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棋盘石”的传说从前,黄甲山区望曹尖一带无田可耕,无地可种。山民们只得以挑柴卖炭为生,度日艰难。
一天,两个年轻后生在山腰砍柴,无意间,看见山顶有一块彩色云朵,心下好奇,便想上去看个究竟。两人遂你牵我拉,依藤攀岩,爬到山顶,只见山顶那块巨石上面对面坐着两位老汉,脸色一红一白,正聚精会神地下棋。两人没有惊动老者,便悄悄下山。回到村庄,两人将这奇遇说给人听,一长者认为:那两位老汉不是凡人,红脸是南斗星,白脸是白斗星。并要年轻人明天再去,跪求仙翁治一治这里穷乡僻壤。其中一年轻人满口应承。第二天天一亮他就动身爬山,又是一路艰辛地到达山顶,两位仙人仍在全神对奕。年轻人牢记长辈嘱咐不敢惊动两位,便悄悄跪在棋盘下方,用两只手在石头上撑着。两仙棋逢对手,一时胜负难分。年轻人早已又饥又渴,遂捡起两仙吃剩的桃核放进口中,顿觉香气扑鼻,神清气爽。过了一会,他回头一看,大吃一惊,不知什么时候,高山矮了半截,丘岗变得山青水秀,地熟田沃。 后来,望曹尖上的那块巨石,人们称之为棋盘石,至今石上仍留有两仙下棋时的坐印和年轻人的跪迹。“箱石山”的传说箱石山,位于桐城孔城镇,西沿孔城河,北接桐梓山。山顶有一块方形巨石,远远望去,像一只很大的箱子,故名。相传很早以前,当地有一个名叫周满仓的大地主,收重租,放高利贷,残酷地剥削贫苦百姓,将所得的不义之财窖藏地下,以备自己与子孙后代享用。为掩人耳目,他还偷偷地挖了一条地下坑道与地窖相通,以便搜刮更多的民膏民脂,窖藏其中。一日天色忽变,大雨倾盆。瞬间,周家住宅及窖藏处地形突变,流沙走石,积土成山。周满仓及全部窖藏被深深地埋入地下,从远处飞来箱形巨石,镇压其上。 传说虽不足信,但却寄寓了人们对地主豪绅的憎恨之情和惩治邪恶的美好愿望。“木鹅洲”的传说 木鹅洲,距桐城市区一百二十里,原是桐城与贵池的边界。相传五代时期南唐与北方政权争夺领地,曾激战多时,难分胜负。后双方议定划江为界,但界桩该往哪里钉,双方发生争执。 为避免南北战争再度爆发,当地一位白发银须的老木匠抱来一只大木鹅,对争执双方说:你为为了江心一块小地盘交战不休,害得我们老百姓田不能种,布不能织,鱼不能打,再也活不下去了。我看你们不要吵了,我把这木鹅放到江里,让它顺水漂流,漂到哪里就以哪里为界。 双方依从,老木匠遂把木鹅漂到江心洲时,被洲边芦苇挡住了,双方就在这里下了界桩,以此为边界。乡民们为了纪念这位平息战乱、调解纷争的老木匠,就把这个江心小岛称作“木鹅洲。二姑洞的传说 在桐城唐家湾有个二姑洞,其洞得名缘于一个美好的传说。 从前,距唐家湾不远的牯牛尖上的牯牛洞里,有一个想修炼成仙的牯牛精,因耐不住寂寞,想抢美女进洞没成功,便去求牛魔王,牛魔王又请来老龙王。龙王慑于牛魔王的要挟,只得答应让这里连日干旱,直至送上美女进洞方才行雨。从此,这一带多日无雨,庄稼枯死,饮水困难。山民们备上三牲香纸,天天向龙王求雨,老龙王道出缘由,可山民们谁也不愿意将自己女儿送给妖怪。 此地吴家嘴有一聪颖、善良的姑娘,因排行第二,人称吴二姑。吴二姑目睹山民们缺水断粮,决心瞒过父母,只身进洞,降伏妖怪。当她走到阎王岭头时,一白发老奶奶主动为她出谋献策。老奶奶口授妙计后,随手递给二姑一根穿了红丝线的花针。吴二姑爬至牯牛洞口,遵老奶奶嘱咐,进洞即唤了一声:“哇——”说来真怪,那畜牲乖乖站着不动。二姑又喊了一声:“撇着!”牯年精转过身去,头朝洞里站着。她又搔了两下牛肚皮,牯牛便顺从地趴下了。二姑轻轻绕到牛头前抓起牛鼻,飞快地将花针从牛鼻孔穿过,用力一拉,丝线瞬时变成一根粗牛绳,牢牢拴住了牛鼻子。二姑将牯牛牵出洞外,拴在大树上,一边用荆条猛抽,一边令它叫龙王降雨。牯牛无奈,只得哀求龙王。霎时,大雨倾降。 吴二姑因“以身许牛”感到羞耻,准备一死了之。突然那老奶奶又来到二姑面前,说自己是南海观音,要收她为徒,让她就在洞中修行。自此,人们便将牯牛尖改称二姑尖,牯牛洞改称为二姑洞。[望儿尖的传说]“望儿尖”地处桐城、潜山和太湖三县交界处,它是这一带群山中的最高峰。相传很久以前,天下大乱,有位母亲带着在这一带逃荒。兵荒马乱中,母子被冲散。母亲思念儿子,最后她用尽全力爬上了最高峰,想看儿子。母亲在顶峰上只望到三方就再也不动了,至今仍立在那里盼望。从此,这主峰就叫“望儿尖”从母亲望过的三方看“望儿尖”从母亲望过的三方看“望儿尖”,形态各有不同。从桐城看像“笔尖”,因此桐城出文人;从潜山看像“篾刀”,从太湖看像“铁砧”,所以潜山出篾匠,太湖出铁匠。这是母亲盼望儿子能有出息,是母亲对儿子的期望。 [婆媳塘传说]在桐城城南七里处,有两口相联的水塘,称婆媳塘。婆塘居上终年浑浊,媳塘在下四季水清见底,相传很久以前,两塘并无区别,这附近有户人家,婆媳都是孀妇,媳妇勤劳善良作风正派;婆婆风骚懒惰。一天婆婆与一野汉偷情,被媳妇冲散,婆婆怀恨在心,偷来媳妇绣花手帕塞于野汉,并扬言媳妇偷汉子,媳妇找户宗评理,户宗不听媳妇诉说,反而给她加上了“不贞”、“不孝”两项罪名,媳妇哪能受得了平不白之冤。一天,她面对乡亲,指着身边的一口塘说:“奴家冤屈只有它最清楚,奴死后塘水由浊变清,以证明奴家清白之身。”说完纵身跳入塘中,乡亲欲救已迟,果然不到一柱香工夫,塘水清流见底,婆婆从此被乡邻骂得不敢出门。头不敢抬,那些野汉子也不敢再登她门,她觉得活着比死还要难受。于是来到另一塘边,祈祷上天保佑她死后塘水变清。可它沉入的那口塘反而变得更浊。 这则传说涉及的是婆媳的关系问题,伦理道理问题。婆媳关系的处理一直是几千年来家庭关系和道德关系的难题中,传说尽管从迷信角度来表现主题,而真善美在与假恶丑的较量中取胜,永恒的主题,朴素的情境,让我们从中得到一些感悟,来重新审视自己的道德修养,从而涤洗灵魂。[仙姑井的传说]唐代,大同禅师来龙眠山修炼,深谷中跑来一只梅花母鹿,终日伴随禅师,如影随形,不知过了几多年月,母鹿忽然产下一肉球,里面钻出一幼女。仙僧收留身边抚养。幼女十二三岁时,不甘出门寂寞,来到民间与牧童玩耍,一次被大同禅师发现,立即逐她下山。她被迫离开山门后,县城(桐城)柴巷口一个姓何的人家收留了她。仙姑长到十七、八岁,漂亮无比。何家想把她嫁出去赚一笔厚礼,她死活不依。何家没法,打发她住进过道口的一间破房里,她凝视屋外,昔日的牧童,如今都成了饥困的柴夫,心想佛本济世为怀,眼前民生受难,却不能拯救,岂不有悖佛德?因而闭目诵经,就地涅,为民生祈祷。于是在她圆寂的那块地面,涌出清泉,泉水芬芳清洌,行人饮上一口,只觉肩上的担子轻了份量,脚力倍增。于是,他们捐钱圈井,旁边修了一座仙姑庙。古往今来,过往行人在仙姑井旁饮水解渴,心里总不忘仙姑救民济世的功德。这则传说叙说的是仙姑井的来历,实际上这口井处于桐城市北面一小山坡中央,此处是桐城市的黄甲及舒城县的晓天两大山区进入桐城市的必由之路,当地百姓挑柴入城一般都在此处渴水休息,因此有了这样的传说。它表达了两地劳动人民渴望改造自然、减轻劳动强度的愿望。
北京白癜风是怎样引起的治白癜风南宁哪家医院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