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近现代名人抗战诗选录

姚永朴诗一首

诗人小传姚永朴(一),字仲实,晚号蜕私老人,桐城人。祖父姚莹,广西按察使。父慕庭,湖北竹山县令。同母兄弟三人:长为永楷,季为永概,先生居仲。幼秉庭训,刻苦自励于学。年中顺天乡试举人。先后游于同里方存之、吴挚甫、萧敬孚诸先生之门。治诗古文辞,后专读经。于注疏及宋元明清诸儒经说,无不融会贯通,旁及诸史、音韵,博稽而约取,自成一家之言。抗战时逝于广西。有《晚清桐城三家诗》(与方守彝、姚永概合集)行世。

闻寇陷徽州数县,得胡敬庵书,知黟县未破,赋寄

闻说新安郡,半为劫火残。

书随檐雀到,人共屋乌安?

巨寇今虽殄,卮言未易刊。

紫阳有遗帙,能障百川澜。

(以上录自《晚清桐城三家诗》)

姚孟振诗九首

诗人小传姚孟振(一),字慎思,桐城县笃山人。清时,系县学生员,安庆敬敷书院课士。年间,执教于芜湖安徽公学。民国初元()1月,为全皖图书馆经理、收掌等职。相继在北京民国大学、浮山中学、安徽甲种工业学校任教。民国十七年前后,创办桐城县女子中学,为校长。年日寇压境女中停办。避乱乡间,安贫乐道。次年回城,寄居北门外一笠庵,撰写《桐城沦陷记》,全书共八章,记叙日寇侵踞桐城时烧、杀、淫、掳之罪行。对我新四军英勇抗日及乡民愤怒杀敌事,记述尤详。年8月卒于故里,享年七十八岁。

戊寅[1]杂诗二十四首(选其九首)

其一

万古一危日,偏逢垂死年。

中原成异域,列郡半烽烟。

战略今虚矣,军储亦枉然。

所期最后胜,翘盼诸公贤。

其二

一电飞传警,仓皇忽出城。

将昏同妇走,冒雨挈孙行。

颠扑忘深泞,迷离辨乱兵。`

无端亡国恨,于邑不成声。

其三

竞有非常变,哀音上下传。

流亡连郡县,战血满山川。

敌忾民孱弱,亲迎贼惯便。

皇皇持大计,何日涤腥膻。

其四

骨肉分离际,安危半信疑。

万山愁作茧,六口命如丝。

地北寇多陷,天南险不辞。

此行看若辈,门祚赖撑持。

其五

西山背城郭,别有郭家庄。

峻岭群峰绕,深豁一水环。

民气未散朴,生计亦愁艰。

避地淹旬日,家人遽促还。

其八

寇至官先去,孤城孰肯归?

故家同转徙,巨室等寒微。

文物随风散,珍奇不翼飞。

百年随云尽,否泰证天机。

其九

万户齐惊讶,空山出虎豺。

儿童多遘害,妇女亦罹灾。

恨未于田去,可曾当道来?

乱时逢沴气,此物漫疑猜。

其十二

国破家何在?时艰累有身。

江山离故友,风雨忆诗人。

老物全非用,修名半是贫。

只余空谷里,瘦骨尚嶙峋。

其十八

回顾皆无地,今投枫岭冲。

采薪随野叟,拾栗侣村童。

不识当时事,犹遗近古风。

翘瞻天运泰,莫效哭途穷。

(以上录自姚孟振《桐城两次沦陷记》复印本)

方守敦诗六首

诗人小传方守敦(-),字常季,更字槃君,安徽省桐城县人,方宗诚之子。近代较有声望的诗人、教育家、书法家。清光绪二十八年(年),随吴汝纶往日本考察学制,回国后,力助吴氏创办桐城学堂,支持陈独秀在安徽兴办公学。年与李光炯等创办芜湖安徽公学。年与姚孟振等重印《桐城续修县志》。酷爱书法,隶书碑体皆具风韵。诗集有《凌寒吟稿》行世。

七律一首

倭寇屡以飞机扰皖垣,范之暂避来桐,诸旧老相从饮酒甚欢,时值重阳,有诗。次韵和之。(年)

舒州久客即家乡,避寇公兼访旧忙。

大好山城作重九,恍如酒伴聚高阳。

伤时莫话飞灰黑,搔首难呼正色苍。

惆怅风烟暂携手,照秋明月更随觞。

七律二首

马公执同避乱来叶家湾,欠未能归,忽承赠句,以工诗好游见推。次韵和二律,藉抒所感。

其一

愁绝山城寇雾浓,衰残一命寄青峰。

且欣友好同安集,漫感湾居是客踪。

学古高堂尊世泽,凌寒亭畔郁孤松。

相看定有还家日,净扫欃枪气吐胸。

其二

忽忽光阴秋意浓,径思拄杖上遥峰。

婆娑白发愁中舞,峻极黄山梦里踪。

有恨新诗皆老泪,多情岭瀑与岩松[2]。

好游已觉乾坤窄,呼酒难浇愤慨胸。

七律一首

戊寅夏,倭寇陷桐,予与吴吟阁诗老各避地山乡。次年春,始入城相聚,承示见怀诸诗,喜慰交集,次庐字奉和(年)

兵戈天地失吾庐,流转生涯孰问诸。

白发相思劳旧友,青山何处是安居。

春回一笑梅都放,国恨千端柳未舒。

把手尚欣同老健,只惭诗事问何如。

撤城诗

和闻园韵。有叙。(年)

桐城建成自明万历四年,为乡贤盛侍郎汝谦、吴布政一介二公所经营创造。十余年始告成,坚固壮观,巍然为皖省列城之冠,保障人民防变乱者将四百年。今以倭寇之难,当局主军事者恐寇重来据守,不易攻克,而先自撤之。于是,事将兴时,征役万众,卤莽驱迫,纷扰不顾一切,人人怨咨嗟惜,一月遂拆毕,此可为痛哭者也。吾桐形胜,在城外求雨顶。得求雨顶,施以猛烈攻具,城自不能守;不得而为寇得,吾亦难迫近奋击,所争在山,胜败之数,无关于城。撤城遂能却敌哉?

视今寇据处,多无城也。庸怯无识,国先自伐,妄为如此,民奈之何!时民国二十八年,撤城之县长罗成均,广西人。

无端桑海恨难锄,忍矣坚城顿毁除。

竖子军谋胡出此,名邦形胜本何如。

盛吴伟绩隳真易,蛇豕妖氛惨岂舒。

四百年间大变革,伤心青史不堪书。

七律一首

姚慎老[3]来孔城,乱后把晤,留饮,谈近事甚欢,有诗。次韵。

无端寇至莽烽烟,避地群山各一天。

浊酒何期对今夕,褒衣未觉是衰年。

正扶圣城邪终黜[4],国赖新军论岂偏。

鲁有一儒吾党里,料应乡邑不颠连。

(以上录自《凌塞阁吟稿》)

苏艺叔诗二首

诗人小传苏艺叔(一),号行均,桐城县金神墩人。幼秉庭训,精于诗文,工书法。清光绪间举秀才。年,桐乡书院改为桐乡高等小学堂,曾任堂长。民国初元至安庆,执教于省立师范学校,达十余年。民国二十年()任安庆高级中学国文教员。平生简朴,忠厚处世,淡视名利,惟以文史自娱。民国二十七年()夏,日寇侵人桐城,掣家小避乱于邑西叶家湾,常盘桓泉石之间,赋诗抒怀,忧时念乱。及秋,日寇退,返县城居闲,次年入省立二临中执教,勤奋教学,常教导学生勿以小我为重,应胸怀报国大志,拯救民族危亡,解民倒悬,以谢祖宗。武汉失守,先生更扼腕愤慨,疾呼诸生复仇雪耻。未几病卒,享年六十九岁。有《息深轩诗稿》行世。

青年抗战团(二首选其一)

请缨谁欲让终童,争道骅骝一望中。

不向南山甘隐雾,直从朔漠竞追风。

击空漫讶韝鹰捷,捣穴还着匣虎穷。

但使三山鳌戴稳,天鸡梦破日初东。

槃老[5]有拆城诗,次韵再成一律

迷茫后患蔓难锄,何日天骄得尽除。

不惜万家屏蔽失,可堪三岛虎狼如。

匠心往哲功徒著[6],钳口编氓怨莫舒。

敢谓长城先自坏,燕然还拟勒铭书。

(以上录自《息深轩诗稿》)

房秩五诗五首

诗人小传房秩五,(年——年),名宗岳,晚号陆园老人。桐城县浮山(今属枞阳)人,是清末秀才。因思想开明,而积极倡导新文化,为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与社会活动家。年创办浮山小学。年,在桐城创办了浮山初级中学,年,日军飞机轰炸浮山中学。有《浮渡山房诗存》行世。

七绝三首

抵沪后二日,得家书:浮山中学于阳历五月廿八日被日机六架轰炸,校舍成墟。伤感无既。乐衢适自香港来,用尘字韵作诗,见慰。占此答之。

十年飘泊逐惊尘,花落花开几度春?

梦里有时还自问:老魂长作未归人。

“九·一八”变作,余与乐衢同客长春,苍黄回沪。

今复相遇于此,忽忽十年,世变未已。

猿鹤虫沙幻劫尘,罡风吹断故园春。

殷勤青鸟归何处?知否传书报主人。

巢覆应知卵作尘,斜阳故垒不成春。

旧时辛苦衔泥意,王谢堂前剩几人?

七律二首

闻园以浮校被炸二律见寄,怆然有感。依韵答之。

小山丛柱发奇馨,摧折横飞万弩霆。

彻土绸缪天未雨,燎原向迩火犹星。

越人矢共悬遗镞,鲁国戈仍砺古硎。

待扫欃枪成指顾,茫茫云白与山青。

风景山河举目殊,五年北地楚囚孤。

豆肥忍看萁同煮,瓜摘还期蔓可图。

老我穷图伤阮籍,几人歧路泣杨朱。

故山猿鹤长相忆,何日追随一杖扶?

(以上录自《浮渡山房诗存》)

方东美诗三首

诗人小传方东美(-),现代著名哲学家,新儒学八大家之一。名珣,字德怀,后改字东美,曾用笔名方东英,安徽省桐城县人。方东美以弘扬中华文化的精神价值为学术主旨,始终能以开放的胸襟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种思想流派,并力图贯穿古今,统摄诸家之学。

倭陷桐城,二兄无消息

荆花摇落知何在?纵望春庭想暮香。

骨肉音书无处寄,倾河注海泪难量。

闻观姪窜身长沙

仲容遭乱离乡县,緤马行吟湘水滨。

渐渍楚贤忠义气,殷勤拭剑为亡秦。

喜耀民甥从戎

愁予空有卫青志,祝尔真成霍病雄。

千炮万枪一夜发,尽驱狂虏大江东。

(以上录自《坚白精舍诗集》)

马厚文《城劫前后篇》

诗人小传马厚文,(——),字光之。桐城人。少家贫。民国十四年()入上海光华大学文学系,受业于钱基博、吕思勉、吴瞿安、徐志摩诸师。年回桐城叶家湾避难。抗战爆发,奋起呼吁力保城墙。工诗,诗风淡雅深沉,托物言志,极有风骨。当代学者钱钟书评其诗云:“风恬春雨知时霁,潦尽秋潭见底清”。先生所作古诗《城劫前后篇》,褒扬新四军,痛斥当局官僚畏敌,记叙详尽,堪称桐城抗战诗史。建国后曾参与《汉语大辞典》编纂。

前篇

寇攻津浦路,徐州乃不守。乘势逼庐舒,桐城陷敌手。维时在夏五,兵临小关口。居民逃尽空,吏卒弃城走。十四夜弃城,十六敌来取。未曾发一弹,遂为敌所有。岂意城邑小,敌视如培塿。轻骑趋潜太,城反落在后。附郭多乡民。千百杂良莠。窥伺竟入城,乃为利所诱。通衢无兵民,住宅列左右。竟起大盗心,撞开户舆牖。搬运室中物,初仅及粱糗。继乃无不为,视若所当受。开仓出米盐。齐运不论斗。启柜抽布帛,捆载不嫌厚。大箱收皮棉,小匣藏琼玖。被帐绣芙蓉,衣服饰纽扣。罗襦称腰身,宝镜照妍丑。更有铜锡器,香炉鼎尊卣。更有陶瓦器,瓷瓶甑罂甊。锅釜共盌盞,油坛连酱瓿。果餌及霜糖,新茶与陈醙。户户尽洗空,街街失殷阜。不分巨与细,装载满筐篓。昂昂挑出城,轻担压重负。搬我厨下柴,剪我园中韭。归去对妻子,日夜酣鸡酒。远近闻风至,视为财利薮。一日来几回,如此半月久。前日有人回,闻道陟冈陡。入城何所见,晓风摇枯柳。蒿莱没行径,出没跳孤鼬。尸横无人收,肉腐飼餓狗。长街及短巷,腥秽令人嘔。入门何所见,厅堂尽昏黝。窗棂遭击碎,器物任擘剖。书籍散满地,字画委尘垢。世家好庋藏,千金宝敝帚。文物一朝空,痛心更疾首。城中号万户,被殃十逾九。纵使能归来,何以为瀡滫。人生各有命,临财那可苟?行劫互杀伤,争夺起纷纠。吏卒来捕索,又反遭辱殴。取藏埋地下,衣物多腐朽。得之复何用?黄鐘等瓦釜。不思同仇义,为虐助桀纣。幸免寇屠城,反遭奸民蹂。是谁纵之然?当道难辞咎。在初不知禁,贼胆始抖擞。后来欲追查,纷纷空指嗾。事出非所料,离奇哪有偶?邑人不敢言,闻者为丑忸。寇兵犹在境,日夜闻炮吼。避地深山中,伶俜多妇孺。消息苦隔绝,那知亲与友?四乡时骚扰,纲纪多解纽。惴惴不得安,未知能保否?僭怛断衷肠,徒然呼父母。何日能驱寇?归来事田亩。中夜寐不成,黯然祷神后。

后篇

抗战之明年,战争弥激烈。台庄始获胜,徐州终颠蹶。吾皖数十城,先后半沦没。桐城居晥中,亦曾一再失。乱民既洗空,虏骑又鞭抶。情形剧惨悽,楮墨难罄述。初敌自合肥,侵桐复西折。沿路攻鄂边,广济遭阻扼。改道取六安,迳向光黄发。激战罗信间,又屡经蹉跌。乃调后方兵,往补前方缺。濳太宿桐舒,同时悉开扳。数县难收复,大局转杌陧。追溯桐城陷,五月十六日。未几自引去,踪迹殊飘忽。自七月初十,再将城攻夺。至八月十二,全数始退撤。洋桥半焚毁,电杆尽锯截。前后几何时,屈指仅两月。中间所作为,残暴乃非一。吾闻寇在城,多仅百余孽。山巅位假炮,故敌弄诡谲。黄昏即闭城,常防我袭突。司令设南门,城街驻骑卒。窗扉尽折除,墙壁穿洞穴。东家通西邻,前开复后豁。有灶不以爨,腥膻盛餔餟。有薪不以炊,器具供燃热。捉人代运输,刈稻饲马匹。铲却崔氏坟,隳坏南门阙。内外行汽车,出入直通达。白日必放哨,伤害甚貙猰。公路及城郊,出没无时辍。发枪及行人,纵火焚蓬荜。鸡猪遭搜罗,妇女肆污蔑。一妇痛饮刃,一尼惨被刜。宁可不屈死,谁能含羞活。往往至农村,乡民恨刻骨。纠众诱杀之,于心始愤泄。当敌初去时,市民咸喜悦。纷纷返城居,寇至何仓卒。分兵守四门,未有能逃脱。丁壮或遇害,妇女或尽节。或藏于仓廪,或匿于地窟。城西天主堂,往避试求乞。司铎尽收藏,或为缒城出。营救百余人,男女咸感切。寇退吏入城,一邑无完室。役夫清街道,遗尸那可掇。或上挂树枝,或下投井渫。或弃入池塘,或横陈街衢。或两臂被缚,或一足已刖。或身首不全,或面目难别。捡获百余具,馀犹待剔抉。侥幸免杀戮,饥饿亦瘦卒。谁非吾同胞,闻者为心怵。始敌再据城,岂欲逞屠杀。意在保公路,专为通车辙。惟我新四军,英勇兼慧黠。游击无定方,杀贼有果决。尝在棋盘岭,设伏山之屼。远望敌军至,疾驰如电掣。直前急投弹,车立为爆裂。奋身遂登车,挥刃白如雪。车中敌惊惶,一一伏斧钺。下车立四顾,意态何暇逸。如此三四次,贼胆为寒慄。迨敌既退后,官民相谓曰:安合修公路,为便交通设。今乃资敌人,不如毁之吉。乡保各征夫,千百往挖掘。低者辟田塘,高者筑坵垤。小关山口起,潘家月山迄。破坏路无余,敌纵庶可绝。愚意谓此举,舍本徒务末。溯自民国兴,忧患几更迭。兵戈时内讧,党派相连结。在下趋奸回,在上竞饕餮。猛烈排正论,猖獗鼓邪说。纲纪荡无存,民气久消歇。即今桐城寇,倭奴仅驱率。满韩十三四,汉籍十六七。倭奴身矮小,满族多魁杰。韩人生虬须,汉语掉鴃舌。形貌既有殊,语音犹可察。各地维持会,组自旧官阀。腼颜事异类,操戈入吾闼。人侮先自侮,人伐先自伐。纵无外患侵。国将趋自灭。即不修公路,敌岂不能越。仅保一邑完,何救全国厄?噫嘻一桐城。受灾尚微屑,若以举国计,丧失讵能悉?数万里山河,五千年文物。炮弹肆炸毁,生灵任宰割。城郭为丘墟,田庐付荡潏。原野餍人肉,川谷流人血。民生何多艰,国危如一发。王子纪全桐,戴氏录遗孓。敢妄附前贤,聊当备事实。天荒地亦变,山崩川复竭。掷笔心茫然,仰天长鸣咽。

(以上录自姚孟振《桐城两次沦陷记》复印本)

------------------------------------------------------------

[1]戊寅年:公元一九三八年。

[2]龙潭瀑、椒子岩古松,近游胜境。

[3]姚孟振,字慎思。故称慎老。

[4]慎老在城议修整圣庙门遭寇残毁不堪处,同时又议毁潘氏功在桑梓碑。

[5]指方守敦

[6]为拆城始见当时筑城之坚。

长按扫描







































南宁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白癜风中药药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ongchengzx.com/tcszy/400828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