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桐城市 >> 桐城市资源 >> 桐城记忆婚俗

桐城记忆婚俗

大凡青年男女长到二十郎当岁,男婚女嫁是所有做父母的应该提到记事日程上来的了。就我们桐城城关边的婚俗,据我所知的记录整理如下:

01

相亲·看亲

桐城有句古话:天下无媒不成婚。进入二十世纪中叶至现如今,男女青年到了适婚年龄,有一部分人的婚姻是自由恋爱的成果,但还有一部分人还是需要红娘牵线搭桥,介绍对象的,这红娘也叫做媒人。媒人肯定是极成熟,而且是个热心肠的人,了解双方的长相、家庭经济状况、为人处事的品德等等,看双方是不是合拍,才能往一起撮合。男女必在一个相对不太公开的场合相见,相互满意了才能走下一个流程。此为时髦说法:第一印象还好。

第一印象还行,好事才能继续进行。新式恋爱模式,男女之间这时可以有交往了,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相互之间觉得很满意,就得见家长了,在我们这儿叫看亲。第一次看亲,是男方把自己送给女方的家长看的,所以桐城又有“低头娶媳妇,抬头嫁女儿”的说法。——媒人事先和女方的家长约好,择一个吉日,媒人带着男孩到女孩家,由女方父母审试,至于姓什名谁,家住何方,父母高堂,兄弟姊妹,排行第几,逐一问个清楚明白。可见,桐城嫁女是非常严肃认真的一件事情。

女方父母相中了男方,紧接着该是女方到男方家去看亲,大致的情景跟男方到女方家看亲是一样的,不过女方更在意男方及其家人在庄子里的口碑、人品、家庭经济状况,有看得上的,也有看不上的,不一而足。

至于旧式恋爱,男女第一次相见不可能是单独进行的,这就省去男方到女方家看亲的一个环节,直接改成全体长辈“参阅”有可能是未来的“乘龙快婿”,满意了,才能有女方到男方去看亲。

在我非常小的时候,有天晚上,住在隔壁的小奶奶的孙女要相姑爷,请我母亲去帮着看看,那个姐姐的母亲早逝,一直是由祖母抚育长大,祖母对她关爱非常,对于她的择偶婚配想必是万分着意,非常认真的。我母亲应邀,我也好奇的跟着去,我看到一个英俊的小伙儿腼腆的含着笑的坐在那儿,每一个人进来,他都会站起身陪着笑脸。小奶奶居然让男孩站到电灯下面——那时的乡下才通电,许多人家为了节省电费开支,往往就在房门口用电线拉一盏电灯,这样一盏灯可以照亮两间屋子——那个男孩就这样子站在那里,小奶奶还嫌看不太清楚,点着一盏煤油灯,高举着去照男孩的脸,看那脸上是不是有破相,有什么不好的痦子之类。引得一屋子人都笑将起来,气氛反而轻松了不少。

至于相亲为什么大都选在晚上进行,如今想来,可能是老辈人很顾忌:无论男女,如果相亲没被对方看上,说出去是不大好听的,人家也是要面子的。可见,在桐城,不光有宰相的“让他三尺又何妨”的大度,还有替人考虑的善良。这是扎根在骨子里的品性。

02

订婚

双方“相看两不厌”就得要订婚了,订了婚,男女双方就是有婚约之人,正式以未婚夫妇的身份交往,订婚由男方提出,媒人斡旋,择一吉日,行订婚礼。男方事先准备一担礼篮,礼篮是一对竹编的稻萝,稻萝四周贴上大红纸,纸上写“平安喜乐,子孙隆昌”等喜庆话。扁担两头也包上大红纸,稻萝里装上鱼、肉,还有尖包、传包,纸包里装着花生、大枣、桂圆、糖果等等,喻意“早生贵子”,还有一样桐城特产——“步步糕”起“步步高升”之意。尖包、传包以及“步步糕”是要原封不动回复的。肉的斤两不可以是整数,必须带有半斤的,如“十斤半,八十斤半”等等等等。长辈希望晚辈有后福,能够成双成对,相伴终生。

礼篮由男方的兄弟挑着,没有亲兄弟的,也要请近亲的铁哥们帮忙挑。因为挑礼篮在订婚结婚仪式上是最辛苦的,旧时农村没有车辆,几里路,甚至上十里、二十里路都是肩挑手扛的,有注重仪式感的,经济较好的人家办喜事,那是上百斤的猪肉,几十斤的鱼,各种礼盒,所以挑礼篮必须是年轻力壮的小伙子才能胜任。

男主角、媒人(媒人必须两位,只有一个的,男方或者女方自己再请一位,也是“成双成对”的意思)、挑礼篮的,一起从男方出发,将到女方门口,早有一大挂长长的鞭炮“哔哔啪啪”的迎接,众乡邻簇拥而来,喜笑颜开。女方家打开糖果袋就着人群中散着喜糖,男主角屁股还没来得及落座,赶忙从衣兜里掏出香烟逢人逐个地敬,不论男女老少、长幼尊卑,每个人两支烟,不可怠慢,亦不可“三眼看人”把谁看扁了,那样子要落人记恨的。

接下来媒人伙同男女双方还有女方的近亲一起上街购物,此为订婚必走之流程,男方给女方买四套半衣服,也有买两套半的,还有六套半、八套半的,这完全起决于女方的心胸和男方的经济,半件大都是毛线或者羊绒衫之类,两个媒人也是一件衣服,一起去的七大姑八大姨也不能让他们空着手回去,一定要买一件衣服的。当然,也有事先约着一起买好了的,就省了这一天的忙碌。

购物满载而归之后回到女方家,女方用男家带来的鱼、肉,自家添上时新菜品,宴请宾朋,这顿饭是免费的,不需要掏钱的。受邀参加订婚宴的人都明白,吃了这顿饭,新人结婚时就必须参加,那顿饭吃着是要出“汗”的。

03

送日子·起媒

男女双方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交往,感觉很好。这个时候,男方的家长就准备给儿子举办婚礼了。择一吉日,男方父母盛装出发,兜里揣着用红纸写的大喜的日子,去女方家“送日子”。这是双方父母正式见面,就此正好双方一起商量儿女的结婚事宜,以此也是对女方父母的尊重,还有表示感谢。男方请来媒人,好酒好菜的招待,有大方的还有现金和礼品相赠,此为“起媒”。

04

筹办婚礼

接下来就该是紧锣密鼓的筹备婚礼上的各种事情了,男方家必得准备一间新房,起码也是粉刷一新的房子,床是男方必备的。旧时桐城老古话:“养个儿子贴张床,养个女儿贴个娘”,意思是:养了儿怎么得也要有个住的地方;养了女儿,如果这个女儿到人家家里不懂事,不孝顺公婆,以至于好吃懒做,自己的娘是要被人家骂的,骂这做娘的没有教育好自己的闺女。此为笑话,也是实话,无论男女,打小父母的教育一定要跟上,起码孩子成人后没有大的缺点。

有钱的女方,二十年前就有陪嫁整套的家具、家用电器的;无钱的也有两床被子,细心的父母还会准备以后外孙的小被子,这也是起“伴”之意。嫁妆里有大小盆桶(洗脸、洗脚、洗澡的盆)、“子孙桶”(马桶,桶里放着子孙袋,袋里装着子孙蛋,子孙蛋是为新婚夫妇准备的,吃了子孙蛋,必定子孙满堂,福寿隆昌)、一对漱口的水杯、牙膏牙刷、毛巾,还有梳头的镜子、梳子、洗衣的搓板(这个现在的用途在影视剧中的作用,哈哈,你懂的,)做鞋用来装针头线络的“柳揽子”……反正是从头上到脚下,娘家能做到的,都会尽其所能的给女儿一份体面的妆箧。

05

结婚

结婚的流程跟订婚差不多,但更要隆重些,随行接亲的队伍壮观些。男方家长事先相请亲朋里的友好一起去接亲,这些人不但要身体好、做事踏实,还要有儿有女,有责任心。因为嫁妆里可能有大件,身体不好、做事毛手毛脚的,万一磕了碰了的,于主家是个忌讳。

一群人浩浩荡荡地从新郎家出发,男方的兄弟挑着礼篮走在队伍的最后。礼篮里不仅有尖包、传包装着桂圆、大枣等物,还有红纸剪成的大红“喜”字,这“喜”字不仅要贴在所有的嫁妆上,新娘家的所有门窗户扇都要贴上。

到得女方家,自然是一长挂鞭早早迎接。婚礼是喜庆事,女方家长却是不那么喜庆,毕竟是养了二十几年的闺女,有一天突然变成了人家的人,孝顺人家的父母,给人家生儿育女。尤其做母亲的,自从知道女儿婚讯以来,眼泪汪汪的就没有干过,新嫁娘也是难舍自己的爹娘、熟悉的环境,对自己未来丈夫的脾气、秉性的担忧,将来翁姑的为人是尖刻还是厚道,越想越有点害怕了,独自躲在闺房里珠泪暗垂。

新郎这天最风光:坐首座、被尊重。挑礼篮的就没有这么幸运了,鉴于以上原因,女方家可能有“杀鸡儆猴”的意味,所有人无论大小都可以戏弄这个人,给他脸上抹上红印泥、黑锅灰,让他出糗,还有促狭的,偷偷给他挑的礼篮里放两块砖头,让这小子挑重担走。这可能就是向男方示意:女方家是有人的,谁要是胆敢欺负这女孩,看看她这些娘家人答应不答应。

婚宴叫“正席饭”:四个卤菜、四个或者八个炒菜,有甜汤、高汤,重要的是鸡、鱼、圆子、肉,也叫“四牲饭”。宴席的酒水、硬菜是男方提前送到女方家的。所有的高朋吃过喜事饭,一面在心里回味着这几桌菜式的新颖,主家的大气。

姆姆、婶婶们聚拢到新嫁娘的房里看着新娘梳头。先穿新衣,穿衣自下而上,先穿袜子,再穿裤子,然后上衣,再梳头。做母亲的早就请好庄子的有福有寿的老妇人给女儿梳头,一面梳一面说着吉利话,母亲的心里有不舍,有担忧,但是还是要放手,各种复杂心境搅和在一起,五味杂陈,忍不住大哭,还是要叮嘱自己的女儿到婆家要夫妻相帮、敬重公婆、和睦妯娌乡邻,种种。女孩跟自己的爹娘跪下磕头,感谢养育之恩。

往往此时,许多平时貌似心硬的父亲,都会泪流满面,将自己的闺女揽入怀中,久久不撒手。观者陪着泪,一面劝着,牵着新娘的手让新娘的兄长背起新娘,新娘手握一把竹筷往身后一撒。这是希望女孩自此幸福美满,夫妻和谐,白头偕老之意。

有儿歌:“可要柜,可要箱,可要铜钱十八双,可要老子(父亲)驼上轿,可要哥哥送到五常庙。”说的是做新郎的尊重自己的新娘,征求她的意见,问她需求一个什么样的婚礼。至于“五常庙”可能就是旧时一个相当于驿站的地方,是供远方的旅人歇伙打尖休息的地方。

到得男家,照样有一长长的挂鞭早早的迎接,新郎家的气氛充分解析了“娘家哭,婆家笑”的真理。不用一丁点的掩饰:添丁进口,子孙昌盛,家族传承,每一件都是高兴的事。热闹的场景足可以又一篇书来表达。

桐城城关包括北乡的大关、卅铺,直至东乡的孔城一带,结婚都是男方到女方家去接亲,唯有西乡新安、双港一带是送亲,这一天,新郎在自己家“稳坐钓鱼台”,只有媒人和挑礼篮的上女方家,女方所有的兄弟姐妹簇拥着新嫁娘,一直把她送到婆家。这个不知有何说道?只能说:出门十八里,各处有乡风。

有个闺蜜二十年前嫁给一个贵池人,说刚进那边地界,身后人就点起炸鞭,一路追着屁股后头响脆地炸着到家。

?精华推荐?

哑伯和老牛

从“说聊斋”聊开去

初发黄梅插稻时

似菊柔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ongchengzx.com/tcszy/403270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