、理论完备、著述浩瀚的桐城派,主盟清代文坛余年,与清朝国运相始终,归附作家余人,传世作品0余种,堪称中国文学史上规模最大、流播最广、绵延时间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文学流派。桐城派不仅在文学理论上完成了集大成的任务,全面总结了一整套泽被后世的创作技巧与创作规律,而且对士风、学风、人心、教化等重大问题始终保持着特有的敏感和注意,他们关心社会的发展和人间政治秩序的安排,并表现出积极参与的高度热情。桐城派对中国历史文化进程所作出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也是不可替代的。

  桐城文章甲天下,诗词书画享盛名。自晚唐曹松以诗名载于史册,至明清两朝吟诗作赋蔚然成风,涌现诗人余人,有诗集传世者余家。徐璈编选、刊于咸丰元年的《桐旧集》,为今存最全的一部桐城诗歌总集。桐城还是闻名遐迩的书画之乡。北宋李公麟被称为“宋画第一”;至明清时期,桐城知名书画家有百余人,在中国书法、美术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桐城历史遗存相当丰富,文物古迹个性突出。全市已发现重点地面文物余处,其中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馆藏文物1余件。

  桐城建有城池,可追溯到秦代古巢城。明朝县治选择今址,坐北朝南,背倚三山,旁挟二水,山环水绕,城基坚固,风景秀丽,兼具山地城市与平原城市的布局方式与景观特征。古城城池呈龟形,取“金龟永寿”之意,是中国城池史上唯一的圆形城池。一方面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仿生象物的特色,另一方面城池轮廓的形成也顺应了周边的山水格局,体现了我国传统建城思想中因循自然、天成和谐的精髓。古城城墙高大坚固,是明代砖砌城墙的范例,为江淮各县之冠,享有“铁打桐城”之誉。后毁于抗日战争,现墙基仍清晰可辨,古城城廓形态依旧保存完好。

  古城老街随城池建设而同时诞生,体量宏大,美观实用。内城,沿城墙建有东、南、西、北城墙街,也即城内环城路。城内以横向的东大街(今名北大街)、西大街和纵向的南大街等为主干道,以推车举壁为节点,形成“丁”字状街道,并由此牵连诸多巷、弄,故有“七拐八角九弄十三巷”之说。城外,依出城干道建有东门小街(今东大街)和南大街两条商业街。东、北、南三条老街穿越时间的长廊,历沧桑风雨而古貌依然。现总长度米,古建筑面积达12万平方米,老街及周边地区共分布有13处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它们象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古城的大地上,共同点缀了文都诗国的斑斓画卷。

  桐城文庙,桐城文化的策源地,为一组古朴典雅、端庄雄伟的建筑群,至今已有年历史。它以大成殿为主体,以晋谒通道为中轴线,布局对称,气势恢宏,尽展辽金遗风和明清特色。

  六尺巷,和谐之城的标志性建筑,形成于清康熙年间。老宰相张英“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的吟咏,记录了桐城人谦和友善、睦邻礼让的生动故事。懿德流芳的佳话,曾为毛泽东主席处理国际事务时所援引。

  历史文化名人故居,历代名人成长与生活的见证。旷代哲人方以智故居——潇洒园,大巧若拙,朴素深邃,古意盎然。东林党魁左光斗故居——啖椒堂及左忠毅公祠,青砖黛瓦,古色古香,是凭吊爱国忠臣的良所。抗英名将姚莹故居——中复堂,深巷古屋,小院回廊,窗含梅影,环境幽雅。近代民主革命烈士吴越故居,位于西后街中端小巷内,现存有书房、卧室等青瓦平房,瞻仰此地,仿佛历史风云再现。

  紫来桥,如同时光老者,饱经磨砺,平和睿智,五孔四垛,古风依旧,白石凌波,玉栏照水,号称“龙眠河上第一桥”。

  古城之外,尚留存古墓葬、古遗址、摩崖石刻、革命活动旧址等大量文物胜迹。另外,还有孔城、练潭、金神、老梅、青草等一批古镇,它们曾依托水埠码头或交通要道,建成了繁华的商业街,与桐城古城形成了城镇功能互补、内学外商分工的整体空间布局。其中,孔城镇为安徽省历史文化名镇。三国时吕蒙在此屯兵筑城,北宋时为江北重镇,明清时列为桐城四大名镇之一。镇区内商店、祠堂、书院、庄园、钱庄、当铺、庙宇、仓库等建筑犹存。练潭老街位于桐城东南境,为桐城八景“练潭秋月”所在地。老街全长米,旧铺古屋鳞次栉比,隔代芳华犹在眼前。唐湾古村落,为联体古民居,至今已有多年历史。古村落依山就势,分九层递升,错落有致。内部巷弄相连,纵横交错,犹如迷宫,体现山区居民聚族而居又独立成户的特点。

  与物质文化遗产交相辉映,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黄梅戏、桐城歌、十番锣鼓等,名闻遐迩,饮誉海内外。

  年,桐城被安徽省政府公布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历年来,桐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历史文化名城及历史街区保护工作,组织制定了名城保护规划,每年拨出专款对古建筑进行维护,还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使名城保护走上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轨道。

  “山河再造千秋业,日月重光万壑开。”迎着新时代的绚丽朝阳,桐城这座历尽沧桑的古城,在勤劳智慧的桐城人民共同努力下,必将焕发出更加迷人的青春光华!(来源:中安在线)

更多文章:

桐城文庙:见证文化乡邦成长

桐城的文化遗产:六尺巷

弹丸小城,桐城何以一枝独秀?

为桐城增光添彩的人文之最

乡土桐城:谁不说咱家乡好!

桐城人:活跃在大江南北的桐城骄子

如有任何版权问题

请及时联系tcts

.







































北京医院看白癜风多少钱
北京治疗白癜风多少钱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ongchengzx.com/tcsxs/400848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