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人多推其为桐城派开山祖之一

这些版本中,一个堪称大胆离奇的推论是:方以智是洪门领袖,反清复明地下组织天地会的创始人

左光斗因与杨涟疏劾大宦官魏忠贤二十四大罪,又草奏弹劾其三十二斩罪,于天启五年被魏忠贤构陷下诏狱,酷刑拷讯致死

明天启朝阉宦集团的代表是魏忠贤,士大夫集团的代表是东林党人在这两派你死我活的斗争中,宦官集团占了上风,最终酿成万历“六君子惨案”

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攻入北京,方以智作为明朝旧臣被逮下狱,后趁机逃脱,一路南下南明永历皇帝屡次三番下诏征他,甚至拜他为东阁大学士,但已看透朱明王朝颓朽之势的方以智均坚辞不受,在云贵湖广、湘西岭南一带到处躲逃

方以智在哲学、文学、书画、音韵、天文、地理、律学、医药、物理等方面都有深入桐城市第九中学、系统的研究,他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把知识分为自然科学(物理)、社会科学(宰学)、哲学(物之至理)三大类著有《通雅》《正叶》《切韵源流》《物理小识》等50多种、百万余言的传世之作

“(左光斗)则席地倚墙而坐,面额焦烂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尽脱矣史前跪,抱公膝而呜咽公辨其声而目不可开,乃奋臂以指眥,目光如炬,怒日:‘庸奴,此何地也?而汝来前!国家之事,糜烂至此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拄者!不速去,无俟奸人构陷,吾今即扑杀汝!’因摸地上刑械,作投击势史噤不敢发声,趋而出后常流涕述其事以语人,曰:‘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

逝于明亡前的左光斗某种程度上是幸运的,他不用亲历明清鼎革之变中山河凋零、生灵涂炭的悲戚惨剧,而桐城市教育局地址这一幕却恰又成了方以智终其一生也无法逃脱的宿命

方以智9岁能文,15岁博览经、史、子、集,20岁著书数万言以文会友,与陈贞慧、侯方域、冒襄等交往密切,议政论文,是为著名的“明季四公子”崇祯十三年(1640)进士,授翰林院检讨,可出入禁廷,尽阅内府文献典籍,常与德国传教士汤若望讨论医学、天文等科学

在这为数众多的历史人物中,左光斗、方以智和戴名世的事迹,又属其中最令人动容者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大学问家,桐城当代作家白梦却用一个“逃”字来概括他的一生

是案发生后,清政府对《南山集》进行过两次大规模的清剿第一次是在“南山集案”发生后,第二次是《四库全书》编撰时期

戴名世“南山集案”是清朝大兴文字狱、严控知识分子思想的典型代表

“六君子桐城市第六中学”为东林党代表人物,即杨涟、左光斗、周朝瑞、魏大中、顾大章、袁化中等六人

因本邑桐城发生农民暴动,时局动荡,方以智被迫迁家南京这一时期,他往来于桐城、南京、湖北等地,时而帮助桐城官兵守城,时而奔赴其父在湖北的部队与张献忠农民军作战,更多的时候则是在南京主盟复社,臧否政治,探求兴国之道而在抱负不能施展之时,他也会“逃到”秦淮河的画舫上去,求醉于温柔乡中,算是暂时纾解一下内心的憋屈和困顿

学界人士多视方以智为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大学问家,其成就不仅体现在文学艺术上,更多的拓荒性贡献却是在自然科学方面科学界的说法是,方以智的分光实验比牛顿要早30年,他还曾与利玛窦讨论过地日中心距离,纠正过利玛窦的讹误他在《物理桐城市教育局文件小识》中甚至说到了茶树的扦插技术,被认为是关于茶树无性繁殖的最早记载;他的《切韵声源》被推为提倡汉语拼音化的最早著作

方以智是一位深具传奇和悲壮色彩的桐城历史人物,其短短60年的人生,却被他同时演绎出格物学者、秦淮浪子、前朝遗老、隐逸高僧甚至是洪门领袖等重重角色

散文方面,戴名世提出了“精”、“气”、“神”三主张,认为作文应“率其自然”,“修辞立其诚”,不仅要有变化,还应有“独知”后人多推其为桐城派开山祖之一

戴名世少年才思敏捷,尤留心明代史事,纲罗放失,访明季遗老,考求史实1702年刊行《南山集》,其中多收录方孝标《滇黔纪闻》所载南明抗清之事57岁中进士,三年后被参劾,以“大逆”罪被杀,为清初著名文字狱之一

左光斗化州市人民政府(1575—1625),字遗直,一字共之,号浮丘,明安庆桐城(今属枞阳)人,著名水利专家,东林党主要成员,累官至左佥都御史,万历“六君子”之一

及至崇祯朝(1627—1644),魏忠贤集团覆灭,东林党一度东山再起,“六君子案”也平反昭雪,左光斗被追赠太子少保,谥忠毅,建专祠

直至清顺治七年(1650)十一月,清兵打到广西,方以智再度被捕彼时他已经落发着了僧袍为逼他归顺,替新朝效力,清帅马蛟麟左置冠服,右架刀剑,令其从中择一方以智慨然向右,口占一谒:“百折不回横一剑,岂畏刀枪重煅炼狮子尊者肯施头,仲连焉可错射箭”他“将头临白刃,犹如斩春风”的豪迈意气让马蛟麟为之折服,竟不忍杀之,任他出家为僧,只是相约不仕新朝,但也不得再为旧朝效力

赵申乔上疏引发了当时震惊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市全国的《南山集》狱案,被诛戮者甚多康熙帝御批戴名世从宽免凌迟,著即处斩方登峄、方云旅、方世樵俱从宽免死,并同妻、子充发黑龙江该案应斩绞及为奴流徙人犯俱从宽免罪,著入旗

史学界人士认为,《南山集》案发,在一代史学巨星陨落的同时,清政府高压滥杀的文字狱政策,也使得大批知识分子如履薄冰、噤若寒蝉文史学术思想的发展和解放受到极大压制,其对中国学术文化思想发展的负面影响难以估量

乾隆三十九年(1774),乾隆谕旨各省督抚,“将可备采择之书,开单送馆”这是清政府对学术著作的一次大规模清点,凡是有诋毁清朝之义的书籍被系统收缴销毁,戴名世的《南山集》自然也不例外

然而,在其出家为僧20年后,康熙十年(1671),以“粤难作”为由,方以智再度遭桐城市第八中学地址到抓捕,并由江西庐陵押往岭南受审十月七日夜间,船泊万安惶恐滩,忽然风雨大作,方以智逝世

左光斗秉性爽直,少时好读节义传记,后精研程朱之学他洞悉世态炎凉,为人不易,故名其桐城县城住宅为“啖椒堂”,被捕时家乡父老头顶明镜,手端清水,拥马首嚎哭,“缇骑亦为之涕零”著有《易说》《左光斗奏疏》《左忠毅公文集》等

这些劫难背后的主人公,其才其学,其行其德,其气节其风骨,今人读之思之仍不免泪湿衣襟,击节称叹

方以智(1611—1671),字密之,号曼公,又号龙眠愚者,法号弘智,字无可,号药地,桐城(今枞阳)人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画家、哲学家、科学家,“明季四公子”之一

桐城历史悠久,有丰富的文化底蕴,明清进入鼎盛期,其中代表“桐城派”更是桐城市人民政府王强长期享誉中华文坛图为桐城老街 视觉中国 图

方以智的第一逃为“流寓南京”,发生在崇祯七年至十二年(1634—1639),其时方以智24至29岁

方苞的《左忠毅公逸事》形象描述了史可法潜入东厂监狱,涉险探望左光斗一事

左光斗万历三十五年(1607)进士,授中书舍人,擢迁御史,奉命办理屯田事务,在北方大兴水利,垦水田,种水稻天启三年(1623)擢大理少卿,次年拜左佥都御史

明亡后,方以智出家为僧,法名弘智,发愤著述致力于思想救世的同时,秘密组织反清复明活动康熙十年(1671)三月,因“粤难”被捕,十月,于押解途中逝于江西万安惶恐滩

客观而论,戴名世并无反清之意,只是他在《南山集》中提出清朝应从康熙元年算起,触犯了时忌

可以说,戴名世的愤世嫉俗、遗民心态,及其籍一人之力为晚桐城市第六中学明作史鉴的夙愿,为其招来杀身之祸

而一个与洪门有关的巧合则是,方以智生于辛亥,卒于辛亥,洪门最后的革命也成于辛亥(1911)

桐城派晚期大家马其昶的《戴南山先生传》一文指出,戴名世“学长于史,喜考求明季逸事,时时著文以自抒湮郁,气逸发不可控御余读其文,悲其有史才而不自韬晦爱重以成其志也”

左光斗虽死,但其门生史可法却在明末抗清战争中一柱擎天虽不足以支撑腐朽不堪的大明江山,但其以身殉国的壮怀之举,也足以彪炳青史,告慰恩师

桐城三祖文坛成派,天下高文归于一县

康熙五十年(1711),左都御史赵申乔上疏,参劾戴名世“妄窃文名,恃才放荡前为诸生时私刻文集,肆口游谈,倒置是非,语多狂悖今身膺恩遇,叼列巍科,犹不追悔前非,焚削书版似此狂诞桐城市卫生局局长之徒,岂容滥厕清华!”

有清一代,桐城文派“天下高文归一县”的殊荣为历朝所罕见但在此之前,桐城士大夫所遭受的血泪劫难,却也堪称历代所鲜有

此三者的共同点是,均因政治原因不为其世所容,并最终被当权者斩杀(方以智逝于押解途中)

戴名世(1653—1713),清桐城人,散文家,字田有,号南山、夏庵等,康熙进士,曾任教习、知县、翰林院编修

法国当代汉学家戴廷杰所撰《戴名世年谱》认为,清廷为戴氏定罪下狱,在《南山集》中查出有悖逆之语的主要是六篇文章,分别为:《与余生书》《赠许亦士序》《送释钟山序》《送刘继庄还洞庭序》《赠刘言洁序》和《朱翁诗序》

在方以智逝世40多年后,他的桐城晚辈戴名世,也因牵涉前朝政治被诛杀

方以智的突然离世一直是学界之谜目桐城市物价局前为止,史学界未能找到“粤难”出处,更遑论考证其真相,方以智的故去也因之被演绎为多个版本


北京哪家医院治白癜风比较见效
济南哪里治疗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ongchengzx.com/tcszy/41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