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径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的,减三分让人食。此是涉世一极乐法。
在狭窄的路上行走,要留一点余地让别人走;遇到差味可口的食物,要留出三分让给别人吃。这就是一个人立身处世最快乐的方法。
并不是一切情况下都是狭路相逢勇者胜。比如有时走山边小路不能两人同时通过,如果争先恐后就有坠入深圳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之下自己要先停住脚步,让他人过去才算有礼貌,也最安全。自个在吃美酒佳看时,不可以总是一个人独享,要想想周围还有许多不如自己的人,否则人们可能由于妒忌而产生想法。就像古人扫墓祭祖一定要拿出一些酒菜送给周围的游魂野鬼吃光,相信不这样做,那供给祖先的酒菜会给游魂野鬼抢光,这虽然是迷信,却说明了这种心理。
其实,留一步,让三分,是提倡一种谨慎的处世活人的方式,就是通常所说的谦让美德,适当的谦让不仅不会招致危险,反而是寻求安宁的有效方法。生活中,汽车行驶提出“宁等三分,不抢一秒”,既是为了安全,也表现出谦让。个人生活中,除了原则问题必须坚持,对小事、个人利益相互谦让就会带来个人的身心愉快,带来和谐的人际关系。
关于留路一步,不得不提的是关于六尺巷的故事。
六尺巷的故事
小巷不宽,最窄处,也没有三尺见方,若是对面有人来,你还得仄了那身子,才得互相的行了过去。而六尺巷可以说是中国最宽阔的街巷之一了。
六尺巷的“宽”不是宽在“六尺”上,而是“宽”在人们的心灵中,街坊邻里常相敬,一段佳话永流芳。
六尺巷,在“桐城派”的故乡——今安徽省桐城市的西南一隅,在市区西环城路的宰相府内。
这里有一条长约米、宽约2米、鹅卵石铺就的巷道,人们称之为六尺巷。六尺巷南边是宰相府,北边为吴家吴氏宅。巷道形成于清朝康熙年间,有关它的来历,可有一段十分有趣的故事。
中国文化历史名城安徽桐城,历史悠久,名人荟萃,清代出了方苞、姚鼐为首的桐城派文化学派。更出了张英、张廷玉父子宰相,六尺巷的故事就出在父子宰相之家。
张英(~)与张廷玉(~)号称父子双宰相,张廷玉是康雍乾三朝重臣,曾任礼部尚书,保和殿大学士,军机大臣。
据《桐城县志》记载,清代(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叶家在宅基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两家大院的宅地都是祖上的产业,时间久远了,本来就是一笔糊涂账。想占便宜的人是不怕算糊涂账的,他们往往过分相信自己的铁算盘。
两家的争执顿起,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也不肯相让一丝一毫。由于牵涉到尚书大人,官府和旁人都不愿沾惹是非,纠纷越闹越大,张家人只好把这件事告诉张英。家人飞书京城,让张英打招呼"摆平"叶家。
张英大人阅过来信,只是释然一笑,旁边的人面面相觑,莫名其妙。只见张大人挥起大笔,一首诗一挥而就。诗曰:
一纸书来只为墙,
让他三尺又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里人一见书信回来,喜不自禁,以为张英一定有一个强硬的办法,或者有一条锦囊妙计,但家人看到的是一首打油诗,败兴得很。后来一合计,确实也只有"让"这唯一的办法,房地产是很可贵的家产,但争之不来,不如让三尺看看。于是立即动员将垣墙拆让三尺,大家交口称赞张英和他家人的旷达态度。张英的行为正应了那句古话:"宰相肚里能撑船。"
尚书一家的忍让行为,感动得邻居一家人热泪盈眶,全家一致同意也把围墙向后退三尺。两家人的争端很快平息了,两家之间,空了一条巷子,有六尺宽,有张家的一半,也有叶家的一半。这条几十丈长的巷子虽短,留给人们的思索却很长。于是两家的院墙之间有一条宽六尺的巷子。村民们可以由此自由通过。六尺巷由此得名。
日落,星移,月转,风起,走在六尺巷,婆娑光影记忆着谦让。小小巷子,总有世俗人理的故事,这条传奇与亲和力具备的小巷所具备的魅力足以让人流连忘返。
治疗白癜风最好的专科医院长沙治疗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