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都,名满天下;
龙眠钟气,代起人豪。
前天,年院士增选结果公布,首都师范大学的方复全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院士。
方复全教授是桐城市青草镇人,和我是同乡,而且老家在一个镇子。只是,他不知道我,我也不认识他。当然,这不妨碍我的自豪。
据统计,至今从桐城已经走出了15位中国院士。对于一个县级市来说,这样的数量在全国排名都是靠前的。所以,有人赞誉桐城是“院士之乡”,应该是名副其实,并不为过。
家乡能走出这么多的院士,为国家做贡献,作为土生土长的桐城人,我们从骨子里拥有一份骄傲。
久在外地,凡是有人问我们老家在哪,我们都会说是桐城,而不会说安庆,虽然,桐城是安庆的一个县级市。
每逢此时,对方都少不了恭维:“桐城?厉害啊!桐城派。”这时,我们心里既得意又失落,得意的是当年桐城派名满天下,占据清代文坛两百年,失落的是如今桐城派已经衰落,“中国文都”早已躺在了故纸堆里。
也有一些人会提及桐城中学。这是一所百年名校,百年来,孕育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桐城走出的院士大多是在这里学习、毕业。然而,时过境迁,桐城中学的学风、文风已经今非昔比,曾经的教育“开路先锋”几乎沦落成了“压寨夫人”。
“穷不丢书、富不丢猪”。这是桐城的家训。桐城人历来看中读书、求学,对于桐城人来说,教育的滑坡比经济的下行更让人难以接受,这是一个痛点。
前段时间回老家,听说桐城中学痛定思痛,开始重振雄风,这多少让人看了一些希望。
“六尺巷”是桐城的又一标签。自从《六尺巷》被搬上春晚后,桐城名气似乎大了许多。
巷子很简单,就是一堵墙,并没有什么观赏性,但其背后的做人道理传承千年,亘古不变。“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都说桐城人精明,其实,桐城人更谦逊、也懂得包容。
我相信,从桐城这个小县城走出来的院士们都曾受到桐城家风、文风、学风的熏陶,拥有这些优秀的品质、具有独特的气质。
一边在写,一边忍不住在想:时至今日,这些久居外地的院士们是否还有桐城口音?他们的桐城普通话说得如何?毕竟,桐城口音是桐城的一大“特色”,具有浓郁的地方印记。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记得有一位老乡,也是桐城青草的,当年是一家报社的老总,在合肥呆了几十年,还是一口的桐城话。还有一个大学老师,桐城人,他上课好多同学都说听不懂。
考察一个人是不是地道的桐城人,其实很简单,一是听他“桐城”二字的发音,另外就让他说“美女如云”四个字。原汁原味的桐城话“美女如云”一定会让你捧腹大笑、乐不可支。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桐城得名于唐,成名于清,文化根深蒂固,博大精深。经过岁月的洗礼,昔日的“中国文都”风光不再,但今天的“院士之乡”生机焕发,它以独特的品质、气质,向世人敞开着她的怀抱……
“天下文章,归于桐城”;
龙眠钟气,代起人豪!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