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排门古村落建筑群,年代为明清至中华民国。位于唐湾镇唐湾村湾前、湾里、湾西、河高村民组,镇区西北,前临桐潜公路,面积余平方米。古村落三面环山,依地势由东南向西北逐层构筑,所有建筑均为砖木结构,木构架基本形式为穿斗式或抬梁式,檐墙和槛墙均以长35、宽20、厚10厘米的青砖错缝平砌围护承重,建筑内部以编泥墙或板壁相隔,建筑局部点缀雕饰和彩绘,院落以鹅卵石人字形铺墁,门楼地面以方砖斜铺,室内以土夯筑,檐下排水沟渠回环曲折与暗渠相通,檐前弄廊纵横交错,迂回有致,将每个独立建筑相连,体现山区居民聚族而居又独立成户的特点。古村落内建筑除传统民居外,颇具功能特色的还有礼制性建筑宗族祠堂。
”01
从历史发展脉络来说,查阅当地宗谱记载和根据建筑形制、风格推断,上排门古村落在明代已具雏形,至清代渐成规模,民国时有所扩建。如古村落四周就建有民国时的唐家新老屋、唐述银老屋、唐家汝等老屋,并古村落连为整体。古村落格局尚存、肌理完整。由于明清和民国时期特殊性历史背景,这里的古民居房屋,大都是在布局上讲究战乱时迁徙到这里的不同宗族的人们,能在同一连体的古村落内和谐共生、相互帮助、共同改造自然过程中所认同的整体统一,在结构上强调不同阶层、不同出身住宅个性的鲜明,在品位上追求徽商、绅士和桐城派文人偏爱雅洁潇洒的色调,在功能上注重当地山区气象、地形和那个年代防盗、防匪、防火等环境需求的实用价值。老房子不但考虑到住宅前门后门的出入(下雨天穿过整个古村落可以不走湿路),还考虑到村民公共中心的配置、礼仪性节典的布局、巷网与水系一致及山水整体系统的协调,使居住区安宁,将当时山里乡民的淳朴、团结、开明、善良、友爱不声不响地表现在一砖一瓦、一窗一户和每一条巷子、每一道编泥或者木板墙壁的墙里墙外。上排门古村落里就有唐、彭两姓族人比邻而居,演绎了不少互相通婚的爱情幸福,并建有唐彭两姓宗祠。
02
唐湾镇在桐城民间习惯称唐家湾。她位于桐城西境山区,毗邻潜山、舒城两县,清代属挂车山保。民国时期设蒋铁乡。抗日战争初期,出于战时“跑鬼子反”需要,国民党桐城县政府曾一度迁避此处。民国36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新生的桐城县民主政府又驻此。那个年代,小小山乡集镇,成了当时的大桐城县(包括今枞阳县及安庆市的杨桥、罗塘、大枫、花山和罗岭等部分区域)的临时政治中心。官绅商人避难,文人学者云集。穿着时尚新潮的小姐与姨太太、油头粉面的少爷等名流,在古老封闭的山里,形成了一道独特时尚的新潮风景。所以民间说唐湾自古出美人,也就见怪不怪了。
03
有多年历史的上排门古村落风貌,保留得还算得上比较完整。市文物管理所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对该古村落进行了较大规模的科学人文专题调查,并将所属重要建筑群进行了逐一的普查登记。
按照传统风水学说,古村落布局选址重在“藏风聚气”、“负阴抱阳”,并要求“左青龙,右白虎,前岸后靠”之怀抱。鸟瞰上排门古村落,四周环山,地势由南向北逐渐抬高,建筑依山就势,层层进深。古村落南临桐潜公路,路南是唐湾镇街区,西南毗邻唐湾中心学校,东侧是修葺一新柏油路。东西向的北冲河从村边蜿蜒流过。从内部结构观之,唐湾古村落房屋、院落、弄廊、沟渠等设施布局相宜,空间紧凑且变化韵味有致,如此布局,皆是合了古代阴阳八卦之说,更应了“天人合一”的理念。从村落外的自然环境到村落内的建筑,原始风貌比较完整,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植,是发展文物古迹旅游的重要实物载体。(文博供稿)
end
编辑:李海波排版:赵玲玲
儿童白癜风能治愈吗北京最好白癜风治疗医院哪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