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好桐城文化,才能做个好官

本文原载于《安徽日报》8月16日第6版,原标题为《桐城文化对政治文化建设的启示》。

桐城派作为诞生于安徽的地方文学流派,为什么能产生全国性影响,并能称雄清朝文坛两百余年之久?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桐城文化作为儒家正统文化的综合载体,具有较为浓厚的政治色彩。

桐城文化的兴盛与桐城大家族的崛起密不可分。明清两朝,桐城人科举应试,除去为数众多的秀才不算,中进士者人、中举人者人,担任七品以上官职者高达人,其中尚书9人。

如此庞大的官员知识分子队伍汇于一邑,多集中在方氏、姚氏、张氏、左氏、马氏等为代表的一批大家族之中。他们既是官府不同层次权力的执掌者,又在知识文化上居社会领先方阵,且相互激励,世代相传,这为桐城文化的繁荣与传扬培厚了优越的土壤,提供了强劲的动力。

当时从官府到学界,桐城派声势浩大,各地名流如曾国藩、张裕钊、薛福成、黎庶昌、张惠言、严复、林纾等,都翕然从之,并以受益于桐城派为荣。

崇文重教,修身立德,是桐城文化的重要特点。从明代中叶到整个清朝时期,桐城境内书院多、私塾多、家学多,读书人更多。许多学子在科举考试中黄榜题名乃至蟾宫折桂,或出仕做官,建功立业;或坐镇一方,传道授业,在立德、立功、立言等方面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家喻户晓的“六尺巷”故事,便是官员严格约束自己及家人,礼让邻里的佳话。

经世致用,矢志报国,是桐城文化的又一重要特点。桐城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理念,吸收了程朱理学、阳明学说的有益成分,洋溢着强烈的经世致用思想和矢志报国情怀。这主要体现在桐城官员身处其位,力谋其政,务期“分国之忧,除民之患”。

他们为官多秉道遵法,律己甚严,遇到困难时多直谏敢为,虽获罪而不悔,涌现出许多名臣与循吏,如马孟祯、左光斗、姚文然、张英、张廷玉、方苞、姚莹等。

经世致用的特色,还表现在桐城学者的治学风格中。方学渐的著作被《明儒学案》列入泰州学派,《四库提要》称其“一扫虚无空寂之说”。方以智主张治学须“诵日躬效而兼之”,把实践(躬效)摆在突出的位置。吴汝纶考察日本,著书立说,兴办教育,更是为了实施“以夷制夷”之法,与先贤经世致用、矢志报国的思想一脉相承。

桐城文化中崇文重教、经世致用等传统,对今天政治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启示就是,领导干部要注重读书,加强学习。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上所说:“只有加强学习,才能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才能使领导和决策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领导干部注重读书学习,不仅能提高知识水平与领导能力,提升精神境界和人格魅力,而且还会起到典型示范作用,有助于推动建设“学习型政党”和“学习型社会”。

?精华推荐?

别了,我的老屋

胡中楼的童年

老爸的遗产

桐城话:那渐行渐远的乡音

赞赏

长按







































涓撳瑙f瀽鐧剧櫍澶忓鐑墖鍓綔鐢ㄦ湁鍝簺
鍖椾含鐪嬬櫧鐧滈姣旇緝濂界殑鍖婚櫌鏄摢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ongchengzx.com/tcszy/400876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