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桐城歌》
叶芳红,自由职业,桐城市作协会员。喜欢阅读,热爱自然。年开始涂鸦,有作品散见《桐城报道》、《桐城文学》、《安庆晚报》、《振风》、《新安晚报》等,其中《我读《桐城歌》》入选《桐城歌研究论文集》,桐城市首届文学艺术奖评比获得文学优秀奖。
年秋天,偶然的机会,在朋友作东的饭局上与《桐城歌》主编之一的叶濒先生不期而遇。在此之前,我只知道先生是本土民俗文化的集大成者,在桐城民俗学的搜集发掘整理方面颇有建树,但是只认其名不识其人。那天,我们几个女眷家长里短地闲聊,他的夫人无意中说出她家先生对工作如何“执拗”,为搜集那些遗落在田间山坳甚至是在老人记忆中的民间歌谣,他骑着自行车跑遍了桐城的山山水水,有时候路遥偏僻,夫人还陪着寻访采风,可谓吃尽千辛万苦。看着不露声色微笑倾听的叶老,我的心里徒生敬仰.
年冬天,我如愿获赠《桐城歌》一本,从万首原生态民谣中选录首集成的《桐城歌》装帧精美,淡雅封面上的右上角是一竖排黑体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翻开《桐城歌》,我急切地在儿歌卷里寻找,小时候,我们熟唱的充满童趣的儿歌都历历在目,《我在枞阳开料(尿)行》:来尿鬼,点滴长,驼个包袱到枞阳,你到枞阳做么事,我到枞阳开料(尿)行。人到中年的我,现在吟诵起这样的儿歌还是有着久违的亲切。小时候,常常在大人晒被子时,成群结队拍着手唱这首歌谣,笑话那个在被子上画“地图”的某某“来尿鬼”。90年代以后,“尿不湿”逐渐普及千家万户,“来尿鬼”们几乎绝迹,我的一位一岁多的小侄子每到临睡前都会自动地拿来尿不湿比划着要从胯下兜上去,这是社会的进步,大人和孩子的福气。但类似这样讽刺诙谐好玩的儿歌也渐渐地被时光湮没。
还有《好大月亮好卖狗》也让我印象深刻:好大月亮好卖狗,捡个铜钱打烧酒,走一步,喝一口,喝完酒后才卖狗……还未读完,那欢乐的场景就浮现在眼前:皎洁的月光下,小伙伴们一个牵着一个的后襟在门前的稻床上转圈,迈着“一二一’的脚步,抑扬顿挫地齐唱。儿歌表面上看或许没有什么意义,但给我们的年少时光带来快乐,这本身就是意义。
《桐城歌》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堪称“歌谣体的史志”和“人生教科书”。风情卷明理篇有首《宰相让人三尺墙》:劝郎切勿学横强,横强没有好下场。强中还有强中手,你强我强更有强。马背跌死英雄汉,河边淹死会水郎。桐城有个六尺巷,宰相让人三尺墙,三尺墙,和谐美名世代传。在电子资讯还是空白的从前,这样的脍炙人口教育人的歌谣必须靠口耳相传。小时候,每到农闲,都有一个老头来到村子里说鼓书,铿锵跌宕的鼓点声中就有这样的唱词。
《要有自己有》属励志歌谣:爹娘有,隔着层儿隔着手;丈夫有,不抵自己怀里有;朋友有,礼尚往来有换有;姊妹有,枝桠开花各自顾;要有自己有,快活的神仙妒;若是己身无,处处就得愁。仿佛一位智者语重心长的忠告,鼓励女性自强自立,劝世文经典歌谣在《桐城歌》里俯拾即是,将因其现实意义而历经岁月而不衰。
桐城乡风民俗丰富淳厚,最突出的表现在崇文重教,这从桐城歌里也能看到,譬如:“穷不丢书,富不丢猪。”《桐家教儿经》云:“勤读苦学知书理,学富五车天下行。纵然不把文墨就,也算知书识理人。读得书来无价宝,一事成来百事成。”无疑,教化的力量博大而又深远,及至今天,这种崇尚读书的精神仍然有力地推动本邑教育的继续繁荣。我想,桐城自古文风昌盛,英才辈出,曾有“文章甲天下,冠盖满京华”之美誉,饮水思源,文化巅峰的形成离不开民间文化底蕴的滋养和影响。如果说这种“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的影响能称为母亲文化的话,那么丰富朴素智慧风情的桐城歌当之无愧。
读《桐城歌》,最让我愉悦的莫过于某些新发现。早知道近代丹青巨匠齐白石有副大写意的《棉花图》,该副画作构图特别,图和题款各占画作的一半,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题款“花开天下暖,花落天下寒。”让每个观赏者的眼睛为之一亮,题款标明:“昔人咏棉花句,老萍借用。”等字样。但我不知如此别致优美的题款就取自《棉花遥》里的后两句,而《棉花遥》又是直接源自民间歌谣而略加修饰润色的作品。原来,齐老所说的“昔人”就是桐城清朝马苏臣呀!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口的流动,以及人们对外来文化的接受包容,传统的桐城歌因为失去传唱的语境正渐渐地淡出人们的视野,双手摩挲着凝集集成者们心血的《桐城歌》,我的心情激动而欣慰。我相信纸寿千年,无论历史怎样的变迁,亦雅亦俗的母亲文化将永远鲜活在我们的精神家园。
娴惔鏈烘琛ㄤ娇鐢ㄦ柟娉?鎬庢牱閫夋嫨涓娆鹃傚悎鑷繁鐨勬礂鍙戞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