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文化nbsp桐城文化研究的

桐城文化研究的困境与解决路径探析文/方开东博客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1〕安徽省把文化发展已纳入“四位一体”总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相继出台了《安徽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等,提出了建设文化强省的发展战略。年8月28日,安徽正式出台《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到‘十二五’末,全省文化发展主要指标、文化事业整体水平、文化产业综合实力处于中西部领先水平,部分行业和领域位居全国前列”的奋斗目标。因此,把握历史发展的大好机遇,进一步深化桐城文化的研究,是弘扬安徽地域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一、桐城文化研究的困境近年来,为了使文化建设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桐城市牢固树立“大文化”理念,通过对现有文化元素、文化现象进行全面地梳理和认真地分析,加强了对“桐城派”学术思想、黄梅戏、民俗文化、特色饮食文化的深入挖掘,不断拓展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文化氛围。但是,宏观地看,目前人们对桐城文化的内涵和外延的了解还很片面,桐城文化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还不够成熟,研究工具和手段的现代化水平还很低,大量的历史资料有待收集和整理,文化资源的整合有待加强,研究队伍有待壮大、素质有待提高,特别是缺乏具有整合能力的权威研究机构,研究力量无法集中科学使用,研究资料分散各地甚至相互封锁……等等,从而导致其研究成果与徽州文化相差甚远。虽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笔者认为,桐城文化研究面对的困境主要表征为以下三个方面:1.桐城派文化等于桐城文化明代以降,桐城人文勃然兴起,硕学通儒不断涌现,作家诗人接踵而出。至清代康熙年间,以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为代表的古文作家,开创了体系庞大、理论完备、著述丰厚的桐城派,主盟清代文坛余年,归附作家1余人,传世作品0余种,成为中国文学史上规模最大、流衍最广、绵延时间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文学流派,形成“天下文章出桐城”的文学奇观。但是,桐城文化,如果仅仅只提“桐城派”,那就未免太褊狭了。早魏晋南北朝时期,桐城地域所在古庐江郡(即今舒、桐、庐、潜等属)就以私人修史撰述丰厚,文风颇盛而著称。唐著名诗人曹松,著有《曹梦征诗集》;北宋桐城画家李公麟被誉为宋画第一。明末,桐城方以智,集哲学家、科学家于一身,天文、地理、物理、医药、音韵、历史、诗词、书画,无所不精,是为百科全书式的人物;爱国名臣桐城左光斗也是一位大儒。晚清的“桐城派”作家方宗诚就曾说:“及明三百年,科第、仕宦、名臣、循吏、忠节、儒林、彪炳史志者,不可胜书。”〔2〕至近代,知名的桐城派学者有大学问家、文学家方东树,史学家、教育家《清史稿》主纂之一马其昶等。现代,桐城著名学者则有美学大师朱光潜,哲学家方东美,女诗人、散文家方令孺;其后,叶丁易、严耕望、方孝岳、马茂元、舒芜等文史大家各擅所长,成就卓著。当代,张漱菡(本名张欣禾,笔名寒柯,张英、张廷玉后裔,桐城籍台湾著名作家)、陈所巨等以丰厚的创作实绩,承前启后,续写辉煌。可以说,正是桐城诗派、桐城古文派、桐城书画派、桐城历史名人、桐城仕道、桐城教育及文化典籍等诸多内容,才构成了磅礴恢弘的桐城文化气象。因此,将桐城派文化等同于桐城文化的狭隘文化研究视角,成为研究、弘扬桐城文化的首要路障。2.桐城行政区域的变迁对桐城文化的割裂毋庸置疑,桐城文化是安徽桐城历史地域内所出现的具有独特性、典型性和很高学术价值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是内容丰富、品位很高的地方文化宝藏。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桐城的区域建制发生了诸多变化:周时的桐国为楚的附庸;秦为舒县地,隶属九江郡;汉魏六朝时期,先后称舒县、枞阳县、阴安县和吕亭左县,建制不定,隶属多变;隋开皇十八年()改称同安县;唐至德二年()改为桐城县。年2月,桐城解放,析东南乡大部分地区为桐庐县(年改称湖东县,年定名枞阳县)。年撤县设桐城市,但仍由安庆市代管。5年5月,桐城的罗岭镇在安庆市的区划调整中被划进安庆的宜秀区。因此,从地域发展的历史轨迹来看,现在的桐城市域已经不能涵盖桐城文化的全部。当然,行政区域的划分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和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但是,桐城解放以来的几次地域变化,无论是出于何种原因,客观上对桐城文化都是一种人为割裂。而我国目前对地方经济社会政绩的考核又以划分的行政区域为对象,这样就很容易造成地区利益的非正常博弈,难以让不同区域在文化发展和合作共建方面达成共识。各地都是在自己的行政区域内做起小块文章,无法全方位、系统地对桐城文化的方方面面进行深入的研讨。所以也就有了“皖江文化(桐城文化是其一部分)”、“桐城文化的起源在枞阳”等各种提法。这恐怕也是历史上的桐城在清代康熙、雍正年间能与山西阳城、陕西韩城一同成为清朝三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民国时期成为38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现在竟然被排斥在多个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外,仅列为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原因之一。3.以皖江文化覆盖桐城文化有些专家、学者认为,安徽地域文化可划分为淮河、皖江、徽州三块地域文化,而把桐城文化强行纳入皖江文化的范畴,理由很简单:桐城是安庆的辖属,桐城文化是皖江文化的一部分。这种观点,其实是以区域经济学原理来人为地制造出大家并不十分认可的地域文化,试图用皖江文化覆盖桐城文化。这种行政性的区域强制划分,不仅造成了对桐城文化各要素的内在联系的分割,而且淡化乃至削弱了对桐城文化研究的深入开展。事实上,早在4年9月29日,安徽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就安徽地域文化问题召开的专题座谈会上,省文化厅、省徽学学会、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的负责同志和学者就认为,地域文化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长期形成的自具特色、自成体系的历史文化”。〔3〕他们根据自己对地域文化界定标准的认识,分析了安徽历史文化发展的变迁情况,认为对安徽地域文化可划分为徽州文化、淮河文化,慎提皖江文化;能够称为地域文化的,只有徽州文化和桐城文化。8年12月10日,国务院新闻办在安徽省合肥市举行新闻发布会,安徽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孙志刚在介绍安徽改革开放30年发展情况时也曾说:“安徽是一方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山川秀美、充满魅力的土地。长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水系,黄山、九华山、天柱山三大名山,构成了江淮大地多姿多彩的山水版图,孕育了博大精深的淮河文化、桐城文化和徽文化,繁衍了黄梅戏、徽剧、花鼓灯等异彩纷呈的艺术流派……。”〔4〕因此,不论是官方认定,还是海内外多数专家、学者的研究,桐城文化最容易被认同。而强行将桐城文化“融入”皖江文化,是以皖江文化“遮蔽”桐城文化,对桐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无疑是弊多利少,甚至消解了桐城文化。二、桐城文化研究的创新举措1.科学定位桐城文化如何对桐城文化进行科学定位,从而开展全面、系统地深入研究,是新时期摆在人们面前的一大课题。根据历史资料和学者的相关研究,笔者认为,由于历史的原因,桐城的区域建制发生过诸多变化。从大的变迁看,桐城的旧有地域涵盖了现在的桐城市、枞阳县全部和安庆市郊、庐江、舒城、怀宁、潜山等地的部分地区。因此,就地域范围言,桐城文化的研究理应包含上述地域。桐城文化不能仅仅代表桐城人的文化,要协调在桐城文化研究中核心区域与周边地区的各种关系,实现文化资源的有效整合,齐心协力谋发展,做大做强桐城地域文化大文章,为加快建设文化强省作贡献。在现阶段的行政区划条件下,可考虑成立省属桐城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以桐城、枞阳为核心区域,划定“桐城文化圈”的范围,拟定桐城文化研究的路径、方式方法和中长期发展规划。就桐城文化的内涵说,取其广义,笔者认为它应包括桐城历史名人、文献典籍、桐城教育、科技、医学、戏曲、书画、仿徽派建筑、风俗民情、方言、饮食、宗教信仰、动植物资源等。凡与桐城社会历史发展有关的内容,都属桐城文化范畴,是桐城旧有地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2.重点突出与循序渐进相结合,深化桐城文化的研究桐城文化研究,可以选择桐城流派文化为突破重点,联合各方力量,形成研究合力。对桐城派的研究,可以说是迄今为止桐城文化研究中成果最丰盛的。从年11月由安徽省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组织的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桐城派学术讨论会,到年10月第四届的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海内外数百名专家、学者参与,全方位、多角度地对桐城文派的发展历程、作家作品进行研究。下一步,要充分考虑有些桐城派作家出生地和文化遗存已划入现在的枞阳县等地的现实,突破地域的利益考虑,整合桐城派作家活动范围的文化资源,以安徽省桐城派研究会为依托,深化对桐城文派的研究。诗派方面。桐城早在唐朝就出现了曹松等著名诗人,而有的专家认为桐城诗派的先驱者是明初的方法、方向和姚旭。方法效法宗师方孝孺,拒不署名,解往京师途中投江自尽,留有“身当殉国难,死岂论官卑”的诗句,已见气节。迨至齐之鸾,为诗“精思果力,往往造语出人意表,大抵孤行其意,无所依附”。〔5〕自此至明末,桐城诗人辈出,诸如方学渐、方大铉、方大任、方孔炤、左光斗、马孟祯、何如宠等,佳句名篇,各有胜境,皆自成体貌,大开宗风。明末清初有钱澄之、方以智、吴令仪、方孟式、方维仪、方文、方仲舒等,各领风骚,一时称盛。诗派已成。清朝代表人物有姚范、姚鼐、方东树等。目前,对桐城诗派的形成时间和流派传承还有不同的看法,有待方家进一步挖掘和探讨。书画方面,桐城书画派代表人物是北宋时期名闻天下的“白描大师”李公麟。明代桐城书画人才众多,成就最大者当推方以智,时人誉其为“书画双绝”。还有方孟式善画;刘鸿仪诗、书、画冠一时,人称“三绝”;陈焯善真草。到了清代,桐城书画人才辈出,高手如林,学者景从,遂成派系。成就最高者为姚鼐、姚文燮、张若澄、姚元之、张祖翼、吴廷康等人。“父子宰相”张英、张廷玉,其家族能诗善书画者不乏其人,在奠定和继承桐城书画派的健康发展方面功不可没。据查有关资料得知,明清两朝,桐城县画家就达多人。一县之中,能涌现如此众多之画家,这在历史上也是极为少见的。到了清末民初乃至现代,桐城书画派仍人才济济,成就斐然,如姚运之、姚沧客、金家庆、苏行筠、姚京受、光开霁等。另外,著名画家光元鲲,擅长画老虎,人称“光老虎”,名扬海内外。3.分门别类,挖掘桐城文化的当代价值桐城历史上,除了桐城文派、桐城诗派、桐城书画派,在其他领域也有人才辈出,应分门别类,进行研究。清乾隆年间方观承的《御题棉花图》是我国最早的棉作学图谱,他还有水利著作《直隶河渠书》。方以智不仅是会通中西、独树一帜的思想家还有物理学著作《物理小识》以及他父子师徒在天文学方面的成就。史学有戴名世的《扬州城守纪略》,张廷玉裁定《明史》,姚莹著《东槎纪略》、《康輶纪行》,马其昶总纂清史;教育学有方以智、姚鼐、吴汝纶等的教育思想;文学有桐城文派的三祖(钱澄之、戴名世、方以智)、三宗(方苞、刘大櫆、姚鼐)、姚门四杰(方东树、梅曾亮、管同、姚莹)与殿军(吴汝纶)。而桐城“父子宰相”张英、张廷玉一门,世代为官,深受皇上之恩典,可谓“门第荣耀,世不多见”。发生在张英身上的“六尺巷”故事,其文化内涵及其折射出的和合思想,是中华民族自我发展、追求和谐生活的精神支柱,深刻地影响着整个社会的道德规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以汲取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另外,还有美学大师朱光潜,一代大哲方东美,革命家、外交家黄镇,农工民主党创建人章伯钧,中国计算机研究奠基人慈云桂,中国著名女画家、雕塑家潘玉良(原名张玉良),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著名作家张漱菡、舒芜等,他们在政治、文学、艺术、美学及科学方面的杰出成就和深刻思想,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发掘。4.加大对物质文化遗存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与保护的力度桐城的古遗址(如现存的丁家冲遗址、鲁王墩遗址、朱家墩遗址等)、古战场(硖石之战遗址)、古祠堂(左公祠、龙氏祠堂、金家祠堂)、古府邸(宰相府)、古民居(桐城市东大街、胜利街、南大街和孔城老街典型的明清江南建筑等)、古寺庵、古塔林、古亭阁、古园林、古墓葬、古石刻、古石桥、古石器、古书画以及近代革命纪念地,还有桐城文庙、六尺巷、文和园等一大批历史遗存,构成桐城传统文化之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地域特色,折射出桐城文化的夺目光辉。对已挖掘出的反映桐城文化的物质文化遗存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我们既要加强维护,又要从地域范围、历史进程和社会文化的变化与发展出发,寻根问底,加以梳理,找出内在的关联性和发展的脉络。另外,要以桐城历史名人的活动路径为切入点,以桐城文庙、六尺巷、文和园等文化遗存和桐城歌、黄梅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传统民俗民风为立足点,加上龙眠山、嬉子湖、菜子湖等山水名胜,进行桐城旅游文化的研究和开发;并结合“桐城小花”茶、桐城水芹菜、大关水碗、青草麻丰糕、朝笏、秋石等地方特色美食,找寻特色美食与地理条件以及历史文化的结合点,以旅游文化、饮食文化等来丰富桐城文化的内涵。









































北京医院看白癜风多少钱
白殿风病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ongchengzx.com/tcsly/400262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