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县志中吴姓人物

传递正能量,我们在路上!

传承吴文化,有你更精彩!

转发   吴汝纶出身贫寒,少时曾以鸡蛋换松脂照明夜读。同治三年()中举人,翌年中进士,授内阁中书。曾国藩慕其才,留佐幕府,切磋学问,为“曾门四大弟子”之一。后任深州(今河北深县)、冀州(今河北冀县)知州。“其治以教育为先”,“不惮贵势”。署深州,下令没收被地方豪绅侵占的学田余亩,为开办书院的经费。书院建成后,吴汝纶亲自讲课,以致“民忘其吏,推为大师”。在冀州“锐意兴学”,以教育推动地方政事。故深、冀两州文化教育事业盛极一时。光绪十五年(),吴汝纶辞官从教,任保定莲池书院山长。

  吴汝纶虽为桐城派作家,但不固守“桐城家法”。力主废科举、办学堂,学习西方科学知识。认为“此时国力极弱,由于上下无人。人才之兴,必由学校。我国以时文为教,万不能自保种类,非各立学堂,认真讲求声、光、电、化之学,不能自存。”(《与张春元》)他看到“吾国旧学实不敷用”,西学势在必行,“非有实本领,不足以与外人相抵”(《桐城学堂招考说帖》)。光绪二十八年(),经清督学大臣张百熙荐举,授吴汝纶五品衔,充京师大学堂总教习。五月,清廷派吴汝纶赴日本考察学制,他不顾年老体衰,事必躬亲,深入各校考询。对日本的教育理论、制度、设施和施教方法详加考览,尽录所得,编成《东游丛录》一书。这是我国最早介绍日本教育的专著。

  吴汝纶在日本考察期间,函告桐城地方耆老,阐述办新学的意义,准备在家乡普及国民教育,开办学堂。同年秋回国后,寓居省城安庆,借巡抚衙门南院,筹建桐城学堂(今桐城中学之前身)。他自任堂长,亲手拟定“桐城学堂招考说帖”、“开办桐城学堂章程十七条”等文稿。并为勉励桑梓后代而亲笔题写“勉成国器”匾额和“后十百年人才奋兴,胚胎于此;合东西国学问精粹,陶冶而成”的楹联。翌年春患病逝世。

  吴汝纶长于文学,工于经史,尤精于评点校勘。著有《易说》2卷、《尚书故》3卷、《夏小正私笺》1卷、《文集》4卷、《诗集》1卷、《尺牍》7卷、《深州风土记》22卷、《东游丛录》4卷,于民国时编成《桐城吴先生全书》出版发行。

吴鳌(—)字龙海号漪澜

清代西乡(今练潭)布衣诗人。幼聪颖,六岁从师,渎私塾三年,家贫废学,从师学理发糊口。余暇读唐宋及当时名流诗著,依声立格,喜作“近体诗”自娱。知己慕其才思,劝他应试,他奉答一联云:“无须应试,我行我素;何必求官,吾爱吾庐。”自嘲“浮生不学林和靖,鹤子梅妻累尚多。”地方官员闻其名,招入幕,固辞不就。他毕生不仕,终身不娶,构居于横山练水之间。嘉庆四年(),知己索观旧作,遂集成《爱吾庐诗钞》。评者谓吴诗“笔秀词清,老于声律,如寒潭之贮秋月,微风之拂河汉,朝岚夕翠之掩映于高林古木,而羁禽野鸟之翔于风雨中也”。其诗集不求付梓传世,自叹“既不求于生前,复何望于身后”。嘉庆六年,濬县周光邻始刊于贵池。翌年,潜山熊宝泰再刊于潜山。抗日战争期间,县人第三次重印。

  吴鳌一生桀骜不羁,得钱沽酒尽醉,醉则高卧长吟,终以饥寒交逼、贫苦无依而卒于茅屋中。其弟吴鲸借资营葬于今练潭乡磨基山麓。前竖“诗碑”一方,碑额横书:“吴漪澜之墓”,碑中竖行楷书阴刻自挽诗:“生前一醉浑如死,死去还如大醉眠。落日苍山烟雾里,乱坟荒冢不知年。”年9月,桐城县人民政府公布吴鳌墓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吴芝瑛(—)女字紫英号万柳夫人

南乡高甸(今属枞阳县)人。近代著名爱国女士、书法家、诗人。出身于官宦之家,父吴康之,历任宁阳、禹城、蒲台、武城、郓城知县,工书善诗,有《鞠隐山庄诗集》传世。伯父吴汝纶,系桐城派作家、教育家。吴芝瑛幼承家学,博及群书。稍长工文章、诗词、书法。十九岁离故土桐城,嫁无锡文士廉泉。光绪二十三年(),廉泉任清廷户部郎中,芝瑛随夫移居北京,以诗、文闻名京师。北京公理教会协会和书院院长美国人麦美德,慕其才华,结为女友。

  光绪二十六年()庚子之役后,清廷为满足侵略者要求赔偿的欲望,加捐各种税务,势家富户乘机高抬物价,国人饥寒交迫。吴芝瑛叠箱当桌,瓦片作砚,于街头挥毫卖字,募“爱国捐”。并上书清廷,提出“产多则多捐,产少则少捐,无产则不捐”的主张,因有损于达官显贵的利益,遭权贵们百般诋毁。吴芝瑛愤激而倾向革命,暗中与革命党联系,以其名望和身份,掩护遭清廷搜捕的革命党人吴稚晖等。

  吴芝瑛居京与女侠秋瑾为近邻,二人同有匡时济世之志,遂结为至交,互换兰谱。光绪三十年夏,她筹资助秋瑾赴日本留学。不久,吴芝瑛随夫南下,于上海曹家渡建小万柳堂归隐,自号“万柳夫人”。翌年,秋瑾归国筹办《中国女报》,她与女友徐自华解囊相助。光绪三十三年秋瑾在绍兴被害,芝瑛闻讯,悲恸欲绝,与徐自华营葬秋瑾遗体于杭州西泠桥畔,徐自华撰墓表,芝瑛书丹,题墓碑“呜呼鉴湖女侠秋瑾之墓”。世称其事、其书、其文为“三绝”。继而在小万柳堂筑“悲秋阁”以示纪念。同时还发表了《秋女士传》、《秋女士遗事》等文章,并作“西泠吊秋”七绝四首。清廷对此恼羞成恨,欲加害吴芝瑛、徐自华,但慑于国内外舆论压力,未敢贸然行动。

  袁世凯专权称帝。袁氏之子袁克俊是吴芝瑛小女儿的未婚夫。在共和存亡的关键时刻,吴芝琐毅然投入反袁斗争。其致袁氏书说:“总统者,为吾民服务之首领,文言之总统,质言之一眼役之头耶,服役之头儿之位,何篡?”,“公朝去,而吾民早安;公夕去,而吾民晚息;公不去,而吾民永无宁日。”

  早年其父在桐城遗产有良田数百亩,她不顾族人反对,慨然捐作办学之用,在浮山创办“鞠隐学堂”,使贫困子弟得以就读。著《帆影楼纪事》、《帆影楼旧藏画目》,辑《小万柳堂丛刻》5种。《桐城高甸吴氏宗谱》收录她吊奠秋瑾诗10首。

吴越吴越(—)字梦霞后改孟侠

县市乡(今城关镇)人。近代民主革命烈士。父尔康,早年在浙江任小官,后在县城教私塾。吴越七岁丧母,随父就读塾中。十二岁起,屡应童子试不中,十九岁后,弃学八股文,好读史,“每读明史,朗诵长吟,感叹唏嘘不能置。”光绪二十六年()到上海,欲进广东言馆。因该馆偏重外语,乃离沪北上。光绪二十八年,经邑人吴汝纶荐举,入保定高等师范学堂读书,常聚友议论时政。光绪二十九年,得邹容《革命军》一书,反复阅读,“适其时奉天被占,各报传警,至是而知家国危亡之在迩,举昔卑污之思想,一变而新之。”开始,一度推崇改良主义者康有为、梁启超。后读《警世钟》、《孙逸仙》、《黄帝魂》及《中国白话报》,思想又起变化:“乃知此前梁氏之说,几误我矣!”

  吴越在保定高等师范学堂学习期间,同爱国志士蔡元培、秋瑾、陈天华、杨守仁、赵声等先后结识和交往。每与友人“谈及国亡种削之势,辄饮泣不止。”并在保定创办两江公学、《直隶白话报》,在青年中传播民主革命思想。光绪三十年,吴越参与革命党人赵声等人组建的北方暗杀团,任支部长。光绪三十一年七月,他得知清廷将派载泽、绍英等五大臣出国考察宪政,认为这是清廷为巩固专制统治,采取欺骗和麻痹人民的一种手段。于是决定暗杀载泽等人,以揭露清廷的阴谋。他潜入北京,侦知五大臣出国日期。9月24日,五大臣在北京正阳门站登车,即将出发。吴越身携炸弹赶往车站,见戒备森严,无法靠近,便急忙买了一套无顶官服,乔装官方仆从,登上五大臣专列,正要投弹时,机车与列车接轴,车身强烈震动,炸弹落入车厢引爆,五大臣仅载泽、绍英受轻伤,而吴越本人不幸肢断腹裂,壮烈牺牲。

  吴越殉难后,面目血污,模糊难辨,陈尸数日,无人认领。后侦缉人员至桐城驻北京会馆,始知发难者为吴越。光绪三十三年四月,《民报》临时增刊“天讨号”,首次披露吴越《暗杀时代》一文,同时将其致章炳麟与未婚妻的绝命书公布于众,世人始知吴越为推翻清王朝的专制统治而成仁。辛亥革命后,革命党人寻获吴越遗骨营葬于安庆平头山。其故乡桐城县城易名孟侠镇,并创建孟侠中学以作纪念。

吴逸生(—)字季超

高桥乡人,肄业于两江师范农政学堂。曾任县立第三高等小学校长,桐城中学、麻溪女中、浮山中学等校教员或校长。抗日战争时,为救亡运动奔走呼号。建国后,历任县人民代表大会特邀代表,县政协委员、副主席,副县长。著有《墨子注释》、《如不及轩文稿》。

年中秋吴福和摘抄于安庆

未校对版,欢迎专长古文宗亲标点或白话。

由于族内修谱建祠工作的启动,没有时间对其深究。发到网上的的目的:是想对爱好研究吴姓人物的宗亲有一点帮助。

吴氏品牌推荐

每日精典

传递正能量,我们在路上!

传承吴文化,有你更精彩!

转发







































白癜风治疗中药有什么
白癜风治疗周期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ongchengzx.com/tcszy/403146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