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故事FM,作者故事FM
最近这两个礼拜,北京的天气逐渐热起来了,我的同事们见面时都在相互抱怨说,厚厚的一层口罩捂在脸上,实在是太不舒服了。
自从疫情开始以来,经过这漫长的四个月,大家似乎已经习惯了戴着口罩的生活。尤其在疫情初期,网购平台上的一次性医用口罩价格翻了几十倍,却还是供不应求。
那么,在这个巨大的市场背后,那些卖口罩的人又经历了什么?他们赚了多少钱?又踩了多少个坑?抱着这个疑问,我们采访了两位口罩产业的从业者。
小A
大三学生,口罩厂投资人
我是安徽桐城人,在上海读大学。
在疫情之前,桐城这个地方本来就有很多口罩厂。在疫情初期,有不少浙江那边的人来我们这里扫货。因此,很多濒临倒闭的口罩厂一下子就活过来了。
但是,在那个阶段,人们还没想到要掺合这个生意。直到后来,国内外的疫情越来越严重,本地人才纷纷加入,投资办厂。
据我了解,我们这边各种性质的口罩厂有四千多家。
到了三月底,我们学校迟迟不开学,我在家无事可做,便也动了心思。我家的很多长辈都是做生意的,再加上我身边的一些朋友也入了局,我便开始着手找厂房。
在当时,租厂房、招工人、办手续之类的都好解决,但是原料和设备都已经很难买到了。
在疫情爆发前,一台口罩机只需要三四万块钱,而在当时,它的价格已经被哄抬到了70万一台。
幸好我家里有个熟人在宁波做这个生意,靠着他的介绍,我们连夜开车去宁波的工厂,花31万买了一台设备。
宁波那家工厂里的情形也挺令人震惊的。厂里人来人往,全都是买家和倒爷。厂里的机器还在组装阶段,就已经被各路买家像拍卖一样预定走了。
除了口罩机,我们还买了一台往口罩片上安装耳带的机器。这种机器在疫情之前只需要两三千一台,而我们当时花了1.8万。
除了设备,我们还需要找原料。一次性医用口罩最重要的原料就是中间的那层「熔喷布」。
相信很多人都在网上看过那个所谓的「口罩过滤性测评实验」,也就是说,往口罩里倒一点水,看会不会漏下去。事实上,这种测评方法完全不管用。一次性医用口罩是用两层无纺布夹着一层熔喷布做成的。哪怕没有中间的那层熔喷布,无纺布也足够把水给托住。
但问题是,口罩中真正具有隔离病毒功能的只有那层熔喷布。因此,如果你想检查买到的口罩是否有用,最好还是把口罩拆开,看看中间是否有一层棉花一样的东西。
话说回来,「熔喷布」这种原料在疫情之前,也就是一两万一吨;而我们买到的熔喷布,在当时已经涨到了38万一吨。
一切准备就绪,我们算了一下,投产之前,我们的成本投入大约是80万。
开始生产之后,尽管我们在调试设备的阶段经历了一些波折,但总的来说,还算顺利。尤其是第一批口罩生产出来的时候,我还试戴了一下,觉得蛮有成就感的。
当时,我们卖出去的第一批货是10万个,出厂价是一块钱一个,而我们的成本大约在8角钱。
在四月上旬这个阶段,尽管国内各地的疫情都已经趋于稳定了,但由于国外疫情的发展,口罩厂依然不愁销路。在当时,我的口罩厂每天大约能生产14万个口罩,每个口罩的利润大约在三角钱左右。半个月之内,我们前期投入的八十万成本就已经赚回来了。
但是,好景不长。四月末到五月初,因为疫情逐渐稳定,再加上相关部门对防疫物资的管控力度加大,口罩这门生意开始变得不好做了。国内市场不断下滑,至于国际市场,尽管国外疫情还很不稳定,但我们大多数厂家的产品都没有办法出口,销路堪忧。现阶段,我们的出厂价被压到了4角到5角,利润空间已经被压得很低了。
我早就预料到,这种投机的生意注定不能长久,但我没想到,这一天来得竟然这么快。我父亲曾说过,这个行业就是一个大泡沫,一旦破灭,很多人会倾家荡产。而如今,确实已经有很多口罩厂倒闭了。尽管我们眼下还没有开始赔本,但还是有必要斟酌一下,这门生意还值不值得做下去。
大新
熔喷布机销售员
我们公司是一家机械制造公司。在疫情开始前,我们原本的主要产品是包装材料制造机,主要面向海外市场。但是,受到疫情影响,我们的外贸业务做不下去了。
到了二月底,公司的领导决定转产。当时,经过了一番考察后,他们认为,在这个阶段开始卖口罩机,已经晚了。于是,他们决定研发熔喷布机,并在短短的一个月内就投入了生产。
我最开始得知这个消息是通过同事的朋友圈。他们是跑内贸的,对公司的最新动向比较清楚。他们在朋友圈中说:熔喷布机就是「印钞机」。
我看到了这个说法,就去网上查了一下,发现确实如此。按照当时熔喷布市场的行情和一台熔喷布机生产的效率,所产生的利润相当于用印钞机印五元纸币。所以,说它是「印钞机」倒也不为过。
三月底,我和同事们接到销售任务,开始售卖熔喷布机。我以前是跑外贸的,没有国内客商的资源,所以,我只能自己去网上找机会。
我先是找到了百度贴吧里的「熔喷布吧」,发现有很多人发帖寻找购买渠道,还有人贴出了交流信息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ongchengzx.com/tcszy/40369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