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桐城人,为报恩建贞节牌坊,可惜建成已

安徽桐城有个著名的景点名叫“六尺巷”,始建于康熙年间,当时的礼部尚书张英的老宅和邻居吴氏的宅子之间只有一条小巷子,吴氏想越界使用,张家不乐意,于是就写信给张英,张英回信说:“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收到信的张家就让出了三尺,邻居吴氏见此也不好意思了,所以也让了三尺,六尺巷就这么来了。

而我们今天要说的故事主角也是桐城人,只不过有关的建筑却是在北京大兴的庞各庄,小岳岳嘴里盛产西瓜的地儿,他叫方观承。

话说两百多年前的庞各庄有位大财主,名叫崔文煜,老婆于氏,二人育有一子名叫崔诚,但可惜的是二人婚后一年多时间崔文煜就病逝了,独留于氏一人,含辛茹苦将崔诚拉扯长大。

在崔诚十五六岁这年,一个风雪交加的早晨,一个二十岁左右奄奄一息的青年被他发现躺在自家门口,于是赶忙喊来母亲于氏,二人赶忙将其抬进屋内,后经过一个多月的治疗和精心护理,青年这才转危为安,身体逐渐康复。

这青年就是今天的故事主角,方观承。

这方观承出生军队世家,其父曾在朝中担任要职,后因一次政变被牵扯了进去,被流放到了黑龙江。父亲被流放后,方观承每年都要去探望父亲一次,结果这次很不幸,在今河北霸州市的某个小村庄病倒了,由于他染的是瘟疫,当地人害怕被传染,于是就把他赶了出来,一路挣扎的他好不容易走到庞各庄,实在是撑不下去了,刚好就倒在了崔诚的家门口。

为报答崔诚母子的救命之恩,方观承认于氏为义母,与崔诚结为了异姓兄弟。

身体恢复的方观承执意要继续去探望父亲,于是母子三人挥泪而别,结果这一别就是十八年。

经过千辛万苦终于见到父亲的方观承把这一路上的遭遇都说了一遍,父亲告诉他滴水之恩尚且要涌泉相报,更何况于氏母子的救命大恩,今生今世定要永远不忘。

同时父亲还告诉他,现如今青海一带有人犯上作乱,方家自祖辈就是军队出身,自己现被流放不能报效朝廷,但方观承是自由身,好男儿此时应挺身而出。说完便给方观承亲手写了一封介绍信,让他带上此信立刻奔赴青海前线。

方观承谨遵父命,立马动身西行。

到了青海之后的方观承凭借着自身的优秀表现,很快就脱颖而出。叛乱平定后,方观承凯旋回京,深受雍正皇帝的赏识,此后更是被乾隆皇帝重用,最后官至直隶总督,成为了当时九位最高级的封疆大臣之一。

从七品到一品的直隶总督,方观承只用了短短的17年,升迁速度不可谓不快。

此时距离他与于氏母子分别已整整十八年过去了,在这期间,方观承曾写了两道奏折,一是为父平冤,二是为义母于氏建贞节牌楼。结果在其有生之年,这两件事都没亲眼得见,可谓遗憾万分。

为父平冤结果不得而知,不过义母于氏的贞节牌楼在方观承去世的11年后总算是建成了。起初乾隆皇帝是打算将贞节牌楼修成过街牌楼的,但崔氏家族考虑到事后官场怕难以应酬,于是又请旨改建在了自家门前。

这座牌楼历经了两百多年,哪怕是八国联军进北京时将崔氏宅院全部烧毁,牌楼依旧矗立,没受到任何的损伤。但不幸的是,在后来那段动荡的年代里,这座牌楼还是被拆除了,甚是可惜。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ongchengzx.com/tcszy/403663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