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清代最大散文流派——桐城派的发源地,桐城自古文风鼎盛、名人辈出,而与桐城人的才华一起传诵至今的还有桐城人的风骨。
今天故事的主角就是这样一位普普通通的桐城人。方法(?-)字伯通,明桐城人,自幼父亲去世,家境贫寒却志存高远,寒窗苦读十余载,于洪武年间中举,任职四川省都司断事。据史料记载,当年的主考官是方孝孺,他看到方法这份题为《托孤寄命,大节不可夺》的考卷后,频频颔首、大加赞赏。年,明成祖朱棣篡位,方法的同僚们趋炎附势,纷纷上奏祝贺新皇登基,但方法觉得朱棣得位不正,拒绝在奏书上署名,因此获罪入狱。在被押赴南京的途中,顺江而下的船只进入安徽境内,方法挣扎的坐起,望着窗外故土的袅袅炊烟,他叮嘱家人:“到了安庆,告知我一声。”船停在了望江县的岸边,在这微寒的深秋清晨,方法向着故乡桐城的方向遥遥一拜,执笔写就《绝命辞》,自沉于江。而方法的妻子,则在他死后为其守义四十余年,死时仍怀抱他的遗物,情深至此,令人扼腕。时穷节乃现,一一垂丹青!一个不屈的灵魂就此融入了那一湾故乡的江水。都司断事官职虽小,但方法身上闪耀的忠义光辉却彰显了我们这个民族最硬的脊梁。三百年时光荏苒,今天的桐城人依旧秉承了先贤的风骨,在各行各业践行着桐城的忠贞遗风!方法的代表诗作:
渡黄河
野旷天阴日欲西,
北风吹雪雁行低。
交河路断行人少,
一片寒沙没马蹄。
绝命辞
休嗟臣被逮,是报主恩时。
不草归降表,聊吟绝命辞。
身当殉国难,死岂论官卑?
千载波涛里,无惭正学师。
闻道望江县,知为故国滨。
衣冠拜丘陇,爪发寄家人。
魂定依高帝,心将愧叛臣。
相知应贺我,不用泪沾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