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集中优势区域、突出主导产业、发展板块经济,推动农业产业向“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目标,为实现市委作出的“决战贫困、提速赶超、同步小康”战略目标奠定坚实基础,现就发展山地高效生态农业板块经济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决战贫困、提速赶超、同步小康”战略目标为统领,大力实施区域农业产业发展战略,牢固树立“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理念,按照“资源互补、产业共生、项目拉动、集团发展”的思路,根据各地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打破行政区划界限,集中规划、连片布局,分区域大力推进标准化、专业化的特色产业基地和农业园区建设,以规模化经营促进区域化发展,形成连点成线、连线成带、连带成块的板块经济产业布局,着力推动全市传统农业向山地高效生态农业转变。
(二)发展目标。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巩固提升烤烟、油菜、生猪等传统产业,重点发展马铃薯种薯及商品薯、商品蔬菜、山地生态畜牧业、特色经果林、中药材、高山生态茶等生态新兴产业,深入实施“”工程,即到年建成马铃薯种薯及商品薯基地万亩、山地生态畜牧业万头(只)、商品蔬菜基地万亩、特色经果林基地万亩、中药材基地万亩、高山生态茶基地万亩,集中打造“六大农业板块经济区”。通过三年的努力,形成一批集中连片、规模经营的种(养)基地、一批现代高效农业园区、一批农产品加工园区、一批农产品批发专业市场、一批农产品名优品牌。到年,全市农业板块经济总产值达到亿元以上。
二、板块布局
(一)马铃薯板块:集中打造以威宁为主的马铃薯原种、一级良种和以赫章、七星关、大方、纳雍等县为主的二级种薯,以威宁、赫章、七星关、大方、纳雍等县为主的马铃薯商品薯板块经济区。
(二)商品蔬菜板块:集中打造以威宁、七星关、大方、纳雍、织金等县为主的高山冷凉蔬菜板块经济区;以大方、黔西、赫章、金沙等县为主的辣椒板块经济区;以七星关、双山新区为主的毕节大白萝卜板块经济区;以大方、威宁、黔西、织金为主的食用菌板块经济区。
(三)山地生态畜牧业板块:集中打造以赫章、威宁、七星关、大方等为主的牛羊板块经济区,以赫章、纳雍、七星关等为主的可乐猪板块经济区。
(四)特色经果林板块:集中打造以赫章、威宁为主的优质核桃板块经济区;以七星关刺梨、威宁苹果、黔西石榴、总溪河及鸭池河流域樱桃为主的精品水果板块经济区。
(五)中药材板块:集中打造威宁以党参、鱼腥草为主,赫章以半夏、魔芋为主,大方以天麻、丹参为主,七星关以苦参为主的中药材板块经济区。
(六)高山生态茶板块:集中打造以纳雍、金沙为主的高山生态茶板块经济区。
三、重点工作
(一)切实加强良种繁育场(圃)建设。根据六大农业板块经济发展所需种子、种苗(种畜禽)需求,大力实施种子、种苗、种畜、种禽“四种”工程,立足就地育种苗(种畜禽)、就地供种苗(种畜禽),把“四种”工程作为农业板块经济的重点来抓。在引进优质种源的同时,着力在保护和选育传统优质动植物种源上下功夫,选育扩繁推广本土优质品种,加快在市内建设一批有规模、质量高的良种繁育场(圃)。重点在威宁自治县、七星关区各建立万粒的马铃薯原原种生产基地,在威宁建立2万亩马铃薯原种基地、10万亩一级种薯基地;在大方县建立亩以上的天麻种苗圃;在黔西县建立亩以上的石榴种苗圃;在纳雍、金沙县各建立0亩以上的无性系茶树苗圃;在威宁自治县建立0亩以上的苹果种苗圃;在赫章建立0亩以上的核桃采穗圃和0亩以上的半夏组培及种球生产基地;在金沙建立0亩以上的退耕还林用苗基地。在威宁自治县、赫章县分别建立年饲养基础母羊0只以上的种羊场,年存栏能繁母猪头以上的可乐猪保护区(场),建成乌蒙山鸡和野猪供种场各10个。
(二)集中打造一批规模化种植(养殖)基地。各县(区)结合各自主导产业,积极引导和规范农村土地流转,规划并建成2个以上连片规模万亩以上的商品生产基地。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建成2个以上连片5万亩以上的优势作物产业带;建成5个集中连片亩以上的标准菜园、标准果园、标准药园、标准茶园和养殖规模0头以上的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借鉴台湾现代农业发展经验,建成一批精致绿色农产品种(养)基地。按照“四个最严”的要求,着力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从生产、加工到进入市场等各个环节都要按照绿色、生态及有机的要求,全程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及监测制度,实现“产地环境优良化、投入品使用规范化、生产过程标准化、产品质量安全化”。年,要全面建成覆盖全市农业园区及“三品一标”基地共70个网点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信息联网平台建设,实现农产品的质量可追溯。
(三)切实加强基地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按照“产业到哪里,基础设施配套到哪里”的要求,积极争取项目,着力加强以排灌渠系、小型集雨蓄水和提灌设施为重点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以田间耕作道路、干道连接基地路为重点的交通路网建设;加快建设以滴灌喷灌、棚架、塑料大棚、遮阳网覆盖等为重点的基地设施,建立青(微)贮及秸秆氨化池,完善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抓好以村兽医室建设为主的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
(四)强力推进现代高效农业园区建设。整合各种资源和各类项目资金,强力推进农业园区建设,按照发展要素聚合、整合、组合“三合发力”,资源和产业集聚、集约、集群“三集同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优美“三生统筹”的理念,促进一二三产融合互动,形成农工贸一条龙、产加销一体化的生产经营体系,切实把园区建设成为农村改革先导区、体制创新试验区、板块经济示范区。率先在农村改革、土地流转、农村金融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取得突破,到年,在全市范围内建成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重点围绕高速通道、城镇周边、农业园区、风景名胜区周边、民族风情浓郁地区,着力建设一批休闲农家(农家乐集聚区)、休闲农园、休闲农庄、休闲乡村精品点。到年,实现休闲农业“四个一”发展目标,即规范化经营的休闲农家0个、休闲农园个、休闲农庄个、休闲乡村个。
(五)切实加强农产品精深加工。支持现有大中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做大规模、提质增效;扶持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家庭作坊升级改造。探索研究飞地经济政策,根据各地资源数量分税分产值。在产业集中发展区域建设特色优质农产品加工基地,引导各类企业和投资主体建立基地、兴办项目、开展精深加工,将农产品加工集中起来,形成规模经营,延长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到年,全市新增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60家以上,其中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20家以上,引进或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20家以上;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个数达到家,每个产业都有1至2个销售收入超亿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
(六)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各类专业村、镇(乡)和特色优势产业带,积极发展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着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支部+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加快培育农村各类流通中介组织、农业行业协会和农村经纪人队伍,逐步把一家一户的生产转变到农业商品化、专业化、社会化的发展轨道上来。规范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社,将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在产业带上、建在利益链上,把专业组织制度引入到产业的各领域和各环节,实现“小群体”共同对接“大市场”,提高农民的组织化水平。到年,新增培育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0家。
(七)大力推进农业招商引资。坚持“市级领导牵头、统一战线参与、招商分局协助、县区抓好落实”的原则,充分利用“毕节试验区生态农业发展峰会”和“海峡两岸(毕节试验区)农业交流峰会”两个开放平台,盯住全国农业龙头企业和台资企业“两个重点”,深入推进大农业“百企招商”,鼓励、支持、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外商资本投入发展农业板块经济。到年,力争引进全国农业龙头企业和台资企业家以上。
(八)着力抓好市场营销和公共品牌建设。各县(区)要围绕蔬菜、马铃薯、茶叶、辣椒、核桃等重点产业规划建设一批产地交易市场、专业批发市场和区域性综合性商贸冷链物流基地,培育发展市场集群。支持发展农产品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方式,扩大农社对接、农校对接、农超对接和农企对接范围,培育北京哪家治疗白癜风的医院比较好权威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ongchengzx.com/tcszy/40065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