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过市民广场,转入香樟味很浓的清风市街,再转入北大街,就到了左忠毅公祠和啖椒堂。呈弧形的北大街,其实哪有“大”字可言呢?只不过是条古老的宽约四、五米的老街。老街旧貌依稀尚存,行人和小型车辆穿梭其间,近几年城市的改造和拆迁,把这条文化底蕴深厚的北大街弄得面目全非。
饱经沧桑的左公祠和啖椒堂
左忠毅公祠与啖椒堂相连一处,是明崇祯年间左佥都御史左光斗的冤案得到昭雪之后,家乡人民为纪念这位铁骨铮铮,敢于与阉党作斗争的名臣而兴建的。左忠毅公祠原为三进,粉墙小瓦,大屋檐,朱门深凹,门石相对;廊檐和木构架式屋顶,以及中进的明间堂屋设计,既古朴凝重,又有本地特点,突显了纪念性祠堂的庄重与氛围的营造,游人进入,立即会敛息屏声,心生崇敬,而白色的墙体与屋顶的灰黑,对比强烈,正是喻示左光斗刚正不阿、黑白分明、光明磊落的高贵人格,是桐城明清以来最具代表性的古建筑之一。
左公祠和啖椒堂历经四百多年风雨,建国后收归桐城县房管部门所有,其后又划归桐城中学,一度安排居民在此居住。“文革”期间,受极“左”思潮的影响,左公祠被当成“四旧”,该祠里面的雕梁画栋遭到了打砸和毁坏。此后,居民对内部结构进行了改建。在划归桐城中学管理期间,被辟为校办工厂的车间,后因生产需要,前门楼被拆毁改建成平房。
啖椒堂是左光斗的故居,紧邻左公祠。啖椒堂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原为三进,前进门楼已毁,中进明间为堂屋,两侧次间,为左右厢房,后进住宅四间。“啖椒堂”为左光斗的父亲所题,其题名的用意,是告诉左光斗人生如啖椒,伴随的不只是甘甜,更多的是辛辣与苦楚。翻阅桐城派后期大家姚永朴的《旧闻随笔》,先生对左光斗的家宅脉络有如此的描述:“既而擢御史,侯命归里,筑室于龙眠山,名曰‘寒知阁’,题其外曰‘此间有伏龙凤雏’。其城中宅名‘啖椒堂’。”由此我们得知,左光斗当年不只是城里有住宅,而在风光迤逦的龙眠山中还有“寒知阁”,那儿才是他经常居住的地方。可惜,时光漫漶,人生倥偬,山中的“寒知阁”已被无情的岁月消解得踪迹难觅了,城里这座历经四百多年风雨的老宅旧院,也已是饱经忧患。年9月,桐城县人民政府将啖椒堂和左忠毅公祠,列为“桐城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年,桐城中学迎来了百年校庆,经过文物部门和校方的共同努力,对左公祠和啖椒堂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了修葺和保护,现已基本恢复原貌。左公祠门楣上,深嵌的那块楷书阳刻“左忠毅公祠”的牌匾,是由明朝崇祯皇帝在左公祠建成时亲笔所书。左光斗的冤案最终获得平反昭雪,这对于左家人来说算是不幸中的万幸。左光斗在历史的波诡云谲中,坚持正义,刚正不阿,敢于担当,展示出桐城人的大智和大勇,而奸佞虽得势一时,终难左右历史,正义最终昭然一切!
左光斗的“三因十四议”
左忠毅公祠和啖椒堂,不止是桐城的一座古建筑,它所承载的,是那个风云际会的时代和历史,是桐城人内在精神品质的一种折射,也表达了人们对这位历史名臣的无限敬仰。
左光斗(—)字遗直,一字共之,号浮丘,官至左佥都御史,著名水利专家,东林党的主要成员。左光斗年轻时就胸怀大志,注重自己品行和修养的养成。在乡试后,他去拜见本房陈大绶,左光斗坚决不受“红柬”,陈大绶感慨道:“今日行事俭,即异日做官清,不就此立定脚跟,后难措手。”而事实证明,左光斗进入官场以后,就是以清廉从政、一心为民而著称。
天启元年,左光斗任直隶屯田事。他看到京津一带水利年久失修,“荒原一望,率数十里,高者为茂草,洼者如沮洳”,百姓饥荒一片,心中十分忧虑。他决心改变当地旱涝不收的状况,认为“今欲使旱不为灾,涝不为害,唯有兴修水利一法”。左光斗深入实地进行了大量的科学调查研究,结合家乡桐城兴修水利的经验,认为应因势利导,浚通河川,疏渠引流,筑坝拦水,建闸控流,顺水设陂,防洪泻涨,统筹兼顾,种植水旱作物,同时,可挖塘蓄水,养鱼植莲,以改变现状。左光斗提出了“三因十四议”的兴修水利方案,很快获得朝廷的认可,并委派通判卢象观协助他兴修京津一带的农田水利。左光斗和卢象观发动当地军民开河挖渠,引水灌田,督察官吏教授百姓种植桑麻藁秸。于是,阡陌沃野,稻浪拥金,这里的百姓第一次“始知艺稻”,以致天津兵备副使王祖宏感慨地说:“向之一望青草,今为满目黄云,鸡犬相闻,鱼蟹降网,风景依稀,绝似江南。”
刚正不阿的左光斗
天启年间,阉党横行,朝野一片哗然。面对朝纲混乱,忠良被陷入狱,民不聊生,甚至很多无辜的人丢掉了性命,左副都御史杨涟上疏弹劾大太监魏忠贤。左光斗得知后,主张正义,挺身而出,极力支持杨涟,并独自上疏弹劾魏忠贤三十二个该斩罪行。为了预防不测,他先将妻子和儿女派人送回老家桐城安顿好,自己则做好了与阉党斗争的最坏的精神准备。
此后,魏忠贤得知杨涟和左光斗弹劾自己,便提前两天将杨涟和左光斗二人一起免职。为了置左光斗和杨涟于死地,魏忠贤又指使党羽一手制造汪文言案,用酷刑逼迫汪文言无中生有,将左光斗牵扯上。左光斗遭到阉党魏忠贤残酷的打击报复,与杨涟、袁化中、魏大中、顾大章等六人一起被捕入狱,而且在狱中受尽了折磨。据《桐城县志》载,左光斗在家乡被捕时,家乡父老倾城出动,人们头顶明镜,手捧清水,截住马首,一条北大街哭声一片,就连捕快“缇骑亦为之涕零”。一个朝廷命官的起伏人生,何以让百姓如此情牵意笃,以致父老乡亲涌堵街道,跪地要求放人?这是因为左光斗抨击的是邪恶,是早已民愤极大的阉党,他表达的愿望正是民心所向。魏忠贤在朝政专权弄事,坑害忠良,黑手所及,民心丧尽,而此情此景,正是家乡父老真情的表达,实乃催人泪下!
左光斗倾情民众,体恤疾苦,却又疾恶如仇。除此,他还惠眼识人,处处以国家利益为重。他任京师学政时发现史可法才学过人,便爱之如子,极力举荐。史可法则不忘恩师的教诲之情,在极度危险中,买通狱卒,冒死换上破衣服,穿上草鞋,背着筐子,手拿长铲,装成清扫垃圾的人,悄悄地来到关押左光斗的地方。左光斗靠着墙坐在地上,面部、额头都被酷刑烧得焦烂辨不清模样,左膝以下的筋骨都脱落了。史可法见状,跪在地上,抱着左光斗的膝盖失声痛哭起来。左光斗睁不开眼,却听出了史可法的声音。他知道,史可法是冒死来看他,这是非常危险的。为了史可法免受阉党的残害,他怒责史可法要他赶快离开,并教诲他时时刻刻要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要因己而耽误了大好前途。史可法紧紧握住恩师的手,感到恩师在如此严刑折磨之时仍关心国家命运,不忘弟子安危,人格是如此的高贵,感动得泪如雨下。
左光斗最终被迫害致死,成为历史上著名的“明末六君子”冤案。崇祯帝即位后,左光斗的冤案得以昭雪,追赠为太子少保,谥“忠毅”。当他八十四岁的老父亲接旨后,端坐暝目,不语而亡,那是一种大悲大切的等待与结束,更是啖椒堂里飘散出的苦涩翰墨气息……
似乎,一切都该结束了,却又分明在延续。其实,一个正直的良臣,无论是冤死还是昭雪,都是那个时代的悲哀,因为冤死是黑暗的结果,昭雪同样还是悲哀!而这座古建筑的存留与保护,总是在明示什么,诉说着什么……是什么呢?方苞的《左忠毅公逸事》、《狱中杂记》早就编入中学课本,但笔者以为,那只是一种历史的纪实,而我们要提纯的,却是历史深处桐城人的那种刚正不阿,敢于和邪恶斗争的高贵品质;是为官一方,造福于民的可贵精神。不然,万民的呼声何以传至今天……(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北京中科忽悠福州治疗白癜风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