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维仪(-),名仲贤,字维仪,明末清初安庆府桐城县人。她既是一位杰出的女性诗人,也是一位优秀的女性画家,尤擅长白描佛像画,《桐城名媛诗抄》称方维仪“工白描大士像,与倪仁吉山水、周禧人物、李因草虫花卉皆为闺秀画家冠冕。”而今这位女画家留存的作品不多,其中安徽博物院收藏有她的四幅绘画作品,皆为白描佛像画,本文拟就方维仪的生平和她在佛像画方面的成就略作评述。
1名门闺秀初长成红颜竟成“未亡人”?方维仪出生于桐城桂林方氏家族,一个家学渊源极为深厚的官宦世家。按马其昶的《桐城耆旧传》记载:方氏先祖自休宁迁(贵池县)池口,宋末再徙桐城。明初,五世祖方法中举人,官四川都司断事。六世祖方懋生五子,老三中进士,老五为举人,于是都谏王瑞题其门曰“桂林”(即“折桂者如林”之意),从此方氏一族乃盛。
?再看方维仪的祖父方学渐,明代著名理学家、学者,晚年回乡募资在桐城县城北门创办了桐川会馆,开馆讲学,引桐城风气之先。方维仪的父亲方大镇,官至大理寺少卿,且十分重视诗书传家,悉心教育子弟,使方维仪姐弟三人皆品行、学识兼优。大姐方孟式同样是位才女,诗词书画无所不能,后与同乡张秉文结为连理。崇祯十一年(),清兵围攻济南,身为山东布政使的张秉文以身殉国,方孟式亦投水殉夫,其贞烈感天动地。方维仪的弟弟方孔炤,官至湖广巡抚,征剿匪患的过程中,缕立战功。而方孔炤之子方以智更是“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方以智母亲过逝的早,正是由姑母方维仪教养成人。再往后方孝标、方苞、方观承都是这个家族培养出的优秀人才,因此清代学者朱彝尊曾评价说:“方氏门才之盛,甲于皖口,明善先生(方学渐)实浚其源。东南学者,推为帜志焉。”
?方维仪就是在这样一个世家大族里长成的名门闺秀,自幼接受诗词歌赋的熏陶、琴棋书画的培养,她还随父宦游,至四川嘉定、福建福宁、、京师等地,见识日长。17岁时,经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嫁于同乡文士姚孙棨。姚相公虽是满腹经纶,可惜重病缠身,据方维仪《未亡人微生述》记述:“万历辛丑()秋仲,余年十七归夫子,夫子善病已六年,容颜憔悴,稜稜柴骨。”《龙眠风雅》收录了姚孙棨的一首诗《病中不寐》:“独卧空斋里,阶前树影偏。已愁虫语砌,更是月当天。”旷世才女嫁给这样一个久病缠身的垂死之人,不免让人感叹自古红颜多薄命,更是封建包办婚姻的悲哀。面对这样不幸的婚姻,方维仪在《未亡人微生述》中喟叹道:“余入门之顷,即视苓术(意为煎药),所谓‘琴瑟友之’者,绝无豫日。”
到了结婚后的第二年五月“夫子疾发,余躬扶起居,侍汤药,挥蚊蝇,搌痰唾。”九月姚孙棨病逝,方维仪“伤痛呼天,而莫之应也。”而此时的她已身怀有孕,未敢殉死,然而女儿出生后九个月竟也夭折了。接二连三的打击让方维仪悲痛欲绝,呼天抢地,红颜竟成“未亡人”!
2贞节守志六十载诗画为伴“清芬阁”▲方维仪十八岁开始守寡,贞节守道矢志不渝,并有诗言志:“泰山其可颓,此志不可劂。重义天壤间,寸心皎日月。”而后她回到娘家,独居于清芬阁守志,直到八十四岁时才去逝,守节66年。死后得立专祠,并书额曰:“今之大家”(这里的家读作姑,大家是古代对贞节女子的尊称)。于是,方维仪的贞节闻名于乡里,马其昶在《桐城耆旧传》中赞誉她说:“余读《后汉?曹大家(班昭)传》,叹其亮节明白,属文尔雅,推千古女师。清芬徽美,岂遽让哉!”
?事实上,方维仪确实常以班昭的语录自勉和敬告友人,安徽博物院收藏有一件方维仪楷书轴,所书内容正是班昭《女诫》的中一段:“班大姑曰:妇人之得于夫,由舅姑之爱己也;舅姑爱己,由叔妹之誉己也。由此言之,叔妹之心,尤不可失。故室人和则谤掩,外内离则恶扬。自非圣人,鲜能无过,而况妇人乎?《易》曰: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明哲谦顺之人,轻利以笃好,崇恩以结援。使美善彰闻,而过差隐蔽;舅姑欢悦,而夫主亲依。声誉远于乡邦,光荣及于父母。若夫蠢愚之人,于嫂界托名。以自高于妹,则因葛以生嫌。形迹日著,恩义斯乖。是以美隐而过宣,姑怒而夫愠。毁訾布于中外,耻辱逯于家门。荣辱之召,叔妹为本,可不和与?”下书款:“皖桐未亡人,姚门方氏维仪书,时年七十一。”再下钤朱文“清芬阁”印和白文“名予曰仲氏兮,字余曰维仪。”印。这幅书法作品,字迹娟秀而流利,艺术价值很高。同时,很好的说明了方维仪在守志期间,以《女诫》为行为标尺,践行着几千年来的传统妇德文化。
▲再说方维仪回到娘家,居于清芬阁守志。据考清芬阁位于今枞阳县浮山西麓的陆庄。《浮山志》中收录有方维仪的一首诗作《浮山庄有感》:“苍苍远岫障烟深,战后孤村没树林。农户流亡无处问,十年销铄不堪吟。”浮山又名浮渡山、符度山,是一座与佛教有着很深渊源的名山。东晋南朝时期浮山上就建有寺庙,到了宋代圆鉴大师弘扬佛法于此,于是浮山成为了曹洞宗的祖庭,从此山中寺院林立,高僧辈出。方维仪在这等佛教名山中守志六十余年,自然是其创作佛像画的良好土壤。
▼在清静的清芬阁里,点盏孤灯,习诗书画大概是方维仪的生活常态。不过,方维仪也不缺乏同仁,她的姐姐方孟式、堂妹方维则、弟媳吴令仪(也就是方以智的母亲)以及吴令仪的妹妹吴令则,都是清芬阁中常客,她们在这里经常挥毫泼墨、吟诗作画,结成桐城名媛诗社,人称诗坛五姊妹。她们还一起搜集古今女士之作,整理成《宫闺诗史》。其侄方以智曾对清芬阁内热闹的情形有过描述:“自丙午岁(万历三十四年,年),与余母朝夕织纴,以下俱共事。殷勤之余,时或唱咏,伯姑间归而和之,闺门之中,雍雍也。”而方以智母亲早逝后,他主要也是由其姑母方维仪扶养长大的,并在清芬阁里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为他之后成为“百科全书式”的巨匠打下了基础。
▲方维仪在清芬阁守节六十余年里,著述颇丰,见于记载的有《楚江吟》、《尼说七惑》、《归来叹》以及《清芬阁集》七卷。可惜这些文集都已散佚,只能从其它的文集中见其诗文。对于方维仪的文学水平,后世评价极高,从方以智《清芬阁集跋》中也可见一斑:“嗟乎,女子能著书若吾姑者,岂非大丈夫哉?”方维仪的才学绝对是巾帼不让须眉。
3虔诚妙笔绘佛画存世无几价更高▲方维仪在绘画领域的成就,也是早为人知的,清代几部画史著作都对她的绘画有很高的评价。《国朝画征录》称其:“善白描大士像。”《国朝画史汇传》亦称其:“酷精禅藻,工白描大士。”《国朝画识》则称:“近日闺秀,如方维仪之大士、倪仁吉山水、周禧人物、李因、胡静鬟草虫花鸟皆入妙品。”可见方维仪精通禅藻,最擅长绘白描大士像。如今安徽博物院收藏有方维仪的四幅绘画作品,其中一件为白描观音大士像,三件为白描罗汉图。
?白描观音大士像,纵61.2厘米,横30厘米。图绘白描观音,慈眉善目,朱红小口,耳垂颇长,右手执仙枝,左手握净瓶,身披白色薄纱衣袍,裙摆上有彩带等饰品,脚下则踏着几朵莲叶,体态轻盈飘逸,观音的形象刻画的淋漓尽致。画面右侧题:“皖桐姚门方氏维仪薰沐写,时年七十有五。”下钤朱文“清芬阁”,白文“名予曰仲氏兮,字余曰维仪。”
?白描罗汉渡海图,纵47.3厘米,横24.3厘米。图绘一灰衣罗汉,耳垂硕大,浓眉密须,肩扛仙杖,脚踩一只大鲤鱼,浮于海上。画面左侧钤朱文“清芬阁”,白文“名予曰仲氏兮,字余曰维仪。”
白描罗汉戏狮图,图绘松石之下,尊者六人,其一换袖持带对着金刚狮子作舞,余者执杖旁立认真观赏。画面左上方书款:“七十有六仲姑维仪,为愚者老侄五十寿。”旁边钤印与上述两幅相同。
白描松石罗汉图,图绘松石之下尊者三人,两坐一立,坐者展读经书,立者双手捋须,若有所思。右上题款:“皖桐姚门方氏维仪薰沐写,时年七十有六。”钤印与上述相同。而左下角又钤一朱文印:“安吴朱荣爵字靖侯所藏书画”,安吴是安徽泾县的古称,朱荣爵则是泾县民国时的一位收藏家。
?此外,故宫博物院也收藏有方维仪的一幅白描观音图,纵56.5厘米,横26.6厘米,图绘观音大士,长眉细目,高鼻小口,全身披裹白色衣袍趺坐,两缕秀发沿脸颊飘然而下,神态恬静而端庄。款识为:“皖桐姚门方氏维仪薰沐写,时年七十有一。”除作者的两方与上述相同的钤印外,还钤有“忍斋供养”、“静圣壶”和“檇李刘氏家藏”三方印章,应该是佛教信众求得此作后,挂在家里供奉及后代收藏家珍藏时所钤的印章。
▲故宫博物院藏方维仪白描蕉石罗汉图,背景绘硕大的蕉叶和嶙峋的奇石,蕉石间有罗汉三人盘坐其中,有的坦胸露乳,有的若有所思,三罗汉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画面右上角书款:“皖桐姚门方氏维仪薰沐写,时年七十有八。”所钤方维仪的两方印亦与上几幅相同。
▲上述两家博物院收藏的六幅方维仪白描作品,五件有明确题款,均为她七十岁以后的作品,即清顺治至康熙初年。其中四幅题款均为“皖桐姚门方氏维仪薰沐写”,需要说明的是康熙六年()安徽省才正式建省,所以此处的“皖”并不是指代安徽省,而是指安庆府,“皖桐”即指安庆府桐城县。同时,各幅题款方维仪始终自称姚门方氏,前述楷书作品更是自称“皖桐未亡人姚门方氏”,也可见她守志的恒心至老不移。“薰沐”是熏香沐浴之意,表示方维仪在每次绘佛像画时的虔诚。印文“清芬阁”是其闺阁名,而“名予曰仲氏兮,字余曰维仪”的印文则仿自于屈原《离骚》中著名的诗句:“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这也可见方维仪熟知经史,制印颇有文化内涵。另外,最值得一提的是白描罗汉戏狮图的题款“七十有六仲姑维仪,为愚者老侄五十寿。”愚者是方以智的号,可知此作是时年76岁的方维仪为她50大寿的侄儿方以智所作,文物价值极高。
纵观方维仪的几幅白描作品,画风一致,其运笔自然流畅,观音、罗汉的脸部匀以淡墨线条勾画,衣褶线条更淡,仿佛要与背景融为一体,整体构图以简取胜,给人以清雅高洁之美感。关于方维仪的绘画风格,她的侄儿方以智应该最有发言权,方以智在《膝寓信笔》中说:“仲姑素以家藏李龙眠(李公麟)过海揭钵五十三参为法,艰于着色,故止白描。尝曰:‘所难者吴道子一笔圆光耳,静坐作观,久乃落笔,吾以栖吾神。’”又在《题清芬阁白描大士像》一文称:“清芬阁者,愚仲姑也……因有李龙眠本,朝夕仿佛,尝画大士……丁云鹏罗汉衣折,用重笔,以淡墨泊其线路,而细作锦文于其中。”可见,方维仪主要师法宋代桐城画家李公麟,擅于画白描,不擅设色。画佛门大士、罗汉,则借鉴了明代徽州休宁佛像画家丁云鹏的风格。
方维仪的画作在当时也是炙手可热的,方以智就曾记载:“高阁曰‘清芬’,阁前植疏梧……善画古先生,求者盈门枢。”又记:“丁菡生年家兄弟,为其嫂氏求予仲姑清芬阁白描大士,并送其所藏丁云鹏诸像。”而且,方维仪的作品也被后代名士所认可,还留下了不少鉴赏诗句,如乾隆年间桐城学人吴询曾有《题清芬阁白描大士图》云:“墨花香卷秋潮空,毫端轻染春云笑。”可见方维仪丹青笔法精妙。又如道光朝官至两江总督的李星沅《题方维仪夫人墨迹》:“历劫苍茫手泽存,青灯白发惨吟魂。六如露电空禅偈,百岁冰霜见泪痕。已遣沧桑传苦节,长留缣墨付诸孙。昨来立马枞阳道,松柏萧萧掩墓门。”以及道光年间学者黄本骥的《题桐城女史方维仪清芬阁遗墨》:“松筠节操自千古,翰墨家声传一时。垂老闺情残阶在,半生禅性短琴知。书名不减邢慈净,画学能开方密之。立本清芬堪并寿,待谁重选玉台诗。”这些诗句中都有“禅偈”、“半生禅性”等语,也可见方维仪参禅礼佛,与佛门的渊源深厚。
?精华推荐?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鉴宝!桐城出土的一对元代卵白釉瓷瓶
枞阳土地上演了现实版的抗战大戏!祖父的故事
白癜风信息哪里治疗白癜风最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