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卷文都桐城人文篇丰厚的桐城

桐城派

桐城被称为文都,源于明清时期桐城派的兴起。在明清两代的文学创作中,桐城派作家作为一个散文创作群体,雄踞文坛年,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位置。桐城派的散文理论,是对秦汉历代以来史传文学写作经验的吸取和总结,其散文理论滥觞于戴名世,正式提出于方苞,经刘大櫆补充,至姚鼐发展而完善。戴名世提出文章要“言有物”、“修辞立其诚”的见解,实则是桐城派义法理论的先驱。方苞总结“义法说”,指出要“言有物”、“言有序”,成为桐城文派的创作理论。刘大櫆则补充“神气说”,主张文章要富于感情与个性,形成文章独有的艺术境界。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他的古文主张,在提倡“义理(内容合理)、考据(材料确切)、词章(文词精美),三者不可偏废”的同时,又在学习方法上提出古文八要:“所以为文者八,曰:神、理、气、味、格、律、声、色。神、理、气、味者,文之精也;格、律、声、色者,文之粗也。然苟舍其粗,则精者亦胡以寓焉?”也就是说,作文需要修辞格式与内容并重。这就是桐城派文章的精髓,也是它独领文坛风骚数百年的魅力所在。

方氏学派

桐城坊间向有“话到桐城必数方”之说。桐城方氏各房代出才人,自发形成了一个阵容庞大的地域性学者和文学家群体。他们是:理学家方学渐,经易学者方大镇,理学家方孔炤,诗人方维仪,思想家方以智,学者方中德,数学家方中通,学者方中履,诗人方文,文学家方登峰、方式济、方孝标、方拱乾,书画家方亨咸,文学家方世举、方贞观,诗人藏书家方南塘,桐城派始祖方苞,水利专家方观承,文学家方维甸,文学家方宗诚、方东树,学者方守粦,方守敦,文学理论家方孝岳,民国要员方治,一代大哲方东美,作家方令孺,诗人学者方珪德(舒芜)等等。此外,方氏学派的主要人物还有吴应宾、钱澄之,方以智的学生游艺等。

这些人物,或血缘姻亲,或师生同学关系,凝聚力极强,因而,方氏学派比明末清初其它学派更有内部的稳定性和向心力。

方氏以古文名世,文风衍长,影响中国文化多达四百余年。有人认为,方氏是自明代中叶以来,学术文化与道德上,历史贡献最著的家族。不但创造了博大精深的“方氏学派”,而且开创了主导清代文坛两百多年的“桐城派”。现代学者吴大琨先生说:“在中国历史上,家族一直在社会的发展中占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要弄清楚某一地区的文化发展情况,就必须弄清楚某一地区一些代表性家族的情况,两者是分不开的”。对名满天下的书香世家桐城方氏,台湾作家高阳赞:方氏一门,忠孝节义,四字俱全,为中国第一等的诗礼之家。在《影响百年中国的文化世家》一书中,桐城方氏被誉为中国第二大文化名门。梁实秋道:桐城方氏,其门望之隆也许是仅次于曲阜孔氏.。当代学者钱理群说,桐城方氏是继曲阜孔氏之后对中国文化影响最大的家族,是中国文化世家的一个绝唱。

翰墨文都

桐城画派发于宋代,誉为“独步当时,映照千古”、“宋画第一”的李公麟被尊为“桐城画祖”,其故居在今天的桐城龙眠乡双溪村李庄,遗迹尚可辨认。当年他辞官归隐龙眠后,建“龙眠山庄”,号“龙眠居士”。李龙眠与苏轼、苏辙、黄庭坚,情深手足,均为宋代宗师级人物。李龙眠博学多能,清雅端善,兼工书画,其画风质朴洗练,首创“白描”技法。他的画线条健拔却有粗细浓淡,构图坚实稳秀而又灵动自然,画面简洁精练,但富有变化;题材广及人物、鞍马、山水、花鸟,既有真实感,又有文人情趣,而且所作皆不着色,被称作“白描大师”,为丰富中国画的表现方法作出了重大贡献。桐城博物馆馆藏文物就有李公麟的画。自作《山庄图》,为世所宝,传世作品有《五马图》等。

作为“桐城画祖”的李公麟,不但画艺超绝,还有一颗忧国忧民的心,他曾说“在京师,我看到的只是高头大马,所以画马。现在退居深山幽谷,只能见到虎,所以画虎者,我希望猛虎食尽人世间害人虫!”这不仅仅是一个画家对于国家的关心与良知,更是桐城百姓关心民生时事的缩影。

桐城书法虽未自成一统,但自古书画不分家,桐城文人中,诸多善文善画者也擅书法。姚鼐书法虽不及他的文学成就卓著,但能见其墨迹飘逸秀姿中蕴藏的儒雅文士气息,不同凡响。桐城画派中领军人物之一姚元之(—),他的书法尤为精妙,行草书法写得灵妙生动,深入古法。他的隶书其字古雅天成,体态婀娜多姿,笔墨生动而不失遒美,气质高丽而不脱灵秀。字形初鉴看似“平正”,实则乃“平中入险,险中藏劲”,颇具风雅之境而耐人寻味。还有近代书法家、篆刻家家张祖翼(-),先生书规矩正,承脉正流书风,笔墨法度无不森严有灵性,一点一画都出于中锋悬腕运行之中,让人有如锥划沙之感。先生书法,以篆隶而达神俊,内含笔墨,一派生机清健,尽展大家风范。篆隶外,其行楷书也古韵风雅,甚得晋人笔趣,个中之美,令人把玩不尽。字中笔势遒丽秀美,燕展自如,结字平中见险,险中寓平,深得汉隶神韵且又不失自己的用笔之风。

黄梅戏

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剧种。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黄梅戏的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其发源地一说为安徽怀宁黄梅山,另一说为湖北黄梅一带的采茶调,清末传入毗邻的安徽省怀宁县等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结合,并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渐发展为新生的戏曲剧种。一度被称为“怀腔”、“皖剧”。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严凤英(—)中国著名戏剧表演艺术家。乳名鸿六儿,本名黛峰,艺名凤英,安庆罗家岭(原桐城)人。工小旦、花旦、闺门旦,兼演老旦。12岁学艺,13岁从师严云高学戏,之后得到著名老艺人丁永泉指点。年曾随胡金涛、刘凤云学唱京剧,年拜北昆著名演员白云生为师。在年上海举行的首次华东戏曲会演,严凤英以黄梅戏传统小戏《打猪草》和折子戏《路遇》,获得广泛赞誉,年因在黄梅戏电影《天仙配》中饰演七仙女而扬名全国。毛泽东主席观看严凤英演出后称赞:“严凤英是个出色的演员,她演的七仙女成了全国人人皆知的故事。”年参加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年4月8日被迫害致死,时年38岁。在短暂的一生中,她以诚实、热忱、执着、勤奋与严谨的艺术追求和创造,在舞台和银幕上成功塑造了一个个令世人难忘的艺术形象,为黄梅戏艺术表演的发展升华和艺术品位的确立提高,以及中国戏剧文化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桐城歌

“桐城歌”源于安徽桐城的一种地方民歌,是劳动人民集体创作的一种韵文形式的民间文学,同时又是一种融词、曲、表演为一体的综合艺术。桐城歌由山歌、民谣、小调三大类组成,内容涉及风土、劳动、生活、情爱、事理、灯歌、儿歌等诸多方面。以其独特的七言五句式体式、委婉凝练的语言、优美动听的曲调等艺术特色,广为传唱,乃至刊布成帙。8年,桐城歌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醇厚的民风民俗

桐城历史悠久,明清时中进士举人千余人。所谓“五里三进士,隔河两状元”、“父子双宰相,兄弟四翰林”、“文章甲天下,冠盖满京华”等均为地域桐城文化兴盛的真实写照。丰厚的文化积淀孕育了桐城淳厚凝重的民风风俗。

桐城的乡风民俗丰富多彩,精神上的,物质上的,且多积极向上、合拍于时代主旋律。春节,即农历正月初一,在桐城早餐多食挂面、五香炆蛋和丰糕,互道“恭喜发财”等吉语。双港、青草等地初二天始走亲访友,行拜年礼;大关、孔城、县城一带则遵从“初一不出门,初二拜新灵,初三拜母舅,初四拜丈人”的成俗。三月三,农历三月初三,古称上巳节,俗称鬼节。县人多在此日吃香蒿和米粉制作的蒿子粑,驱邪粑魂。三月三亦是荠菜花生日,乡村妇女多于此日采花插于鬓边,俗谓可免一年头痛头晕之疾。冬至,在农历十一月间,为民间传统祭祖扫墓之日。凡祖坟培土、修整、安碑等均择此日进行。县城及附近群众有在此日食南瓜粑的习俗。十番锣鼓,亦称“十番鼓”、“十番”、“十欢”,俗称“十番家伙”。演奏时,演奏人员的服饰讲究整齐统一,腰间系彩带。夜间行进表演时,还装有各式花灯,如荷花灯、桃花灯等。

桐城诸多民俗中,“穷不丢书,富不丢猪”的文化传统,已成为桐城人生产、生活和人生一切方面的基本理念和操守。小孩出生洗三朝,接生婆搓小孩滚脸蛋时就唱这样的祝词:“滚滚头,中诸候;滚滚颈,乌纱圆顶;滚滚腰,骑马挎刀;滚滚脚,七抬八托”。接着,一周岁时就给小孩抓周,“抓起笔砚龙门进,抓起刀枪疆场奔,抓起算盘元宝滚,抓起扁担挑金银,七十二行人人做,行行都能出状元”。正如《桐家教儿经》所言:“勤读苦学知书理,学富五车天下行。纵然不把文墨就,也算知书识理人。读得书来无价宝,一事成来百事成。”所以孩子一到入学年龄,家庭再穷,哪怕揭不开锅,也要创造条件,把子女送进学校。在“穷不丢书”的人生信条影响下,桐城自明代始,结社讲学之风盛行,私塾书院遍布城乡。“城里通衢曲巷,夜半诵声不绝;乡间竹林茅舍,清晨弦歌琅琅”,就是当时读书景况的真实写照。

富不丢猪,就是家庭再富,也不丢弃养殖家禽家畜,丢掉勤奋;穷没有关系,穷且益坚,更要勤劳发奋,节俭过日子,拼搏向上。勤俭敬业,清廉自律,是做人的根本。桐城人恪守这一理念,在物质世界里不断进取,不仅推进历史前进,同时也为读书提供了有力的保证。明清不少商贾尊贵读书求学、勤奋进取、由穷变富、事业有成的故事,至今仍在流传。

桐城在本土优良的自然环境滋润,和浓厚的人文环境孕育熏陶之下,自觉形成了厚重淳朴的地方民风:谦和之风、孝贤之心和真善之德。

尊师重教的文化传统

明清以来,桐城人才辈出,这与桐城人崇文重教的传统密不可分。老城区北大街有一条不显眼小巷,叫讲学园巷。方学渐,方以智的曾祖父,曾于讲学园巷建“桐川会馆”,以讲学传识。讲学园巷南邻北大街,东临龙眠河,与方氏祠堂位置相近,离先生之子方大镇的廷尉第,仅百步之遥。

高考制度恢复后,教育质量不断提升,每年向全国高等院校输送数以千计人材,荣获“安徽省教育强市”等称号。桐城籍的院士、博导、教授、大学生以及出国的留学生,占全市人口的比例,位于全国县(市)级区域前列。院士之多,被誉为院士之乡。

桐城中学

桐城中学简称桐中,安徽省示范高中,坐落于安徽省桐城市,由晚清文学家、教育家吴汝纶先生于年创办。桐城中学经历了晚清、民国和新中国三个不同的时代。

年桐城学堂开学,年改名为“桐城公立中学堂”,年改名为“桐城县立中学”,年改名为“皖北安庆行政区第一中学”,年改名为“皖北安庆行政区桐城中学”,年正式使用“安徽省桐城中学”校名,年被定为安徽省属重点中学。文革时期桐城中学改名为“桐城县五七中学”。新中国成立后,于年被确定为安徽省首批七所重点中学之一,年被命名为安徽省示范高中。

截至年12月底,校园占地面积40,平方米,高中教学班58个,在职教职工人,在校学生4余人,教学设施也逐步实现现代化,现拥有计算机室、理科实验室、文科实验室、音体美工室、劳技活动室、语音室、综合电化教室等设施。

吴汝纶公学

吴汝纶公学创办于3年9月,总投资1.5亿元,占地亩。现有8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0余人(其中高中学生0余人)。分设高中部、初中部、小学部、幼儿部和国际部。班级实行标准化建制,中学每班50-55人,小学每班40-45人。学校建有一流的科技馆、图书馆、理化生实验室、学生公寓,多功能报告厅和音乐、美术、多媒体教室,天文台、米国际标准塑胶跑道及美丽的植物园,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学校拥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他们中有全国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全国劳模,特级教师,省级优秀教师,具有高、中级职称者占72%,且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在安庆市、桐城市教师优质课、说课、英语演讲等大赛中,我校五位老师荣获一等奖,师资实力可见一斑。

本文刊载于《品格》第16期

更多文章:

桐城的文化遗产:六尺巷

山水画卷文都桐城

人文篇:凝望老街

山水画卷文都桐城

风光篇:寄情山水

微桐城恭祝全市人民新春吉祥!

微桐城给桐城父老乡亲拜年!恭祝大家新春吉祥!

且看春晚歌曲六尺巷:清廉政治世家王岐山低调造访

看桐城

迎春贺岁专刊:欢喜过大年

看桐城

宜居乐土梦筑桐城

乡土桐城

桐城年味:分红

桐城年俗:温暖的乡味记忆

看桐城

桐城好人:引领社会道德风尚的方向标

看桐城

桐城交警为你守护平安

悦读

八百里皖江:鱼米之乡的年味

乡土桐城

桐城年味:八十年代的过年美食乡土桐城

桐城年味:年鼓咚咚

乡土桐城

桐城年味:赶年集

乡土桐城

桐城年味:黄梅老调

乡土桐城

桐城年味:腊货飘香

乡土桐城

桐城年味:杀年猪

乡土桐城

桐城年味:打塘鱼

乡土桐城

往年酒:抹不去的年味与乡愁

人文桐城

铜山镇:古道上的桐城土城

桐城人:三个湖北佬,顶不上一个桐城佬

如有任何版权问题

请及时联系tcts

.







































白癜风难治吗
白癜风有那些症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ongchengzx.com/tcszy/400261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