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几个朋友约我到桐城游玩,作为一桐城人,我觉得自己具备作个好“地导”的潜质,就理所当然的应充下来。
桐城这座小城不大,在一条主干道结束处有一个小的广场,上面精心设计的雕塑和布局,虽然没有大城市的大气,但给人精致和玲珑的感觉,别有一番风味。
六尺巷
我们游的第一个地点是六尺巷。
在很多游人眼里,六尺巷只是一条很不起眼的鹅卵石小巷,东起西后街巷,西抵百子堂。巷南为宰相府,巷北为叶氏宅。巷子长约百米,宽约两米,平时少有人从它里面进过。
但六尺巷却是桐城的一张名片。据《桐城县志》记载,清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叶家在宅基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家人飞书京城,张英阅过家信,挥起大笔:“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人接到张英回信后立即将垣墙拆让三尺。尚书一家的忍让行为,感动了邻居,也把围墙向后退三尺。从此两家之间,空出一条六尺宽巷子。六尺巷由此得名。
我们移步六尺巷前,迎面而来的是六尺巷牌楼。牌楼上的“懿德流芳”四个大字苍劲有力,是康熙帝对大学士张英的最高褒奖。穿过牌楼,是一面乌石照壁,上面以图文的形式雕刻着六尺巷与张英的故事。乌石照壁的背面以文字描述六尺巷的故事及六尺巷的修建过程。正对门的是一块雕刻着张英手书回信的太湖石,走入巷中,卵石光滑的地面上,如同在脚底间游走。此起彼伏的蝉鸣,从槐树上传来,在巷子里左跌右撞地回荡,声声敲击耳畔。巷子的尽头也是一座牌楼上,抬头望去,牌楼上的二个流金体大字“礼让”在阳光的折射下,熠熠生辉。
望着斑驳的墙壁,我情不自禁地伸出手去抚摸,青砖石上,沟壑纵横,残留着历史的沧桑。
张英的宽容旷达让六尺巷的故事广泛传诵,留给人们的思索却更长,到如今已远远超出其本意。它的“宽”不是宽在“六尺”上,而是“宽”在人们的心灵境界与和谐礼让精神上,成为彰显中华民族和睦谦让美德的见证。
文庙
从六尺巷出来,步行不到十分钟,就来到了文庙。
文庙门楼是三间亭阁式建筑。门楼的墀头、斜撑、额枋、象眼之上的六十多幅活龙活现的花卉人物图案,向来此朝拜的人们讲述着“入平仲学”、“侍席鲁君”、“林和靖观海”、“独占鳌头”、“渔樵耕读”、“太公垂钓”、“魁星点头”、“孟母断杼”等故事。门楼正面镂花平枋悬着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书丹的“文庙”金字额匾,它不仅放射着现代的书华气息,更像是在叙说着文庙千年的沧桑。
过门楼即步入汉白玉四柱石坊式棂星门,跨过泮桥,再越过泮池,隐隐约约中,我似乎看到“天启六君子”之一的左光斗、“百科全书式”大哲学家方以智、“父子双宰相”张英、张廷玉以及“桐城派”鼻祖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等名臣硕儒正从泮桥走过。传闻,他们成名前都是从桥上步入大成殿祭孔以至金榜题名的,所以这座泮桥是座“状元桥”,是座吉祥如意桥。
门、池、桥三者紧密相连,不仅见证着大师们辉煌业绩,更让文庙有了眼睛,正是有了眼睛,方庙才能如此的深邃和灵性。
下泮桥就到了大成门,拾阶而下即进入宽阔后院,履神道,临石阶,其北端是高耸的大成殿。殿内有到圣先师孔子、“十二哲”塑像,形态兼备,栩栩如生。桐城古代名人辈出,近现代也不逊色,有近代美学三大家中的宗白华和朱光潜,新文化运动时期的陈独秀和胡适,还有现代著名戏剧表演艺术家严凤英。严凤英艺术成就博物馆就座落在文庙中。严凤英唱腔吸收各家之长自成一家,被誉为“严派”。黄梅戏代表作有《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等。她被国人称为黄梅戏的“一代宗师”。
结束文庙的参观后,我带大家到“桐城古文派”四大家的故居去瞻仰。结果,左寻右寻都寻不着:原来那些故居早已淹没在城市发展的洪流中,已寻不到了。哎,这究竟是幸,还是不幸呢!
东作门
沿龙眠东路西入老城区,龙眠河宛如一条玉带,溯河而上,不及百米,就会看到一座巍峨的城楼矗立在眼前,那就是“东作门”。也就是桐城旧城东门。桐城在旧有隋同安土夯城,颇具规模。城门楼六座,东曰“东作门”,东南曰“向阳门”,南曰“南薰门”,西曰“西城门”,西北曰“宜民门”,北曰“北拱门”。年桐城市政府出资在原址重建东作门,位于龙眠河公园内。
桐城中学
市中心广场向北步行3分钟,就看见一座坐落在山半腰建筑——桐城中学。
桐城中学,这所安徽省最早的新式学堂由桐城派后期大师、京师大学堂总教习吴汝纶先生创办,距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了。一直以来,桐城的老人小孩,都以家中有学生考上桐城中学感到骄傲,是为祖上争光了。
桐城美食
临近中午,我们就近在广场附近的一家小饭店就餐,四菜一汤一主食。最先是水芹菜炒肉丝,水芹菜鲜嫩香脆,吃起来清香爽口,余味甘甜,这是桐城特色菜之一。二道是山芋粉烧肉,山芋粉是先经过炒制,口感粘而不稠、油而不腻、香糯可口,极具地方特色,是桐城百姓招待客人必选菜之一。三道是鸡蛋炒青椒。这里的鸡蛋炒青椒和别处的不一样,成菜上桌时呈饼状,蛋花金黄,青椒脆绿,鲜嫩适口。最后一道是酸菜鱼。酸菜鱼本是川菜,经过桐城厨师改良后的酸菜鱼,鱼片嫩黄爽滑,肉质细嫩,汤酸香鲜美,微辣不腻。主食是店家极力推荐的纯手工制作的荠菜瘦肉饺子。几道小菜朴素而不失风格,低调而不失内涵,像极了桐城文人的品质。这顿桐城风味饭菜,让大家吃得非常开心。
文和园和相国桥
午饭后,我们继续旅行。车子从“龙城”隧道穿过之后便出了市区,山道象鸡肠子一样曲里拐弯,但路边风景却极美:两岸青山遮不住,一弯绿水汨汨来。
缓缓行走了二十几分钟后,进入“文和园”的路口。下车,过相国桥,就是“文和园”了。“文和园”是清朝保和殿大学士张廷玉的陵园。曾经的波澜壮阔在这里已经化成一抔凄凄黄土,满目的荒草似乎诉说着历史的沧桑。
龙眠山
到龙眠山我们走的是盘山的公路,那曲折的路突然在面前开始了度的大转弯,便有一个巨大的湖便在重峦叠嶂中出现在我们面前,湖水清澈见底,而由于山的阻挡,我们只能看见湖的一部分。
有指示牌告知此湖叫做颂嘉湖。湖中的水来自崇山峻岭中的小溪和泉水,它们一路奔流来这里相聚。多少年来,这一湖清水养育了龙眠的乡民,也给与这块土地以独特的灵气和秀美。湖中有小岛,岛上树木葱郁,捕鱼的竹筏停靠在岛边,人不少人正在湖边垂钓。湖水碧绿碧绿的,犹如一条翡翠的丝带,缠绕在崇山峻岭之间,清澈的湖水,倒映着青翠的山峦,通透的绿色让人看的舒心。
沿着曲折的公路一直前行,大约一个小时之后,湖面逐渐便窄,最后成了小溪。在往前几十分钟,走过一座山口,视野突然开阔起来,原先是高山悬崖上的道路突然穿行在了稻田和河漫滩上,远处的天空也格外的亮了许多,我们仿佛刚刚走进“桃源的武陵人”,呈现在我面前的也是一个新奇的地方。
我们都在疑问,龙眠山怎么还没到?问过当地的居民,得到的答复是,这就是龙眠山啊!原来我们也是处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意境中了。
眼看天色已晚,我们打道回府。
从车窗向后望去,桐城离我们渐行渐远,止不住心中隐隐的留念:那一巷一街一庙古风古韵,那历史星河中熠熠生辉的大师,那韵味浓郁的黄梅腔调,那一扬一抑的方言口音……
再见了,我的桐城!
再见了,我的故乡!
(作者肖玉芳是安徽省白湖监狱管理分局民警)
赞赏
人赞赏
治白癜风的医院哪家好北京白癜风哪家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