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人生,在祖国大地上书写
——记欧洲科学院院士、八桂学者王东明
记者
李新雄彭曼来源
广西日报
欧洲科学院院士、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自治区八桂学者、国际科学家流动站创建人……这几个耀眼标签集合起来,勾绘出王东明不同凡响的学术人生。
欧洲科学院院士自年开始评选以来,只有20多名华人获此殊荣。王东明凭借其在计算机科学与数学交叉领域独一无二、卓越超群的学术成就位列其中。
年,王东明舍弃法国优厚的生活待遇和工作条件,离开妻儿,全职到广西民族大学任教。“天上彩云追残月,梦里春雨点秋波。”王东明的诗句陪着他在美丽的相思湖畔,开启了广西计算机科学与数学交叉学科建设赶超跨越的新征程。
A孜孜不倦乐享数学人生
王东明是安徽桐城人。年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业后,痴迷数学的他来到北京,拜我国著名数学家吴文俊院士为师。
在拜访吴先生之前,王东明曾忐忑不安地问自己:“我有能力研究那深奥的数学么?吴先生会收我为徒么?”上天仿佛被他的痴迷打动,他如愿以偿。吴院士平易近人、如沐春风的谆谆教诲,使王东明在学习的过程中甘之如饴,抽象的数学推理在他眼中变成了美妙无比的诗句。王东明曾这样评论数学对自己的意义:“符号数学中抽象的概念、艰涩的推理宛如平仄交替的诗句,对我来说,读、写都是一种乐趣。”
带着诗者的激情与追求的执着,年王东明获得博士学位。年初,王东明出国深造,先后在奥地利开普勒大学、法国格勒诺布尔国立理工学院、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学习、工作,成就显著。他在多项式系统消元与分解、几何学自动推理和微分方程符号分析等方面出色的研究工作,使他很快成为国际著名学者。
年,王东明离开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全职回国工作。他应师弟吴尽昭教授邀请,作为广西八桂学者,到广西民族大学任教。王东明致力于在南宁建立一个数学与信息科学交叉研究院,以及一个具有良好学术、人文和生态环境的文化科技园区。为此,他组建了隶属于广西混杂计算与集成电路设计分析重点实验室的八桂学者创新团队,开展科学研究,举办学术活动,提升广西民族大学的科研水平和学术影响力。王东明还创建了一个面向国际学者的学术交流与协作创新平台——国际科学家流动站,并担任主任,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入驻流动站,加强学科与基地建设,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推进广西的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
在广西工作的3年中,王东明产出了若干标志性的研究成果。在他向欧洲科学院提交的10篇代表作中,有3篇是在广西任职期间完成的。年,王东明当选欧洲科学院院士。
B不忘初心满腔家国情怀
在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有终身职位的王东明选择回国发展,很多人对此不解。“我选择回到祖国,主要是受恩师吴文俊先生的影响。吴先生是一个非常有爱国情怀的人,复兴中国数学是他的最大心愿。而他的愿望也是我的愿望。”王东明坦言。
放弃国外优厚的条件,离开妻儿回国任教,后悔过么?王东明说:“我只想回来做一些国家需要、科学需要、社会需要,而我又能做的事情。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一种选择;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也是一种选择。回到祖国,对我而言,是一个开心的选择。”谈到家人时,王东明说这是唯一让他感到内疚的事情。“我家人都在法国巴黎,孩子那时才10多岁,正在上中学。妻子常年带着两个孩子生活很不容易。我爱人也是中国人,我很感激她,感激她这些年对我的包容,对家庭的付出。对孩子我也感到内疚,不能陪伴在他们身边看着他们成长。”说到这些,王东明话语哽咽。
谈及为何来广西工作,王东明说:“广西在计算机科学与数学交叉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比较欠缺,而发展这些学科既可以促进计算机在数学演算、推理、研究和教学方面的应用,又可以让数学为计算机科学、技术和工程的发展更好地发挥作用。广西具有很好的发展条件,是个宜居宜学的好地方。我希望立足广西,面向全国、面向世界,为科学进步和教育发展做点贡献。”
C诲人不倦严谨敬业奉献
凡接触过王东明的人,对他的印象都是严谨、敬业、奉献。他对工作勤勉认真,对学生言传身教,对事业无私奉献。
王东明的学生陈肖宇对此深有体会。年,陈肖宇读研究生二年级,第一次参与国际学术会议的组织工作,他以为举办学术会议只是给大家提供一个场地作报告,相互交流几天就结束了。王东明开导陈肖宇:“参加这样的会议可以近距离接触到领域内的翘楚,这是难得的学习提升机会。参会人员大老远来学习,组织者要尽可能让参会者乘兴而来满意而归。”
为了办好高水平的会议,王东明提前一年准备。陈肖宇花了一个星期做的自认为做得很好的会议网站和宣传海报被王东明“枪毙”了。“大到画布尺寸、整体布局,小到字符间距、字体颜色、资料装订,王老师指导我反复调整、修改,精益求精。”正是秉承这样的做事理念,会议取得圆满成功。“会议得到了诸多教授的认可,我也通过王老师的推荐,获得去荷兰访问的机会。能够遇上这样一位老师实属幸运。王老师对事业的追求和奉献让我明白了学术人生的价值。”陈肖宇感慨万千。
王东明指导过的博士生杨静回忆到:“如果没有王老师的帮助,我的博士学习不可能如期毕业。”原来杨静读博期间,在美国做了一年半的访问学者,但在科研方面一直进展不大,毕业论文一筹莫展。回到国内,王东明注意到了杨静的困惑,主动找她谈心,帮她梳理研究思路,指导解决科研中出现的问题。在王东明的关怀和悉心指导下,杨静突破了学业“瓶颈”,完成了论文,顺利获得博士学位。
“我看好广西未来10年的发展,我希望能在旖旎的风光、淳朴的民风沐浴下,潜心治学,继续在祖国的大地上书写如诗般的学术人生。”王东明说。
他,从桐城走来
——记欧洲科学院院士王东明
文
操兵来源
合肥都市网
摘要:对家乡桐城的美好未来,王东明充满了无限憧憬。我建议桐城有关部门考虑采取有效途径让输出的科技文化精英和商贾达人回流家乡,为桐城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出谋划策、贡献力量。“家乡桐城永远是我的眷恋。”
年,王东明当选欧洲科学院院士。
王东明,祖籍安徽桐城,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吴文俊讲席教授、广西壮族自治区八桂学者,主要在计算机数学交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是符号计算和自动推理领域的国际著名学者。
一个农家少年如何成长为一位国际著名学者,在他杰出的学术成就背后又有怎样的传奇人生和家国情怀?
师从名家,学有所成
王东明年出生,他在家乡古井村读完小学和初中。年从孔城高中毕业,他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习数学。年他考上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研究生,师从著名数学家、数学机械化领域的创始人吴文俊院士,从此他的人生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从宋元算学的兴衰到布尔巴基学派的民族情结,从存在性数学的主流地位到定理证明的机械化,吴文俊先生向他解读数学的历史和流派,阐释数学的精髓和内涵。吴先生意味深长的教诲、别具匠心的启迪、亲力亲为的指导让王东明很快进入计算机数学这个新兴交叉领域。他潜心研读,用四年时间完成了博士论文的工作,成为吴先生数学机械化方向的首位博士。王东明说,遇到吴文俊先生是他人生的最大幸运,让他找到了一辈子乐此不倦的人生追求。
王东明将人生的历程比喻为四维时空坐标系中一条无法修正的单向立体曲线。他说,这条曲线上有或多或少的拐点,这些拐点标记着人生旅途中一次次不平凡的转折,是对人生各个阶段奋斗方向与目标的更新和设定。年春,王东明离开北京,赴奥地利林茨,他要走向计算机数学交叉学科的最前沿。他首先获得奥地利开普勒大学助理教授职位,在著名的符号计算研究所工作了四年。年他加入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先后任主管研究员和主任研究员,并于年在法国格勒诺布尔国立理工学院获指导研究资格学位。其间,他主要在符号计算、自动推理、微分方程等领域从事基础与应用研究,成就突出,其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科技文献中被称为“王方法”、“王简单系统”等。王东明出色的研究工作让他很早就在学术界建立了自己的地位。
回归故土,倾力耕耘
年,正当王东明在欧洲生活顺心如意、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向他发出了邀请,希望他能回国任教、建设和发展数学与信息科学交叉的前沿学科。王东明知道这份邀请所包含的深情厚意,他稍加考虑就接受了。虽然依依不舍,他还是开心地离开了法国先进的科研环境,放弃了那里优厚的生活待遇,从巴黎飞回北京,投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刚刚启动的学科建设。
王东明说,我回国的选择主要是受到恩师吴文俊先生的影响。吴先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的人生观和价值体系,让我将追求事业视为至高无上。吴先生是一位非常有爱国情怀的人,是一位强烈的爱国主义者。他也曾在法国留学,并且是布尔巴基学派的成员。法国青年学者为复兴法国数学所做的巨大努力让他深受感动,使他从青年时期起就将中国数学的复兴作为自己的最大心愿。吴先生通过自己在拓扑学、数学机械化等领域的杰出成就,将中国在这些领域的研究带到了世界领先水平,为实现他复兴中国数学的心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王东明是吴先生的第一个博士,他希望自己能够传承吴先生的学术思想和爱国情怀,为推动中国数学的进步和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王东明选择回国还有另外一个因素,那就是他所拥有的人生梦想和家国情怀。他从贫瘠的安徽农乡走到奢华的法国巴黎,这其中既有浪漫传奇,也有曲折艰辛,它们共同造就了王东明独有的文化气质和人格魅力。从王东明身上人们能够感受到一种乡野桑田的自然朴实,一种被传统文化浸润的温厚儒雅,一种由丰富人生阅历所积淀的泰然沉稳,一种融汇了西欧文化的学士涵养。他对人、对家、对国有着非同寻常的关爱和眷恋,对乡土、对自然、对科学有着非同寻常的热爱和感悟。他的执着、耐心、努力、自信和激情让他能够坦然面对并战胜各种困难。他广博的知识储备、融汇东西的文化素养和追寻精彩浪漫的诗人情怀,既让他工作脚踏实地,又让他思维行云穿雾、超越时空。
在海外漂泊十几年之后,王东明想回归故土,回到自己的祖国。他希望为国家科学文化与教育事业的进步和发展做些力所能力的事情,以回报祖国和家乡给予他的良好教育和养育之恩。回国以后,王东明潜心科研,大力推进数学与信息科学的深层交叉融合,开启几何知识管理与发现、生物系统的代数分析等方向的科学研究,成果丰硕。王东明还主导创办了国际学术期刊《MathmaticsinComputrScinc》并出任执行主编,担任《SCIENCECHINAInformationScincs》常务副主编,担任年符号与代数计算国际研讨会、年人工智能与符号计算国际会议的大会主席,发起和组织了众多国际学术活动,参与了多个国家项目的研发。王东明还作为广西八桂学者在广西民族大学创建了国际科学家流动站,推动广西和西南地区的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
十五年来,在北京、在安徽、在广西,在快速建设和发展的校园,在数学与信息科学交叉领域,王东明夜以继日,倾力耕耘,成效卓著。
80年代吴文俊(左)在中关村家中与学生王东明(右)的合照
传道受业,教书育人
王东明是一位科学家,也是一位老师,他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科研创新能力。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王东明认为,传道即是强健心智,受业即是提升技能,解惑则是愉悦性情。老师要教会学生着眼未来,让他们有超前意识,帮助他们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以学生为本,王东明经常用生动有趣的实例说明数学思维与计算方法如何优势互补、相得益彰。他鼓励学生面对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将困难当作机遇,通过解决困难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开发自己的创新潜能。
自年起,王东明着手培养研究型人才。他秉承吴先生的学术思想和教育理念,为学生创造与世界一流科学家接触交流和开拓视野的机会。他尊重学生的意愿,因材施教,所培养的博士硕士都自有风格。他帮助、引导学生带着兴趣、带着目标、带着动力、情怀和自信去高效学习。在北京最好白癜风专业医院白殿的图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ongchengzx.com/tcszy/40103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