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桐城遭遇抗洪抢险救灾大考的危急关头,有一群身披雨衣、脚沾泥土、雨水汗水湿透衣背的人,他们像暴雨中的一把伞,出现在河堤上、水库边、山沟旁、安置点里,哪里有灾情,哪里就有这把伞!
他们就是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做自己奋斗目标的领导干部、常年行走田间地头关心百姓冷暖的基层党员、危险关头挺身而出的武警官兵、懂得感恩顾全大局的群众百姓。老天不帮忙,他们一直在努力,表现出对家园、对乡亲的无比热爱和真挚情感!
青草:大沙河青草段左岸崩塌镇村紧急抛石护坡 桐城:千名群众转移志愿者上堤保家园 桐城:30多名群众被困多方力量联合救援在重大洪灾发生后,全市上下迅速将防汛救灾作为压倒一切的工作,以决战决胜、敢于天公试比高的勇气,全力出击、坚守岗位,沉着冷静、科学应对。
我市严峻的防汛形势牵动着省市领导的心,在各级领导干部的示范带动下,各镇街党政一把手始终坚守一线,对防汛任务亲自办、工作亲自抓、关键时候亲自上,真正做到“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干给一级看”,在关键时刻,领导干部树立了行动标杆,是党员群众防汛抗洪的“主心骨”。
在抗洪抢险面前,以镇党委书记为班长的党政领导班子用自己的责任和担当,为灾区群众撑起了一片蓝天。因他们懂得乡亲们对这片土生土长家园的深情,就像植物需要阳光、雨露般重要。
塌方、泥石流、淋湿、跌倒、极度疲劳这些都不要紧,始终在“前线阵地”指挥的他们,比任何人都要清楚这场“战”应该从哪开打,怎么打。在有一线希望时做最强准备,在人力无法抗拒时做最坏打算,双港镇练潭圩、金神包兴联圩、孔城姜团圩等4个万亩圩口超高水位、即将漫破的千钧一发时刻,果断撤离圩区所有群众和抢险人员,不留一户,不漏一人,他们深知,保证乡亲们的安全、把群众受灾程度降低到小小的,就是这场“战役”的底线!
驰援抢险的武警、消防官兵、公安干警,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他们中的党员同志更是带头冲锋陷阵,开冲锋舟紧急转移群众,堵管涌、保大堤,连续奋战在抗洪抢险的最前线,体现人民子弟兵深深的军民鱼水情!
全市各地成立“党员突击队”“党员责任区”,让党员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冲锋在前,真正诠释“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他们与乡亲们朝夕相处,是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代言人”,面临重大自然灾害的无情袭击,他们心急如焚,殊不知,严重的雨情、水情、汛情是他们第一个告知乡亲的;群众生命安全遭到威胁时也是他们第一时间组织转移的;扛沙袋、堵圩口、调运木料等重活、脏活、险活更是他们冲在第一线的!
困难吓不倒英勇的桐城人民!窗外暴雨仍在持续,一辆辆装满紧急物资的车子疾驰而过,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无私援助解了受灾群众解的燃眉之急。“兄弟齐心,其利断金”,全市上下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心往一处想,每一寸受灾土地都是撞击着桐城人民心中最深沉的痛,每一次救援都牵动着桐城人民心中最柔软的神经。
户外救援队——一支给力的民间抗洪抢险小分队
洪水无情,桐胞有爱!桐城户外俱乐部第一时间成立救援小分队,辗转数个行政村和村民组,救援转移群众百余人。
自接到市人武部救灾任务指令以后,桐城户外抗洪抢险分队14人紧急集合,携带装备,六部越野汽车,八艘皮划艇,大型无人机一架(侦察,投送)救生衣若干件,绳索等装备赶赴灾区青草镇,金神镇,孔城镇等灾情严重地区,独立救出和参与救援被困百姓一百多人。
其中团队独立救出:金神镇天林村被困居民近40人,南蒲村8人,孔城镇桐梓村柳林圩8人,新河新河桥2人,救出被洪水冲入沟中轿车一部及车主1人,中心街参与安全转移一百多人。
7月3日赶赴双港镇郑圩村、周圩村、白果村救出被困人员35人。桐城户外抗洪抢险突击队第四天也是最惊心动魄的一天,在到处是管涌、塌方的圩下村庄转移最后一批百姓,此时暴雨倾盆,随时都有破圩的危险,但还有一位老奶奶不能行走,队员们轮流背起,步行10公里。
暴雨倾盆、灾情严重的桐城,是一个被“情”串联起来的温暖之城。
在此,向奋战在抗洪救灾最前线的武警、消防官兵、公安干警和广大干群及志愿者们说声:“谢谢,辛苦了!你们是我们的骄傲!”您们的行动和精神将激励全市上下众志成城,奋力前行,给桐城以希望,给乡亲以安康!
评论:让受灾群众感受大家庭的温暖连日来,桐城遭受超历史记录的暴雨袭击。广大干群奋力抗洪救灾,在顽强坚守的同时,确保将危险区域群众紧急安全转移。据市防汛抗旱指挥部统计,截至7月6日12时,全市转移受灾群众户人,其中集中安置人,投亲靠友人。
这么多受灾群众,短时间集中到一些大的安置点进行安顿,无疑是一项复杂琐碎的任务。乡亲们从家园紧急撤离,只带了一些简单的行李,神情焦虑,内心苦楚。在安置过程中有些人难免因一点小事不如意而发点牢骚,说点过头话。这时候,参与安置的工作人员态度至关重要,绝不能冷脸相向,更不能冷嘲热讽。就是受点委屈,也要更耐心,更细心。耐心体现在和颜悦色、不厌其烦,细心则是考虑充分、安排周到。用双港镇副镇长潘玉萍的话说,就是吃、住、医疗卫生,给予无条件的保障,保证他们吃得放心,住得安心,让他们有家的感觉。
当前,我市圩畈地区抗洪救灾的重点,随着形势的变化也随之发生位移,可以腾出并调集更多的力量,投放到安置受灾群众这个重中之重上来。7月6日,市政府发布命令,将自然灾害救助Ⅱ级响应提升为Ⅰ级响应,要求加强救灾工作力量,严格执行救灾工作纪律,妥善安置受灾转移群众。各地应高度重视受灾群众转移安置工作,采取得力措施充分保障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要加强集中安置点的安全保卫和卫生防疫工作,确保集中安置点不出问题,同时要做好危险区域被转移人员的财产保护工作。
可以预料的是,受灾群众安置工作在一段时间内还将继续。洪水什么时候退去,重建家园工作就随之展开。现在,我们要集中精力把受灾的乡亲安顿好,让洪水泛滥的恐惧远离他们的梦乡。
(以上文稿来源:桐城新闻网;以上图片来源:网络)
独家新闻
暴雨中上演急速时刻
——向双港镇高赛圩抗洪抢险的干群及武警致敬
7月6日上午,双港镇高赛圩堤出现险情,镇领导第一时间赶到高赛圩堤和村干部紧急商讨解决方案,简单听取了险情会报后,积极联系调来武警官兵和民工奋勇抢险!
这段圩堤的安全关系到高赛圩的余亩的养殖水面和农田,同时也直接威胁到下游许多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这段高赛圩的全长大约1.5公里,却出现几十处管涌,尤其是月亮谭的余米圩堤已经漫堤,随时都有溃堤的危险。在这千钧一发的危急时刻,镇村党员干部来了,武警官兵来了,民工来了,连在家看守的老爷爷、奶奶也来了,大家奋勇抢险,众志成城,誓保大堤安全。
抢险中,雨越下越大,但我们看到的是声音嘶哑的镇村干部在指挥,也看到了满身泥泞的官兵在水中屹立,还有白发苍苍的老人,更有甚者一边拄着树棍,一边背肩沙袋的群众……一幕幕,一点点无不扣人心弦。
到下午三时,漫堤已经围住,管涌得到填塞,他们才草草在雨中吃上几口,而这些镇村党员干部、武警官兵及民工群众在这段大堤上已经整整奋战了几天几夜,在这次的抢险中共投入官兵30余人,民工余人次,他们就是我们最可爱的人,他们为我做出了榜样,向这些最可爱的人致敬!
桐城千年孔城老街被淹居民划船出行
桐城从7月1日就下起的特大暴雨,已肆虐了一周,到今天(7月7日)早晨7点,桐城总降雨量已达到毫米并接近毫米,尤其是从7月4日起,桐城沿江、沿湖嬉子湖、孔城、金神、双港、新渡、范岗等六个镇的万亩大圩相继溃堤、破圩,一夜之间,有着多年历史的千年古镇孔城老街自7月1日起遭受洪水漫灌之后,4号又“雪上加霜”再次被淹,致使老街水深1.7米至2米左右,孔城成为一片汪洋泽海,昨天(7月6日)记者再次窥视到了这惊人的一幕。
孔城老街是华东地区迄今保存最完整的一条老街,其规模首屈一指。昨天(7月6日),记者来到孔城镇,原本就浸泡在水中的老街水位仍未下降,故土难忘,不时有居民坐着轮胎、澡盆试图进入老街家中。记者冒雨淌水步行至老街水深没膝的“一甲”入口,拍下了千年古镇50年不遇的特大洪水,给镇民带来的现状。
镇民:从老街那个停车场出来的。
记者:停车场出来,那里面现在水有多深?
镇民:现在大概齐腰深。
记者:还有齐腰深?
镇民:深处的齐腰深。
记者:水和当时最深的有多少?
镇民:有一人深。
那有一米(几)?
镇民:一米七左右。
记者:哦,现在还有多少?
镇民:现在大概还有一米一。
记者在实在无法再往老街里走的“一甲”路口,见到了今年已78岁的老大爷,他告诉记者这次特大暴雨是从年至今近50年来最大的一场雨。
几位刚从老街出来的镇民告诉记者:
记者:您讲讲我们这个老街今年这个水和过去在历史上有没有像这个情况?
镇民:过去超过69年的大水,69年的大水也是洪水,今年的洪水比69年还要大。
记者:69年这个老街有没有进水?
镇民:也进水了。
记者:那最深的时候有多深?
镇民:最深(水)齐我肩膀。
记者:当时,最深的时候老街里面有没有淹啊?
镇民:淹了嘛,淹到人家一般的出来都划船划的嘛。
记者:这个雨多少年到现在有这么大?
镇民:那反正(我)长到四十岁,我这么大今年水最大了吗。
记者:(雨)最大,你这房子淹了没有?
镇民:我家没淹,我后面的房子淹掉了。
桐城电视台『活力桐城精彩呈现』
新闻丨热点丨资讯丨生活丨视界
订阅号:tcgbdst
投稿:
qq.广州治疗白癜风的医院皮肤病治疗最好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